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如何實現跨越式發展?如何引導基礎研究?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科學中心如何建設?近日,在騰訊公司和南方科技大學共同主辦的2022年“青年科學家502論壇”上,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校長薛其坤主持,中國科學院院士、東方理工高等研究院院長陳十一等高校校長作為發言嘉賓的“校長圓桌”環節舉行。六位校長圍繞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基礎研究、平臺建設、大灣區未來發展等話題展開交流討論。
會上,薛其坤呼吁,在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時代,需要一系列新的國際一流大學崛起,如此才能培養出最有競爭力、最優秀的人才。希望大家重視人才的建設和培養,希望各位校長互相鼓勵、團結一致,朝著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任務方向努力前行。
以下為嘉賓的發言整理。
中國高等教育如何實現跨越式發展?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對高等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我認為在今后一段時間,甚至很長時間內,科教、人才、創新將是高等教育的發展重點。
最近十年,中國高等教育出現了一些好的變化,涌現出一批新型研究型大學,如南方科技大學、西湖大學、大灣區大學、上海科技大學、東方理工大學等。這類大學的發展勢頭很好,它們有望從根子上回答我國創新人才培養問題。
當初建立南科大正是基于如何更好培養人才的考慮,南科大提倡“三制三化”(以學分制、導師制、書院制為基礎,以人才培養的個性化、精英化、國際化為特色),提倡高考的多元化錄取指標,非常有創新性。這是我想講的第一點,我國高等教育要繼續加強人才教育創新方面的探索。
第二點,政府與社會的投入及支持對高校發展很重要。最近南方科技大學與西湖大學等高校的發展非常迅速,這得益于各方的財政支持。我非常希望像深圳這樣的城市,未來能涌現出世界著名大學,發展出與深圳的城市地位相匹配的大學,而政府的持續穩定支持正是大學發展的重要保證。從任何角度看,深圳的南科大與深圳大學過去十年的迅速發展,都提升了深圳的整體科教水平,所以我希望深圳市政府根據學校發展情況繼續加大投入,切不可半途而廢。
第三點,中國的高等教育應該有自信。個人覺得中國高等教育近十年、二十年發展得非常好,人才培養水平取得了很大提升。在人才培養與科研成果上,我們的頂尖大學與國際水平完全可以相比。但我們的教育得不到自己足夠的認可,我們培養出的很多好學生選擇出國做博士后、當教授;很多國內好大學招聘教授主要還是看是否從國外某某著名大學回來,個人覺得今后應努力改變這一格局。我們應該堅持國際化,同時也要建立對自己教育的信心。我就是在北京大學獲得博士學位,曾在國外待了二十多年。我覺得現在國內的學生,包括博士生在內都非常好,并且越來越好。
最后一點,近期我看到不少高校在講“四個面向”,科教與國家重大戰略結合,所以要建大團隊、大平臺,做大項目。服務國家科教戰略確實很重要,但我認為中國高校不僅要會做大項目,還應堅持創新、堅持個性化研究。大學的使命不同于研究院所,應鼓勵學科前沿探索,鼓勵基礎研究,鼓勵年輕人更加創新,不要老跟在“大腕”教授后面。國際上看一個年輕教授成長與否,不是看你跟著“老板”做了什么,而是看你自己做了什么。
“科學探索獎”的出發點是鼓勵更多年輕人從事基礎研究與獨立的創新研究,這一點我非常認可。如何平衡好有組織的大項目和個性化研究的關系,以及平衡好支持大團隊與獨立小團隊之間的關系,是我國高校發展中一個具有挑戰性的問題。
如何更好地引導、支持基礎研究?
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也是所有技術問題的總開關。我國自上而下對基礎研究都很重視。作為大學校長,我在工作中發現,要真正坐“冷板凳”搞基礎研究是十分不容易的,這首先涉及認知的問題。
第一,什么是基礎研究?哪些是基礎研究的真問題?很多年輕人愿意也容易把熱點問題當作基礎問題,這樣寫文章快、論文被引用次數多,但我認為這不能完全算作基礎研究。究竟什么是基礎研究?到底哪些是基礎研究的真問題?這是我們必須先弄明白的。
第二,如何評判和選擇從事基礎研究的人才。這個判斷十分有難度。國家和高校拿出資源支持基礎研究,是不是誰來做都可以?而自認為是基礎研究人才的人需不需要支持?
第三,評價問題。對一些從事基礎研究的科學家來說,需要花費的時間并不是短短的三五年,而可能是10年甚至20年。我們有沒有魄力提供持續的支持?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在國家如此重視基礎研究的背景下,如何突破基礎研究的困境和問題?我認為最關鍵的是要轉變對基礎研究的認知。如果認知達成一致,基礎研究的問題可能就沒那么突出了。下一步就是如何做的問題。
一是資源。這里避不開人、財、物。我們非常高興地看到,2021年我國基礎研究占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的比例為6.5%,比上年大幅提升0.49個百分點,但美國約為17%左右,比我們高了不止一倍。
二是平臺。我們現在談的基礎研究有別于過去。當前是大科學時代,許多研究的突破都是在交叉領域,需要大科學裝置和尖端儀器設備的支撐。顏寧教授在剛才的演講中提到,冷凍電鏡在形成市場化規模前,清華大學已率先擁有了若干臺。因此,她能用最先進的工具進行分析,最早得到結果,這就是平臺的重要性。
三是資金保障。資金保障怎么實現?在哈工大,我們會給剛剛博士畢業留校的年輕人提供一份原創探索資金。他們當中至少一半以上都能爭取到幾十萬元的起步資金,用于研究。當他們取得一點突出成績時,我們為他們設立青年科學家工作室,給予一期3年共300萬元左右的支持。后期還可以根據情況,在3年基礎上再提供“3+3”共9年的持續支持。哈工大獲得“科學探索獎”的黃志偉教授、高會軍教授,正是從這一期期的支持中走出來的。
同時,我們還需要考慮體系中的平衡問題。一所大學有多個院系、多個學科,如何制定傾斜政策,立足什么對基礎研究進行支持也非常重要。
最后,我呼吁無論是企業、高校還是政府,都應首先從認識上對基礎研究給予足夠重視,并給予更多資源,這一步可能是最關鍵的。如此,我們的基礎研究、原創性突破才可能越來越多。
最后,我呼吁無論是企業、高校還是政府,都應首先從認識上對基礎研究給予足夠重視,并給予更多資源,這一步可能是最關鍵的。如此,我們的基礎研究、原創性突破才可能越來越多。
新型研究型大學新在何處?
談及新型研究型大學,“新型”本身并沒有明確定義,“年輕”可能是一個特征。但研究型大學是有明確定義的,所以我們首先是一所研究型大學,同時又是一所年輕的研究型大學。
優勢和劣勢在哪里?在我看來,由于我們是新建立的,可以從開始就作出更好的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在劣勢方面,畢竟年輕,影響力、品牌知名度還不夠。
上海科技大學成立9年來,我們做了一些探索和實踐,首先是在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方面,對科學研究、教學、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工作進行了更好的規劃。我們把人才培養放在學校各項工作的首位。在學生培養環節,我們的考慮是寬口徑、厚基礎,學校下面沒有設系,而只有學院,比如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便包含了物理、化學、材料等不同專業,這能更好地進行學科交叉融合。在課程設計方面,把基礎學科課程、通識課程、理論教學、實踐教學進行全面安排,這體現出我們發揮研究型大學的優勢,重視基礎研究、學科交叉融合的特點,能更好地推動人才培養工作。
另外,上海科技大學還有一個非常顯著的特征——由中國科學院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舉辦。因此,科教融合從一開始就是我們的優勢,或者說是我們的“基因”。在學生培養過程中,我們也充分發揮了科教融合的特色。比如,學校的八成本科生可以從大一到大三陸續進入實驗室參與科研工作。不久前我們做了一個統計,約10%的本科生在大學期間已收獲了科研成果,并有高水平學術論文可以發表。我想這就是我們作為一所新成立的新型研究型大學的成果。
對于大科學裝置和各種研究平臺,我們能分享的經驗是,我們在建設過程中,把上海科技大學的工作與上海科技創新中心、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建設與發展密切結合。
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核心任務之一是構建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最具代表性的是光子科學領域的大科學設施。大科學設施本身建設周期非常長、涉及多學科交叉,這一過程與我們學校的基礎研究、學科交叉有著很好的結合點。另外,大裝置建成后,其服務的學科和用戶也是多方面的。以上海光子大科學設施為例,主要用戶便包括生命科學、材料科學、物理、化學領域的研究者,它本身就是一個多學科的研究平臺。我們通過建設和運行這些大科學設施,為學校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寶貴機會。
這樣的設施不僅對我們自己的人才培養有很大幫助,按照國際慣例,在大科學設施開放運行后,外部用戶會占絕大部分,還會有大量國際用戶。這將會對我們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
大灣區人才高地、世界科學中心建設如何發力?
粵港澳大灣區人才高地、世界科學中心建設,很重要一點是發展高水平大學,后者在培養人才、凝聚人才、科技創新中都發揮著很大的作用。
我們對照另一個灣區——美國的舊金山,它有斯坦福大學和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這些高水平大學為加州甚至西海岸培養人才、吸引人才發揮了重要作用,也幫助硅谷引入或培養了一大批人才,在硅谷的崛起和發展中也起到重要作用。我認為,建立人才高地和科技創新高地對大灣區的建設非常重要,是其戰略發展的需要。
剛才幾位校長也提到,建設高水平大學首先要加大投入,而且要長期投入。相比于國內其他地區,大灣區的高水平大學數量還比較少。像長三角地區,盡管上海已經有很多好大學,但投入仍非常大,并建設了上海科技大學這所新型研究型大學,這對上海乃至于長三角地區的發展都非常重要。我認為粵港澳大灣區要進一步發展,還要加大投入,建立高水平大學,這對灣區建立人才中心、科技高地非常關鍵。
根據我自己的一些經歷和經驗,在大灣區建立高水平大學有以下幾點可以考慮。
第一,重視基礎研究。基礎研究短時間可能不會發揮出產業效益,但它是保證科技創新的重要基礎。有了很好的基礎研究,才能可持續性地發展,對灣區乃至全國、世界作出貢獻。
在大家的努力和政府的支持下,大灣區的基礎研究有了長足發展,但我覺得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尤其在吸引年輕人方面。比如,年輕博士后的第一個工作會不會選擇灣區?或者能不能到灣區做博士后?與京津冀或長三角地區相比,大灣區還是有上升空間的。
第二,我認為大灣區可以利用自身特點,在人才引進和人才配套設施方面做得更好。比如,境外人士或跨境人士的通道能否更便利一些?一些配套措施對人才引進、隊伍長期穩定都非常重要。
第三,在人才培養方面,大灣區可以加強多學科交叉,進行體制、機制和課程的創新改革。我認為,目前很多學校的人才培養模式有些單一,這對年輕人的發展是不利的。年輕人后面的路還很長,在培養過程中不能讓他們著急,而是要讓他們把各學科的基礎打好,如此才能在發展中很快適應新環境,更好地進行科技創新。因此,我覺得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對學生培養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對于新型學校,可以在課程設計、學生評價體系搭建等方面進行更多創新,這與傳統學校相比是有優勢的地方。比如評價體系,不能僅以分數判定學生的好壞和水平高低,而是要在培養過程中對他的興趣、對研究的執著、對整個知識面的掌握、創新性想法等方面都有所考慮,這樣才能真正培養出創新型人才。
對于大灣區的科學中心建設,我認為這是很好的策略,可以考慮三方面的問題。
第一,以需求為導向。大的科學中心應該以提升地方產業水平、解決國家需求問題、引領世界科技發展為導向,如此一來,在半導體、新材料、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生物技術等方面都可以著重發展。
第二,區域協調。據我了解,目前大灣區至少有四個中心——光明科學中心、松山湖科學中心、南山科學中心、橫琴科學中心。我認為這些科學中心應充分考慮區域優勢,發揮各自特點,避免重合和惡性競爭。有些科學中心要結合地方特點、產業特點和企業特點確定研究方向,這對整個區域的發展會更好。
第三,要深度合作。大灣區有個特點,它雖然在高水平大學建設上還有上升空間,但目前已經有了不少高校,也有了騰訊、華為等很多大企業,還有大科學裝置,松山湖科技產業園、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粵港澳量子科學中心等。基于此,在平臺、高校和企業間應該有一些深度合作,凝聚各方面力量,讓學校、企業和大科學裝置都發揮更大作用。
當然,我們現在可能已經有了一些實驗室和合作平臺,但還可以更進一步,尤其是與香港、澳門等地的好學校建立聯合實驗室等,可以起到“雙贏”作用。更進一步,可以利用大灣區的特點加速國際化,聯合一些國際知名高校或一流實驗室共同組建平臺,這對灣區建設和科學中心建設都會有促進作用。
如何保障青年人才成長?
對于大學而言,青年人才是最重要的資源。他們成長與否關系著大學的未來,也關系著國家的未來。對于青年人才的成長,我覺得應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第一, 要懂青年人才,尤其是懂青年科學家。“懂”就是學校在和青年人才交流
時一定要用心溝通。每個青年人才經過長期奮斗,直至進入大學工作的階段,他們心中都有一個夢想,我們怎么通過用心溝通和交流,讓青年人才快速成長,在幫助他們實現夢想的同時,也幫助學校實現自身的夢想。
第二,要為青年人才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青年人才,尤其是來自校外的青年人才能否有平等的學術話語權,能否有機會讓他們的創新思想得以實現,這是他們未來成為“將才”還是“帥才”的關鍵因素。在學術研究上,為青年人才營造一個民主、平等的氛圍非常重要,形成一個讓周圍人都愿意支持、關心、幫助他們成長的氛圍也非常重要,這直接關系到青年人才能否快速成長。
第三,要用制度固化下來。前兩者說起來都是“虛”的,很大程度上會受到個人主觀因素的影響。比如,今天我當校長,可以很關心某個人,但明天我不當校長了,是不是就會發生變化?因此,要用制度把共同實現夢想、營造良好氛圍等想法固化下來,這種制度要有足夠的激勵因素,還要有一定的彈性。
一方面,我們要激勵青年人往前沖,以百米沖刺的速度往前沖。另一方面,對于不同學科又要有所區別。比如,對于基礎研究而言,自由探索的模式很重要。當下我們處在大科學時代,但國家重大需求背后的基礎科學問題、國家重大戰略工程背后的技術問題是不一樣的,科學問題和技術問題、工程問題也是不一樣的,所以需要不同的科研組織模式、人事管理制度等。因此,在制度建設中,我們既要有足夠的激勵,也要有一定的彈性,能把不同學科、不同階段的人才的成長需求都包容進來,都兼顧到。
第四,要為青年人才創造機會。校長最重要的責任之一就是從地方政府、頭部企業、科研院所匯聚資源,促進合作。在此過程中,我們要為青年人才打開合作渠道。比如,青年人缺乏與企業合作的相關渠道,我們就要帶一帶、推一推,大力支持青年人。同時,還要激勵他們,目標不能是小目標,一定要是大目標。對于青年人才而言,目標應該是關鍵科學問題、“卡脖子”技術、重大工程,這樣才能成長為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才能培養出戰略思維和全局思維。
第五,在管理上要考慮青年人才的基本需求。除了實現自身夢想外,青年人還要照顧家人、教育小孩。因此,高校要盡可能地建好幼兒園、小學、中學,以及附屬醫院,這樣既是對人才負責,也增強了學校的吸引力。在一些涉及科研的具體制度上,我們正在全面推動全校的科研儀器設備共建、共享,力爭讓入職的青年人才可以拎包入住、拎包實驗,既提高青年人才的工作效率,也增強學校的吸引力。
來源:《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