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國宏觀經濟仍然比較疲軟。這幾年中國GDP增速出現下行趨勢,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引發明顯波動,今年二季度GDP增速為0.4%,幾乎是0的增長速度,多年以來未曾遇見。三季度提升到3.9%,預計全年增速將維持在3.3-3.4%的水平。目前來看第四季度存在一些變量,但不會有明顯的起色。
壹 | 內因+外因共同構成發展阻力
涉及外因,主要分疫情變化、國際金融形勢動蕩、俄烏沖突引發不確定性三大方面。疫情是外生變量,它不由經濟活動產生,也難以明確會如何變異、產生怎樣的后果。二季度主要問題,正是由一些重要城市和地區的靜默引發。
然后是具有收縮效應的內生因素引發“合成謬誤”,其中包括“雙碳”突擊戰、反壟斷及資本的無序擴張、信息的國家安全、規范教育培訓行業、收緊房地產供給。2021年大部分時間,宏觀政策沒有收緊。2020年赤字占GDP的比重為3.7%,2021年計劃為3.2%,年底發現有1萬億沒有花出去,相當于一個百分點,可見政策比平常偏緊。
國際形勢同樣緊張,一度導致出口出現負增長。這與中國出口基數越來越大有關,也與各國加息、落后國家受到經濟衰退沖擊等因素相呼應。
貳 | 三大比較優勢體現 中國經濟韌性
當前經濟形勢不夠明朗,滋生一些抱怨。可是在低迷時期,也要關注到“韌性”的價值,經濟發展無需太過悲觀。
和其他國家對比,中國主要有三方面優勢,第一眾多國家在承受高額通貨膨脹壓力,中國的價格波動相對平穩;第二眾多國家面臨貿易逆差的挑戰,中國仍然維持貿易順差;第三眾多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匯率大幅貶值,人民幣的匯率基本穩定。
首先關注通貨膨脹。9月份數據顯示,全國CPI同比增長2.8%,同期日本已經到3%,其他發達國家在8-10%區間浮動。多國因為高通脹加息,形成一個重要陰影,中國相對穩定。這不僅是從CPI(消費者物價指數)角度解讀,分析消費者價格指數、生產者價格指數也能得到相同結論。盡管世界大宗商品普遍上漲,但上游企業擔負主要壓力,下游企業、消費品價格承受壓力較小,后續市場價格不具備大幅波動的基礎。鑒于此,中國可以繼續執行擴張性宏觀政策,不必追隨美國、歐洲的加息政策,甚至可以降息。
其次是出口。前十個月中國出口增速約為13%,形成巨額的順差,今年約為8000億美元。對比之下,2019年中美貿易戰打響時中國貿易順差約4000億美元。與此同時,傳統順差國普遍出現貿易逆差——日本、德國、韓國皆如此;其他順差國多為資源輸出國,如澳大利亞、挪威、巴西等。中國是制造業大國,順差明顯,物價相對穩定,不會出現金融危機或債務危機。中國的外匯儲備超過3萬億美元,對外債務約為1.5萬億美元,不會撼動金融根基,也沒有大規模資本外逃。
最后是匯率。人民幣對美元確實下跌一段時間,可是近期持續升值,大家在分析原因。其中一種解釋是,美元是標準國際貨幣,其升值并階段性觸及歷史最高點,意味著對所有貨幣升值。目前匯率變動原因是美元升值,不是人民幣貶值。其中有中國的因素,但美元升值是主因,歐元、英鎊等主要的支付貿易貨幣大幅貶值。人民幣執行“一個籃子”匯率,雖然對美元貶值,但“一個籃子”匯率相對穩定。
叁 | 讓市場調節帶動各行業 跨越發展周期
此外,國內還有一些積極因素:首先具有收縮效應的政策,已經得到普遍調整。比如“雙碳”,不僅解決當時的問題,還解決了歷史難題:部分地區推進“雙碳”突擊不僅盲目追求目標,電力短缺導致拉閘限電,還暴露出部分體制問題;現在再次肯定市場化改革的方向,明確煤炭仍是主要能源,今年開始遵循市場化挖掘、開采、運輸,煤價上漲,電價也可以上漲。其次對大企業態度也在調整,鼓勵它們繼續發展,讓平臺公司、技術公司盡快成長。房地產政策也在調整,一方面放開需求側限制,一方面在供給側積極解決債務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順勢調整宏觀政策的重要意義:去年底到今年上半年,通過一系列積極調整,如今已經見到相應成果。一季度中國GDP同比增長4.8%,宏觀政策調控發揮了重要作用。疊加加大雙循環力度、國內建設統一大市場、取消堵點等,多方面協力共同達到提振經濟的效果。
還有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很多企業倒閉退出確實令人惋惜,不過這也揭示在中國企業內部,是否存在這樣的現象——企業惡性競爭過多,該退出的不退出,該兼并的沒有兼并。部分競爭學家已有論證,完全競爭未必是最理想的產業結構,大量小企業的存在,不斷壓低產品和服務價格,進一步擠壓創新資金投入。發達國家一個產業里僅有兩三家企業,形成了“寡頭競爭”格局。它們相互之間達成“默契”,利潤高一點,為創新提供了空間。
格局既不是政府安排的,也不是計劃經濟規定的,而是跨越多輪經濟周期,在危機的低谷中推動兼并重組,把市場留給優質企業的結果。總有人問哪個產業好,哪個不好,哪里訂單消失了,其實訂單增加才是主流。企業主動參與競爭,經過數輪優勝劣汰后,業務就能向優質企業集中。兼并重組實現了低成本擴張,一些已經失去競爭力卻有產能的企業,已經在新的兼并重組結構中,轉化為新的發展動力。過去中國始終維持向上的增長勢頭,沒有出現實質性的危機和低谷;現在危機和低谷出現了,如何利用好這次危機正是必須面對的課題。因此不要太過消極,利用好危機就可以產生積極的效應。
肆 | 做好低谷期該做的事情
目前,中國有一些新的增長點,最亮眼的就是新能源汽車。三季度至今為止,中國是世界第二大汽車出口國,與日本的差距正在縮小,這是前所未見的情況。新能源相關技術和設備在國際市場受到廣泛關注,電池、風能、相關設備等領域產品具備領先優勢。
現在數字經濟進一步發展,制造業數字化加快推進。各大平臺公司積極與實體經濟和制造業企業相結合并提供服務。充分利用數字經濟技術,能夠提高實體經濟和制造業產能和效率。
國內大市場建設也有進展。原來各地市場各自獨立,產品無法順暢流通,不同省份的二手車不能跨界交易,最近有消息稱情況正在好轉。
至于城市群發展,過去大城市發展限制多、缺少資源;小城鎮發展蓋了房子,人卻走光了。現在國家級城市群建設,使得區域內大中小城市之間、城鄉之間均形成高質量的互補。2021年中國城市化率達到64%,還有巨大的潛力和發展空間,通過城市化改造,能夠進一步帶動城市群發展。
經濟總有高潮低谷,宏觀調控政策只是將其部分熨平,卻難以消除。不要浪費任何一個危機,在低谷時候做好低谷時期的事情,包括產業結構調整、數字化改造,積極尋找、發現、利用新的增長點,放眼長遠,充分激發潛力展現韌性,為未來布局。
伍 | 充分激發城市群建設的價值
過去少數中心城市發展受到限制,不可能無限擴大,結構較為畸形;小城市房價便宜,但是缺少就業。由于低生活成本和競爭壓力,鶴崗一度成為網紅城市;近期有報道表示,鶴崗購房者選擇到其他城市就業。沒有產業支撐,人們追求美好生活難以為繼。城市群給大中小城市互補的機會,可以通過快軌連通。美國曼哈頓的精英正是通過公共交通通勤,這是城市群的特點。
中國可居住和可耕地面積是世界人均標準的1/3,必須保留18億畝的農田保持自給,可是在農村還有大量宅基地閑置,土地資源不均衡分布是房地產行業的發展困境。人們在中心城市活動,如何充分利用城市郊區、周邊土地,以及農村宅基地,一定要把城市發展納入均衡可持續的軌道,中國的經濟才可持續。
立足經濟學的視角,學者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大家躺平;最希望看到的,是大家積極的活動。當然,現在受到一些限制,減少限制造成的損失,更加積極地面對挑戰,才是經濟恢復活力的根本。
來源:《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