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上午,隨著55801次高鐵列車從常德站開出,渝廈高鐵常益段正式進入試運行階段,全線開通運營進入倒計時。據悉,該線路開通運營后,將與黔常鐵路、張吉懷高鐵、滬昆高鐵等線路共同組成環湖南省快速鐵路通道,進一步提升周邊地區的路網輻射效應。
作為經濟發展的“先行官”,近年來,我國交通運輸事業發生了歷史性變革,迎來了由交通大國向交通強國的歷史性跨越。從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交通強國,到《交通強國建設綱要》《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先后印發,再到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加快建設交通強國,這一系列重大決策不僅為加快建設交通強國擘畫了宏偉藍圖,也為未來我國交通運輸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如今,交通強國建設正穩步向前,一個流動的中國彰顯出繁榮昌盛的活力。
1.“人享其行、物暢其流”初步實現
交通運輸是經濟的脈絡和文明的紐帶,被喻為國民經濟“大動脈”。新中國成立以來,幾代人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將我國建成了名副其實的交通大國。截至目前,我國已經建成全球最大的高速鐵路網、高速公路網、世界級港口群,航空、航海通達全球,綜合交通網絡總里程超過600萬公里。
“規模巨大、內暢外聯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有力服務支撐了我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世界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的運轉。”交通運輸部副部長徐成光表示,交通運輸縮短了時空距離,加速了物資流通和人員流動,深刻改變了城鄉面貌,不僅有力保障了國內國際循環暢通,也為世界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平均每天約有超過6.9萬艘次船舶進出港,飛機起降2.68萬架次,快件處理接近3億件。高峰時,平均每天鐵路開行旅客列車超過1萬列,高速公路流量超過6000萬輛次,“人享其行、物暢其流”初步實現,交通運輸成為人民群眾獲得感最強的領域之一。
“尤其是農村地區的‘四好農村路’建設,為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帶去了人氣、財氣。”北京交通大學教授張曉東表示,近年來他多次參與“四好農村路”建設調研,親眼見證了一條條通村暢鄉的農村公路真正成為農民朋友的民生路、產業路、致富路。
據統計,我國農村公路建設的步伐顯著加速,農村公路里程從2011年底的356.4萬公里增加到2021年底的446.6萬公里,十年凈增了90多萬公里。與此同時,全國共設置農村公路就業崗位超76.3萬個,為農村公路周邊的群眾提供了一定的就業保障。
“對標世界先進水平,與支撐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和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新要求相比,我國交通運輸仍然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協調的問題。”交通運輸部綜合規劃司綜規處副處長劉東表示,目前,按照適度超前的原則,交通運輸部門正在加快川藏鐵路及公路配套工程、出疆入藏大通道、西部陸海新通道(平陸)運河工程等一大批戰略性重大工程項目建設,為穩投資、擴內需、帶就業、保民生,筑牢國民經濟宏觀大盤提供進一步支撐保障。
2.多式聯運助力綠色低碳轉型
東海之濱,黃浦江畔。“雙11”剛過,上海虹橋綜合交通樞紐附近各種運輸設備正在全速運轉。作為全國重要的貨運集散地之一,該樞紐不僅支撐著我國華東地區貨物運輸,還通過“公轉水”“公轉鐵”等業務模式輻射全國。
11月22日,上海虹橋交通樞紐“一縱三橫”快速集散系統中的漕寶路快速路新建工程實現全國首創的超寬三維不對稱轉體橋成功轉體。中鐵二十四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該工程建成通車后,不僅能完善上海市骨干路網,還能進一步暢通區域間的物流大通道,助力多式聯運發展。
優化調整運輸結構,是加快建設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一項重點工作。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加快推動交通運輸結構調整優化。“相較于公路運輸,鐵路和水運運量大、成本低、能耗少、污染小等優勢明顯,所以優化調整運輸結構勢在必行。”交通運輸部運輸服務司副司長韓敬華表示,通過近年來的發展,我國鐵路貨運量占全社會貨運量的比重由2017年的7.8%提高至2021年的9.2%;水路貨運量比2017年增長23.4%;2021年港口完成集裝箱鐵水聯運量754萬標箱,比2017年翻了一番。
但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也要看到,雖然近年來交通運輸行業碳排放量單位強度有所下降,但總量仍處于增長階段。據中國碳核算數據庫顯示,目前我國交通運輸行業碳排放量約10億噸,是位居全國第四的“排放大戶”。
為此,10月24日交通運輸部等四部門聯合發布的《關于加快建設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的意見》提出,要充分發揮各種運輸方式比較優勢,加快發展多式聯運,提高組合效率。堅持綠色集約、創新智能,增強系統韌性,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安全效益相統一。
北京交通大學教授鐘章隊表示,多式聯運是一項跨方式、跨部門、跨區域、跨產業的復雜系統工程,難在“多”、成在“聯”,需要各種運輸方式和供應鏈、產業鏈上下游的深度協同。推進多式聯運發展,不僅能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也能在新發展格局構建中起到較強的推動作用。
“黨的二十大對進一步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推動交通運輸結構調整優化作出了部署、指明了方向。”韓敬華表示,未來,交通運輸部門將以發展多式聯運為突破口,加快提升基礎設施聯通水平,推進運輸服務規則銜接,積極發展多式聯運“一單制”,充分發揮各種運輸方式的比較優勢和組合效率,持續推動“公轉鐵”“公轉水”,不斷推動運輸結構調整工作取得新成效。
3.“兩步走”推進加快建設交通強國
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懸浮樣車成功試跑,時速350公里高速貨運動車組成功下線。C919大型客機完成適航審定工作。自動駕駛車輛研發和商業化進程位居世界前列。智能船舶“大智號”“凱征號”成功交付使用……如今,在我國交通強國建設征程中,一批交通運輸科技自主創新產品蓄勢待發。
交通運輸內暢外聯,涌動著發展的活力,在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來,交通運輸部門持續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塑造產業新優勢,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
“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強調加快建設交通強國,并對‘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作出重要部署。”交通運輸部部長李小鵬指出,新時代十年,我國交通運輸科技創新實現了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基礎設施建造和交通裝備制造技術能力大幅提升,交通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取得了一批標志性重大科技成果,為加快建設交通強國、科技強國提供了有力支撐。
交通運輸部新聞發言人舒馳表示,交通運輸作為中國現代化的開路先鋒,要以服務支撐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為根本,準確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和本質要求,以高質量發展為首要任務,根據《交通強國建設綱要》的部署,分兩個階段推進加快建設交通強國。
第一階段是從2021年到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強國,到那時,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基本形成,擁有發達的快速網、完善的干線網、廣泛的基礎網,基本形成“全國123出行交通圈”和“全球123快貨物流圈”,人民滿意度明顯提高,支撐國家現代化建設能力顯著增強;第二階段是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人民滿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強國,全面服務和保障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人民享有美好交通服務。
“未來5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關鍵時期,也是加快建設交通強國、努力當好中國現代化的開路先鋒的關鍵5年。”舒馳表示,交通運輸部門將抓好“兩個綱要”和“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落地實施,不斷開創加快建設交通強國新局面,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