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對未來五年乃至更長時期科技創新體制與機制的完善進行了戰略部署。科技是面向未來的事業,辨識未來發展大勢、自覺投入完善科技創新體制與機制的實踐中,是每一位科技工作者的責任。
在頂層設計和科研布局方面,如何優化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定位和布局,是我們需要回答的關鍵問題。長期以來,我國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等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中的三類機構存在定位不清晰、布局不合理等問題,每一類機構都強調“全能”而不是與其他類型機構的“互補”,追求“包打天下”而不是“協調共贏”,遇到某一類項目指南發布時,三類機構一哄而上、“全面出擊”“各自為戰”,內耗嚴重、效率低下,影響了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整體功能和國家戰略目標的實現。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優化這三類機構的定位與布局,是完善科技創新體制的重大部署。要落實這一部署,首先應系統研究國家科技發展對三類機構的戰略需求、三類機構的自身特點等,做好頂層設計;其次按照“優化”的要求,推進三類機構的體制、機制改革,在純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技術開發及產業化方面的定位及支持方式應有明確區分,可通過立法和評估,使國家科研機構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學聚集主責主業。
在創新環境建設方面,國際化科研環境建設不足是我國創新生態不夠開放、全球競爭力不強、未能形成人才國際競爭的比較優勢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國科技界尚未全面建立國際頂尖人才的吸納機制,各類機構熱衷于對國內科技人才的爭奪,以“高薪競價”方式,“挖東墻補西墻”。并且,以“帽子”定義人才的現象仍然普遍存在,有悖“破四唯”的要求。按照二十大報告的部署,應以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為目標,深入研究國際科研環境的特點、我國人才國際競爭比較優勢的構建策略等,形成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開放創新生態,廣納全球人才為我國高質量創新發展所用,擴大人才增量,促進人才存量的有序流動。
在基礎研究方面,目前我國基礎研究最主要的問題,是缺乏從0到1的原創性成果,低水平重復、同質化競爭及大量跟隨性產出較多。對于如何實現突出原創,二十大報告提出了鼓勵自由探索的重要路徑。這一路徑的第一關鍵詞是探索,應建立激勵科研人員探究真問題的體制、機制,以真正探索解決原創性問題為榮;另一個關鍵詞是自由,應給予那些高水平基礎研究人才研究空間、容錯空間、財務空間,讓他們的奇思妙想在自由中迸發。需要指出的是,自由探索的重點是“探索”,是以自由保障探索,而非缺乏組織、漫無目標地空想。在目前經費有限的情況下,缺少研究意義的“自由探索”是低水平重復的主要原因。應用類基礎研究應以滿足國家戰略需求為目標,純基礎研究也應有方向管理。在機制上應“重定事、先定事”,在個別前沿領域也可“定人”與“定事”相結合。
在科技經費管理上,我國已經進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改革。例如,2014年底開始的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管理改革取得了重要進展。但也暴露了一些新問題。從項目評審過程來看,對于編寫項目指南等重要環節“用力”不夠,主要精力放在了確定評審專家、評審流程等環節的“程序正確”上;在經費使用上,由于關聯多個部門,各部門管理不一致,導致促進創新活力的政策不能完全落實。筆者認為,以激發創新活力為目標,深化財政科技經費分配使用機制改革,在“重定事、先定事”的同時,重點關注不同部門政策之間的“相洽”,充分發揮財政科技經費對創新活力的釋放作用,大幅度提升財政經費的使用效率。
完善科技創新體制與機制的重大戰略部署,是我國建設科技強國的關鍵一招,標志著新一輪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大幕正在拉開。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