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數字經濟是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的戰略選擇。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這為進一步做強做優做大數字經濟,增強數字經濟發展澎湃動能描繪出未來發展的宏偉藍圖。
新時代十年,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準確把握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深刻洞察數字經濟發展趨勢和規律,明確提出數字中國戰略,并先后出臺《數字經濟發展戰略綱要》《“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構建數據基礎制度更好發揮數據要素作用的意見》等文件,著力推進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據統計,2012年至2021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從11萬億元增長到超45萬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21.6%提升至39.8%,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二位。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新業態、新平臺蓬勃興起,線上線下融合、遠程醫療、智慧物流等應用場景全面鋪開,數字技術正進入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我國經濟社會創新發展的“新領域、新賽道”“新動能、新優勢”。
數字經濟為我國經濟“穩增長”提供關鍵力量。面對全球疫情反復、地緣政治沖突加劇等復雜嚴峻形勢,數字技術、數字經濟推動了各類資源要素快捷流動、各類市場主體加速融合,幫助市場主體重構組織模式,實現跨界發展,打破時空限制,延伸產業鏈條,暢通國內外經濟循環,成為我國經濟恢復向好的“加速器”。
數字經濟為我國經濟“調結構”提供新引擎。隨著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的深入推進,數字經濟在推進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實現制造服務精準化和制造過程數字化方面發揮積極作用。伴隨著電子商務、移動支付的廣泛應用,近年來我國網約車、網上外賣、數字文化等市場規模領先全球,為服務業創新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數字經濟為我國經濟“促轉型”提供重要保障。數字經濟的高創新性、強滲透性、廣覆蓋性特點,成為我國推動數字經濟與綠色發展產業融合的重要結合點。過去十年,在“東數西算”等重大工程的帶動下,我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速,以數字為“基底”的新應用、新場景、新模式、新業態層出不窮,“數”“實”融合競逐新賽道,智能生產線、數字化車間、智慧工廠建設有力推動傳統制造業、服務業、農業等全方位、全鏈條數字化轉型,為加快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供重要支撐。
放眼全球,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加速創新,正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我們要加快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推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緊緊抓住數字技術變革機遇,充分釋放數字化發展的放大、疊加、倍增效應,搶占新一輪發展制高點。
加快發展數字經濟,必須著力推進重點領域數字產業發展。聚焦集成電路、新型顯示、通信設備、智能硬件等戰略前沿領域,培育一批具有產業鏈控制力的生態主導型企業,促進產業化、規模化應用并實現集群化發展,打造世界級數字產業集群。同時,要利用數字技術全方位、全角度、全鏈條賦能傳統產業,加快金融、物流、零售、旅游等生活性服務業和服務貿易數字化進程,提升全要素生產率。
加快發展數字經濟,必須著力塑造數據基礎制度體系。充分發揮我國海量數據規模和豐富應用場景優勢,激活數據要素潛能,構建起保障權益、合規使用的數據產權制度體系;構建合規高效、場內外結合的數據要素流通和交易制度,形成適應我國制度優勢的數據要素市場體系;構建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數據要素收益分配制度,防范各類風險挑戰;著力完善安全可控、彈性包容的數據要素治理制度,構建起政府、企業、社會多方協同的治理模式。
加快發展數字經濟,必須著力參與數字經濟國際合作。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大國,我們不僅要加快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促進數字技術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還要積極參與國際組織數字經濟議題談判、數字化國際規則制定、雙多邊數字治理合作,在維護和完善多邊數字經濟治理機制中發揮作用,為營造開放、公平、公正、非歧視的數字發展環境貢獻中國方案和中國力量。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