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我們要深刻認識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對于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性,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提出了“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這一經濟工作總思路。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做好明年經濟工作,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我們要深刻認識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對于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性,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把握首要任務
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這是在總結世界其他各國現代化建設一般規律的基礎上,深入分析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而作出的一個具有全局性、長遠性的重大判斷,對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其一,高質量發展可以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在一個國家和地區推進現代化的進程中,經濟建設可以創造更多物質財富、為現代化建設提供物質支撐,是實現現代化不可或缺的關鍵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牢牢把握發展這一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推動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經過全黨全國人民的不懈努力,我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但也要認識到,我國仍然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仍然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只有經濟總量規模繼續擴大和發展質量效益進一步提高,我國各方面建設事業的物質條件才能不斷得到夯實,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才能有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
其二,高質量發展是在新征程上解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重要支撐。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從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來看,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長。高質量發展是能夠很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只有實現高質量發展,才能自覺主動解決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差距等問題,推動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從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來看,我國經濟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集中體現在科技創新能力不強、供給體系質量不夠高等方面,推動高質量發展還有許多卡點瓶頸。實現高質量發展,就是要優化生產函數,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確保中國式現代化持續順利推進。
其三,高質量發展是應對國際環境深刻變化、應對風險挑戰的重要保障。當今世界,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交織疊加,局部沖突和動蕩頻發,全球糧食安全、能源安全、資源安全、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等問題更加凸顯。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應對好各種風險挑戰、維護國家安全的任務依然緊迫。只有推動高質量發展,才能實現重要產業、基礎設施、戰略資源、重大科技等關鍵領域安全可控,才能防范和化解重大風險,守住安全底線,確保我國現代化事業不錯失機遇、不會被打斷進程。
明確路徑選擇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我們應對世界大變局的戰略舉措,也是我們順應國內發展階段變化、把握發展主動權的先手棋。在新征程上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這是應對國際環境變化作出的戰略抉擇。近年來,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西方主要國家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逆全球化趨勢更加明顯,世界貿易和產業分工格局發生重大調整。面對外部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必須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順勢而為,調整經濟發展路徑,努力提升國際循環質量,進一步暢通國內大循環,提升經濟發展的自主性、可持續性,增強經濟韌性,推動我國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這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階段變化作出的主動選擇。經濟發展是螺旋式上升的過程,也是分階段的。不同階段對應不同的需求結構、產業結構、技術體系等,要求發展方式與時俱進。改革開放以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我國發揮勞動力等要素低成本優勢,抓住經濟全球化重要機遇,充分利用國際分工機會,形成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的發展模式,參與國際經濟大循環,帶動了經濟高速增長。現在,我國需求結構和生產函數發生重大變化,生產體系內部循環不暢,“卡脖子”問題突出,結構轉換復雜性上升。解決這些難題,要求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使發展轉向更多依賴創新驅動,不斷提高供給質量和水平,推動高質量發展。
這是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的內在要求。大國經濟的優勢就是內部可循環,并且可以提供巨大的國內市場和供給能力支撐帶動外循環。我國已經具備大國經濟的重要特征。從需求潛力看,我國已經形成擁有14億多人口、4億多中等收入人群的超大規模市場。從供給潛力看,我國擁有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和完善的配套能力,擁有1.6億戶市場主體和1.7億多受過高等教育或擁有各種專業技能的人才,研發能力不斷提升。從供求雙方看,我們具備實現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諸多條件。通過構建新發展格局,可以利用好大國經濟縱深廣闊的優勢,使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充分發揮,實現高質量發展。
找準發展關鍵點
在新征程上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關鍵是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為此,必須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
一是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增強國內循環的動力。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實現“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有機結合。建設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高標準市場體系,優化營商環境,增強國內循環的內生動力。
二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提高國內循環的可靠性。無論是提升創新能力還是實現科技自立自強,都需要一個完整的、自主可控的產業體系作為依托。因此,必須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通過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支持專精特新企業發展,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提高產業現代化水平,增強國內循環的可靠性。
三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挖掘國內循環的潛力。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構建新發展格局要求把戰略基點放在擴大內需上,農村有巨大空間,可以大有作為。城鄉經濟循環是國內大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確保國內國際兩個循環比例關系健康的關鍵因素。要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形成暢通城鄉經濟循環的新局面。
四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拓展國內循環的空間。高質量發展需要構建高質量的國土空間布局和支撐體系,實現資源空間優化配置。要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按照客觀經濟規律調整完善區域政策體系,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促進各類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增強創新發展動力,加快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動力系統,建設基于比較優勢協調聯動的城鄉區域發展體系,更好助力現代化建設。
五是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提升國際循環的質量。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效應。堅持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更加緊密地同世界經濟聯系互動,依托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商品和資源要素,加快建設貿易強國,重塑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建設多元平衡和安全高效的全面開放體系。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