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預見未來·把握未來——“未來產業展望”活動在京舉行。來自戰略界、科技界、企業界的專家學者圍繞“未來產業——新時代首都高質量發展重要引擎”議題,探討未來產業的未來可能。
與會者認為,未來產業已初具發展條件,但仍缺乏重大原創性成果,而補齊這塊短板需要科技界與企業界的共同努力。
戰略家說:
未來產業已初具發展條件
針對未來產業背后的技術邏輯、投資機遇和技術應用場景,中科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院長潘教峰表示,未來產業發展呈現3個態勢。從產業創新方向看,全球主要創新型國家產業布局集中在智能、低碳、健康等前沿方向;從產業轉型趨勢看,注重未來產業與傳統產業融合創新;從產業組織模式看,形成從技術、生產、產品到商業的全產業創新鏈。
“目前我國未來產業初具發展條件,但同時存在重大原創性成果缺乏,企業對源頭技術基礎研究投入較少,產業基礎能力‘長板’優勢亟待培育,科技成果產業轉化率、知識產權價值較低等挑戰。”潘教峰說。
他表示,未來一個時期是重塑產業競爭優勢、推動制造強國建設邁出實質性步伐的關鍵時期,要通過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發展未來產業,挖掘創造更多新興增長點。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經濟研究所創新戰略研究室主任姜江表示,未來產業帶有明顯的階段性、時效性特征,就我國當前經濟形勢而言,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綠色低碳、量子計算等前沿技術及其應用推廣衍生的大量新業態新模式新產業,無疑是未來產業的主要構成。與此同時,能夠發揮我國龍頭平臺企業優勢、巨大應用場景優勢的數字經濟、生物經濟等,也是我國未來產業當前及未來較長一個時期發展的重要方向。
科學家說:
三大未來產業領域研發機遇可見
一直以來,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生物醫藥被視為最具前景的未來產業。
“今天的數字化就是100年前的電氣化,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始。從電氣化到數字化,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新引擎。尤其是電氣化和數字化的融合,將為我們創造很多不同的機會和發展可能性。”中國工程院院士、阿里云創始人王堅說。
對于如何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高質量發展,王堅認為,數字化有3個非常重要的技術基石,即互聯網、數據、計算。互聯網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設施,打破傳統時空界限;數據是新的生產資料,成為國家、社會和企業的戰略資源;計算是新的公共服務,成為國家、社會和企業的能源動力。
對于新能源領域的未來發展,中國工程院院士、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院長王金南認為,氣候變化治理將引發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并促進綠色低碳產業及技術投資快速增長。我國的碳達峰碳中和是國際上排放壓力最大、中和降幅最快、轉型任務最重、投入成本最高的復雜系統工程。
王金南預判,電氣化與智慧電網、光伏和風能發電、氫能、CCUS等負碳技術將成為全球及中國實現碳中和的優先發展領域。這些領域的投資預計占全球及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總投資的70%以上。
在生物醫藥領域,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新藥(抗腫瘤)臨床研究中心主任徐兵河表示,當前抗腫瘤藥物研發呈現四大趨勢,小分子靶向治療藥物仍為研發主流,免疫治療藥物迅猛增長,細胞/基因治療方興未艾,ADC、雙抗等新型藥物層出不窮。
他認為,中國抗腫瘤創新藥研發取得很大進步,但仍面臨挑戰,如靶點同質化、源頭創新儲備不足、臨床研究能力有待提高等。
企業家說:
加大研發投入,死磕硬核技術
在此次活動上,不少企業人士分享了他們對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預測。
北京能源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姜帆認為,最具成長性的未來產業是新能源產業,現在集中爆發的是新能源汽車產業,下一輪迎來高速發展的將是新能源發電和新能源材料。
北京神州細胞生物技術集團股份公司董事長謝良志認為,生物醫藥行業可能是永遠性的未來產業、朝陽產業。產業發展單靠資本支持遠遠不夠,這既需要重視基礎研究,也需要重視產業成果轉化和政策扶持,同時在監管上應進一步擴大投入、更具靈活性,最終形成各方密切配合的市場環境。
北京金融控股集團副總經理李岷認為,全要素生產率邊際增長點的關鍵在于數據要素,未來數據最重要的價值在于推動形成經濟增長預期,這需要把更多資金資源配置到新興的數字經濟領域。
“未來產業是個永恒主題,有巨大的想象空間。但不管環境、產業技術、政策怎么變化,唯一不變的是企業的內在價值。”啟迪之星(北京)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主管合伙人劉博說。
小米集團高級副總裁兼手機部總裁曾學忠表示,堅持技術為本,堅定不移加大研發投入,堅持死磕硬核技術創新,堅持打造濃郁的工程師文化,是優秀創新企業必須保有的底色。
“做好未來產業投資,有賴于社會形成尊重企業家精神、增強技術科研人員與商業主動結合的意識、培育和重視創業資本力量的氛圍。”洪泰基金創始合伙人、董事長盛希泰說。
來源:《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