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的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發展中,產教融合一直是一個核心政策議題。
2022年底,中辦、國辦印發了《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提出堅持以教促產、以產助教、產教融合、產學合作。此前的2019年10月,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等6部門聯合印發《國家產教融合建設試點實施方案》,提出要建設20個左右產教融合型城市。產教融合正在成為教育發展的一個重點方向。
所謂產教融合,即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推動產業創新發展和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注意的是,這并非新概念,相關政策方針早已有之,而且還在不斷被強調。這也說明了教育與產業、人才培養與經濟生產在現實中似乎總是保持一定的距離,而且總有一種相互脫離的慣性。
正如國務院辦公廳2017年印發的《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所指出的,“受體制機制等多種因素影響,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在結構、質量、水平上還不能完全相適應,‘兩張皮’問題仍然存在”。
我們不禁要問:產教融合為何一直在推,卻一直難以真正被落實?產與教的融合究竟難在哪里?
現代高等教育共存兩種文化
眾所周知,教育和產業是兩個不同的社會體系,無論是目標、管理,還是運行方式、價值追求,兩者均不相同。其差異不僅來自體制和機制,也根植于文化——兩個不同的體系均有各自文化,而文化意味著觀念、信念以及指導人們行為的價值體系。
具體而言,在高等教育領域,占據主導地位的是學術文化,而在產業界,工業技術文化則是主流文化。
所謂工業技術文化,是指基于工業生產和技術而形成的文化,是服從于工業生產和技術邏輯的文化,其核心價值在于支撐和促進工業生產及全生產鏈條的運行。現代社會是工業化社會,扎根于工業生產和技術的工業技術文化構成了現代社會的主流文化,為工業生產和技術發展提供了觀念上的基礎,也構成排斥任何“反生產”力量的屏障。工業技術文化的強弱往往與工業生產體系的強弱成正比,工業發達國家通常具有強有力的工業技術文化。
而學術文化則扎根于學術和人文教育中。傳統的高等教育注重人文和純粹的知識,具有貴族和精英色彩。學術文化在傳統上存在于象牙塔式的知識世界中,與工業生產系統和技術世界的距離甚遠。
現代高等教育體系的文化基礎既有學術文化,也有工業技術文化,二者共存。現代高等教育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在西方至少可以追溯到中世紀大學,在中國也可以追溯到官學和書院。這種面向理論的學術型教育既因為悠久的歷史和學術地位而享有盛譽,也由于歷來與社會上層關系密切而享有很高的社會地位。建立在這種學術傳統上的學術文化在現代高等教育體系中無疑占有優勢。
然而,隨著工業化和現代化的推進,大量面向職業和應用場景的教育應運而生,其目標是為工業生產和技術領域培養受過專門技術和職業性訓練的勞動力。此類教育應屬于工業生產系統,因此以工業技術文化為基礎。
職業和應用型高校的“學術文化”轉型
在現代高等教育體系中,上述兩種不同教育和文化傳統在不斷融合,也在不斷發生沖突。傳統的學術教育當然要維護其學術傳統,應用型教育也在努力追溯學術的傳統,在培養理念、知識體系和培養模式上不斷貼近學術教育,以便獲得合法性。
然而,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過程主要是應用型教育得到提升的過程,即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推動下,大量傳統上屬于中等教育層次的技術和職業性教育機構紛紛升格進入高等教育體系。這些學校也自然具有了追求“學術化”的沖動,自覺向傳統大學看齊,并與職業實踐漸行漸遠。
換言之,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的推進,那些本來遵循工業技術文化的教育機構,實際上試圖擺脫原有文化的影響,努力貼近學術文化。
職業和應用型高校雖然進入高等教育系統,并努力接受學術文化,但它們在這一體系中仍無法與傳統大學比肩,并常常被視為“二等”高教機構。同時,它們又由于追求學術化而與職業實踐及企業需求拉開了距離。這種“不上不下”的地位正是此類高校的尷尬之處。
此外,由于這類高校數量龐大,它們這種脫離工業技術文化的趨勢也多多少少加劇了高等教育體系與工業生產體系間的文化沖突。
應用型高校應強化工業技術文化
在我國,“產”“教”兩個系統間在文化上的差異,是理解“產”與“教”難以融合的關鍵所在。關于產教融合的種種努力如果僅集中在制度和組織層面,難免失之淺表。沒有文化方面的舉措和變化,產教融合就缺乏基礎。而文化上的改變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有長遠謀劃。當然,文化的改變也必須與制度上的舉措相配合。
在此,筆者提出兩個建議,或許有助于應用型高等教育文化的轉向。
首先,我們一直提倡高等教育要分類發展,但在當下的高等教育系統中,應用型高校是很難定位的,學術類和應用類高校并沒有嚴格分開。如上所述,由于學術文化在高等教育體系中占據主導地位,所以應用型高等教育一直在追求學術性和學術化。在這種學術文化的驅動下,應用型高校很難真正定位于應用性和職業性。
因此,應該從制度上消除應用型高校進入學術型高校系列的可能性,并對前者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給予政策傾斜,引導應用型高校在堅持自身定位基礎上致力于高質量發展,從而使其能定下心來,踏踏實實地做好應用型和職業型人才的培養,讓它們更主動貼近職業實踐領域,接受工業技術文化。
換言之,只有這些高校與企業和職業實踐共享一種文化——工業技術文化,同時排除學術文化的影響,二者才能真正融合起來。
其次,為了更好地強化工業技術文化的影響,可以讓產業和行業更多介入應用型和職業型教育領域,深度參與其培養目標和課程制定,參與人才培養的整個過程。
在現有部門的管理框架下,教育和產業主管部門間的溝通和協調仍有不夠順暢之處。如果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部門管轄界限,讓產業主管部門深度參與應用型教育,產教雙方在文化上就會日益接近,更好地相互融合。產業主管部門的介入有利于擴大工業技術文化的影響,也有利于拉近產教之間的文化距離。
在現代工業化社會中,工業技術文化居主流文化地位,會輻射到其他社會領域,特別是教育領域。如果教育,特別是應用型高等教育及職業教育以學術文化為最高追求,便很難履行其應有功能,實現其服務經濟和工業生產的目標。
也就是說,在大眾化高等教育系統內部,應當促成一種雙元的文化結構,讓學術文化和工業技術文化在其中并行不悖,各自有其發展空間,讓學術文化主導學術型高等教育,讓工業技術文化主導應用型高等教育。
來源:《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