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資難、科技成果轉化難、基礎科研能力弱是不少企業成長中的三大煩惱,但在天津市南開區科技型“店小二”的精準服務面前,這些難題正在加快化解。
今年前三季度,天津市南開區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和研發投入占GDP比重穩居天津市第一,規上高技術制造業總產值同比增長67.2%,規上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技術服務業同比分別增長7.5%、5.4%。
記者日前蹲點南開區科技局、區協同創新辦等科技領域的機關單位,探訪科技“店小二”助企創新的故事。
靈活施策成果落地
11月28日,記者在南開區科技局創新發展中心看到,一份0元技術轉讓合同認定成功,讓天津大學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負責合同審核的工作人員高華豐喜出望外。“這份0元技術合同的認定,是大學科技成果作價投資過程中的關鍵一步,有了這‘寶貝’,我們數千萬元的科技成果就能順利轉化落地。”高華豐說。
今年年初,南開區科技局負責技術合同認定登記的干部馬聰穎接到了一份特殊的技術合同認定申請:天津大學將一份專利0元轉讓給本高校所屬資產管理公司。
“我查閱很多資料和法律法規,均無0元合同認定的相關說明。在詢問其他區縣是否遇到同類問題后,得到的回復依然是‘沒有先例’。茲事體大,必須審慎對待。”馬聰穎說。
馬聰穎的擔心在科技監管部門中很有代表性。高校科研成果轉化涉及學校、資產管理公司、科研人員、合作企業等多個主體,涵蓋專利評價、資產評估、合同簽訂、產權變更等多個環節,還關系到企業所得稅、企業增值稅、個人所得稅等多個稅種,法律和政策問題復雜,容易導致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
“針對0元合同認定問題,在天津市科技局科技成果與技術市場處支持下,多次與稅務部門溝通,組織技術合同、法務等專家召開線上論證會。大家認為,0元合同價款明確,不違反合同法和技術合同登記法,認定符合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符合新推出的科技成果評價實施意見,有利于促進高校成果轉化,在大學與資產公司之間轉讓不會造成國有資產流失。”南開區科技局創新發展中心主任李健說。
合同的認定,為大學數千萬元的科研項目成果后繼的作價投資轉化落地創造了必要條件,也為相關科技企業發展掃清了道路。
在南開區科技部門“保姆式”政務服務支持下,一批科研人才加速匯聚。天津市南開區委書記馬珊珊說:“黨的二十大報告對完善科技創新體系提出新要求。南開區有著豐富的科教資源,這是我們持續做好創新文章的底氣所在。”
提供政策資金支持
12月2日,見到南開區協同創新辦的駐企機關干部張皓翔時,他正在南開區博創園內與入駐企業天津天河云筑工科技有限公司的員工聊得火熱。
天河筑工團隊是從天津理工大學走出的“學生軍”,一共28名員工,平均年齡只有25歲。過去幾年,該團隊接連簽訂天津市胸科醫院、寧波舟山港主通道公路工程等多項重大建設工程相關咨詢服務合同。
天河筑工運營總監李粒萍和張皓翔相識于2020年,那時天河筑工剛入駐南開博創園。在一次定期交流中,企業提出貸款融資、應用場景開放等需求。“企業有需求,我們就是‘店小二’。讓博創園入駐的企業健康發展,是南開區建設服務型政府的基本考量。”張皓翔認為,機關干部要多參加實地調研,問需于企,問計于企。
在張皓翔牽線協調下,多家銀行機構上門服務,多家合作企業對天河筑工伸出援手,緩解了疫情等因素帶來的不利影響,助力企業健康發展。
在南開區,像天河筑工一樣配備科技型“店小二”、享受政府部門上門服務的企業有不少。不久前,天津市沂普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天津大學校友候建帶領團隊在天大科技園安營扎寨。“公司成立之初,由于經營規模小,抗風險能力差,缺乏充足的抵押質押物,面臨著技術研發周期長、資金壓力大等一系列難題。”候建說。
去年6月份,天津大學與天津南開區政府簽署協議聯合共建天大科技園南開園,雙方共同授權北洋海棠基金運營,開始了“政府搭建平臺、天津大學指導、北洋海棠基金管理運營”三方協同運作的探索。
困難之時,天大科技園總經理何勇軍帶領團隊服務企業,為企業的發展路徑、團隊建設、融資規劃等進行輔導。北洋海棠基金作為天大科技園運管機構,領投1000萬元,有效緩解了企業融資難題。
“北洋海棠基金目前已成為校企合作的重要鏈接平臺,將校友資源鏈接體系化,助力多項科技成果逐步落地和創新創業生態形成。”何勇軍介紹,天津大學科技園是科技部、教育部確定的首批15個國家大學科技園建設試點單位之一。目前天大科技園注冊企業69家,已為8家企業融資1.875億元。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強化目標導向,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我們將進一步支持高校院所、重點企業瞄準關鍵共性技術難題,開展科研攻關,為科技企業提供政策、資金方面的引導支持,為天津市、南開區高質量發展再添后勁。”南開區科技局副局長鄭炳良說。
出實招開好“藥方”
基礎科研實力薄弱被不少初創期的科技企業自嘲為“軟骨病”。面對此類問題,政府部門有沒有針對性“藥方”?
物質綠色創造與制造海河實驗室坐落在南開區科研西路6號,青磚白墻的小樓與樹木掩映的津河岸邊林間小路相鄰,不時有身穿實驗服的工作人員走過寧靜的小院。
“一年多以前,這里是雜草叢生的破舊廠房。好像一場秋雨過后,這里就變成整潔的園區,成立了海河實驗室。我是學材料化學的,知道這個實驗室后義無反顧投了簡歷,作為首批員工入職工作。”物創海河實驗室綜合辦公室員工孫碧竹說。
去年11月份,由南開大學、天津大學及中石化等單位合作建立的物創海河實驗室成立。南開區用短短5個月時間整備了1萬多平方米的載體,供實驗室初期使用。
物創海河實驗室運行一年來,已經初步建立了“一核心、兩級決策、三大制度、四方共建”創新體制機制,完成30個科研項目立項,形成了包括250余篇高水平科研論文、3項專利、4項天津科技一等獎在內的一批優秀成果。
“現代生活早已離不開化工,而我們正在做的就是為人民謀幸福的綠色化工。物創海河實驗室的成立,有利于繼續助推科技自立自強,有利于打造原始創新主要策源地和自主創新重要源頭。”南開區協同創新辦副主任李威說。
“南開區將錨定‘創新南開’目標定位,持續深化與高校院所協同創新,積極融入和服務天開高教科技園建設,進一步發揮物創海河實驗室、大學科技園、新能源電池人才創新創業聯盟作用。高標準規劃建設海河科學城和啟航創新城,著力打造平臺、產業、生態、人才四個創新高地。”馬珊珊說。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