11月15日至17日,2022(第二十一屆)中國互聯網大會在深圳舉行。在開幕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余少華發表了主題為《數字世界將向何處去》的演講,他指出,數字經濟是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后主要的經濟形態。其主要特點為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支撐,以數字、信息、互聯網為載體,以數據為關鍵要素及核心驅動。
據中國信通院發布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報告(2022年)》顯示,2021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45.5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6.2%,高于同期GDP名義增速3.4個百分點,占GDP比重達到39.8%。
余少華介紹,數字世界有很多去向,并且這些去向是并行的,具體來看:
1、人、網、物三元萬物互聯,與各行業、各地區深度融合,并一直持續下去。無論是數據網絡,還是移動網絡,亦或是光纖網絡,都開始向人工智能化、大數據化、云化方向發展。同時,人-網-物三元萬物互聯未來將發展到千億級,可能數量還會更多。另外,軟件定義網絡、網絡工程虛擬化、開源將會是未來的主要方向。
2、體系架構更具有彈性、更開放,更具有可擴展性。網絡體系架構將面臨四大轉變:從行政管理體制和傳統組網思維向互聯網思維轉變;從被動適應網絡向主動快速靈活應對轉變;組成網絡架構各要素單元從傳統買賣關系向構建產業鏈新生態系統轉變;從復雜封閉體系向開放、開源的新型SDN/NFV云網一體化架構轉變。
3、連接將泛在化,無處不在,將突破各種限制。傳感感知互連、有線互連、無線互連、光纖互連、可見光互連、紅外互聯、太赫茲互連、水下互連、海洋互連,突破了距離限制、時間限制,聽力制約,視力制約、能力制約,現在慢慢突破了知識制約,下一步會突破腦力制約,所以連接解決了很多問題,基于此,這些鏈接還將不斷泛在化,無處不在。
4、網絡將向所有空間、各角落不斷延伸。從芯片內到芯片間,從陸地、到海洋、再到星際、太空,人類社會物理世界和信息世界不斷向數據社會、生物世界、材料世界、能源世界、化學世界和微觀世界延伸。
5、軟件,其系統軟件份量越來越大,不斷升級,向所有功能延伸。通信系統軟件的誘人之處是可以不斷增加系統的靈活性和功能,按需升級和快速迭代,實現結構軟件化、功能軟件化、組織軟件化、管理軟件化,具備可擴展性、按需使用的及時性、可重用性、可重構性,軟件即服務,目標是軟件定義一切。
6、數據量呈指數級增長,向所有領域不停地流動。當前,數據呈現五大特征,分別為容量大、速度快、價值高、類型多、精度準。由于現在很多數據按人類能理解、習慣的方式編排,所以下一步有可能按機器或人工智能能夠理解的方式進行編排。所以,數據作為一個特殊的無形資產和生產要素,具有流動性,可使用性、可編程性、可共享性、可交互性、可顯示性、可統計性、可升級性、可重構性、開放性、全球性、多元性、可傳播性、可分析性、可壓縮性,不斷出現顛覆人類認知的新形態和功能。
7、帶寬,呈指數級增長,端口越開越大,管道越擴越寬。帶寬從Gbps到Tbps到Pbps到Ebps到Zbps,呈指數級增長。
8、進入網絡空間的事物越來越多,范圍越來越大。網絡虛擬特征主要指無質、無實體、無界的Cyberspace。Cyberspace已成為各國競爭博弈的新領域、新空間,已延伸并內嵌到意識形態、國家安全、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各方面,網絡空間已成為繼陸、海、空、天之后人類第五疆域和戰略空間。
9、現實世界的事物,不斷地向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無人系統發展。數據是非物質的成分,很多都在向模擬世界和數字世界之間轉化。
10、所有數字產品不斷被微小型化、輕量化、低功耗、低價格。所有元器件不斷微小型化,能耗不斷降低,尺寸不斷縮小,功耗不斷縮小,價格不斷降低,幕后推手是摩爾定律。50年來集成電路的規模至少增長1000倍,很快按照這個趨勢接近物理極限,亟需新的方法和手段實現突破。
11、向幾種超大智能體演進。云網+感知+大數據+算法+人工智能,通過機器學習不斷學習升級積累,向超大智能體演進,大大突破人類自身能力和腦力限制,以及空間和時間限制。一個遍布全球、無處不在、無孔不入的巨大智能體,與數十億人的動態相連,會慢慢超過人的智慧,將不斷帶動生產力、生產關系的變革,拉動數字經濟。(曹雅麗)
來源 : 中國工業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