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中國在穩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過程中,既需要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奠定中國式現代化的堅實基礎,也離不開持續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與國際合作創造中國式現代化良好的國際環境。而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最重要的投資來源國與消費市場之一,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必然會對區域國家乃至全球產生巨大的溢出效應。這種溢出效應,既有來自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紅利的對外釋放,也將對新興經濟體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進程與實現路徑提供范式意義上的經驗參照。而就加強國際發展合作、加快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意義來看,中國式現代化的持續推進與深入發展,必將加快推動構建團結、平等、均衡、普惠的高質量全球發展伙伴關系,推動各國共創普惠平衡、協調包容、合作共贏、共同繁榮的全球發展新時代。
為全球現代化進程提供新范式
馬克思和恩格斯把現代化分為兩個大階段:第一階段是資本主義現代化階段,第二階段則是共產主義現代化階段(含社會主義過渡階段),馬克思主義現代化理論深刻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與總趨勢,指明了人類社會實現現代化的科學道路與實現路徑。
在人類現代化發展歷史上,英國開啟了由資產階級領導的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道路,英國的工業革命在全球經濟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馬克思曾科學分析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性,指出資產階級在歷史上曾經起過非常革命的作用,“資產階級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在21世紀20年代的今天,全球公認的已完成工業化并實現現代化的發達國家,均實行資本主義制度。
但是,以美國為首的七國集團(G7),不僅長期主導著人類現代化進程,而且形成了以資本為中心的“西方式現代化”道路,本質上是兩極分化的現代化、物質主義膨脹的現代化以及對外擴張掠奪的現代化。其結果,不僅造成了資本主義本身無法解決的財富分配不平等和貧富差距擴大等一系列經濟社會問題,還將本國的現代化尤其是資本擴張建立在對廣大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資源掠奪和剝削的基礎上,更是當今世界不平等分工和南北差距擴大的最主要根源。法國學者托馬斯·皮凱蒂在其撰寫的《21世紀資本論》一書中用翔實的數據證明,美西方國家的不平等程度已經達到或超過了歷史最高水平,并預言資本主義財富不平等現象還將繼續惡化下去。而美西方主導的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盡管肩負著減少貧困、增進共同繁榮、促進全球貨幣合作,以及確保金融穩定與可持續增長等使命,但無論是世界銀行還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本質上都服務于美西方的根本利益,其成立70余年來在消除貧困和促進全球共同發展方面的實際貢獻與新興經濟體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期望存在著巨大差距。
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正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國改革與發展為全球現代化理論與實踐提供了極具價值的研究樣本和超大型驗證支撐,關于這方面的深入研究與不懈探索,為形成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理論體系準備了基礎性條件。從歷史的發展邏輯來看,中國在基本實現現代化進而邁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過程中,必然會產生一整套能夠解釋自身發展與制度變遷的成熟現代化理論體系。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凝聚全黨、全國人民、海外華人以及國際有識人士的發展智慧,提出了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并付諸實踐,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在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長期探索和實踐基礎上,經過十八大以來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我們黨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
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從各國現代化的內涵特征與相關評價指標體系來看,現代化意味著一國或地區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環境以及個人生活等領域的全面進步與科學發展,而現代化的動力與支撐條件離不開技術進步、制度完善尤其是治理水平與治理體系的現代化。對中國而言,要在超過14億人口的發展中國家推進實現現代化,既是一個重大理論命題,更是一個重大實踐課題。這意味著中國必須超越美西方國家以資本為中心的現代化,必須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構建適配于中國人民的社會主義福利經濟學,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必須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牢牢掌握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與發展的主導權;必須始終堅持改革開放,深耕生產力發展與核心關鍵技術的自主可控,以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高水平推進為世界提供范式借鑒并形成良性互動。
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的理論探索與實踐創新已經證明并將繼續證明:中國共產黨在不斷提高領導中國式現代化的能力體系建設過程中,成功走出了一條行之有效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并因此形成了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為核心思想的新發展理念。
將推動全球邁向繁榮共生之路
中國在穩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過程中,不僅通過全面深化改革持續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促進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而且對地區乃至全球產生了越來越大的溢出效應。
一方面,根據世界銀行2022年10月發布的相關報告,2013年到2021年中國年均經濟增長率為6.6%,這一數字大大高于2.6%的同期世界平均增速,也高于3.7%的發展中經濟體平均增速。2013年到2021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達38.6%,而七國集團同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總和只有25.7%,這說明中國已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量。另一方面,中國已成為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伙伴,貨物貿易總額居世界第一。2021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1788.2億美元,連續十年位列全球前三。2021年末,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2.79萬億美元,連續五年排名全球前三。此外,中國已同150個國家和32個國際組織簽署了200余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100多個國家和包括聯合國在內的多個國際組織積極響應和支持全球發展倡議。2013年至2021年,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貨物貿易額累計達11萬億美元,中國對沿線國家累計直接投資達1613億美元。2013年至2021年,中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累計約1.08萬億美元,完成營業額7286億美元,涵蓋交通、電力等多個領域。世界銀行的研究報告顯示,中國發起的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將使沿線國家760萬人擺脫極端貧困、3200萬人擺脫中度貧困。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通過深度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構建符合國際通行規則的投融資政策框架,加入雙邊或多邊經濟貿易協定,全方位推動了與亞洲和世界各國的經濟、貿易、金融、技術合作與人文交流;特別是通過牽頭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新開發銀行、設立絲路基金等開發性金融機構,不僅契合了新興經濟體和廣大發展中國家對基礎設施建設和可持續發展項目的投資需求,進而找到了政府與市場、商業融資與開發性融資的有機結合點;而且帶動了新一輪產業與技術的匹配性轉移,將中國的發展優勢、現代化能力與亞非拉發展中國家的需求緊密結合,從而奠定了“一帶一路”成為廣受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認可的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臺,初步形成了中國攜手周邊與世界各國共同打造繁榮共生的現代化新局面。可以說,這是工業化以來,發達國家之外的經濟力量首次作為公共產品的供給者承擔起促進全球經濟發展和推進新興經濟體及發展中國家現代化進程的重任。這一進程將隨著中國先后完成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以及從2035年到21世紀中葉把我國建設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而不斷釋放新的更大發展紅利,加快推動各國共創普惠平衡、協調包容、合作共贏、共同繁榮的全球發展新時代。屆時,我國國家實力與國際影響力將有更大提高,不僅將成為21世紀世界現代化進程的積極主導力量,也將基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全球繁榮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