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不斷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科技成果轉化如何打通堵點,成為廣受關注的話題。眼下,各部門各機構正加快梳理有效經驗、探索深化改革,讓科技創新真正成為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
建設科技成果轉化平臺
目前,科技部國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統中加入《國家科技計劃項目成果登記表》,已匯交近2萬項成果;已支持建設國家知識產權和科技成果產權交易機構3家,國家技術轉移區域中心12家,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12家,國家技術轉移機構420家,國際技術轉移中心45家,有效促進了技術要素自由流動和高效配置;截至2021年底,全國新型研發機構共計2412家,研發經費650.02億元,在職人員22.18萬人;截至2022年底,全國科技創業孵化載體總數超過1.5萬家。
科技部成果轉化與區域創新司二級巡視員陳宏生介紹,科技部將以創新科技成果轉化體制機制和建設高標準技術要素市場為重點,著力提升科技成果質量,增強企業成果轉化能力,全面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下一步,將持續開展各級財政資金支持設立的科技項目成果匯交,陸續篩選出其中的優秀成果推向市場;持續完善技術轉移體系,鼓勵各地方重點培育一批市場化專業化技術轉移機構,提升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加快推動高校專業化國家技術轉移機構建設,爭取到“十四五”末建設100家,基本覆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大力支持建設以企業為主體的概念中心、中試基地等,加快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改革是面對全球科技競爭,盡快形成我國科技創新優勢的戰略關鍵。”哈爾濱工業大學商學院院長馬濤說,新型舉國體制必然耦合超大規模市場,探索完善中國式科技創新的資源配置機制,規劃構建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路徑,將牽引全球科技創新的競爭格局變動,加快推動中國產業創新從跟跑到領跑。
拓寬成果轉化融資渠道
2014年,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正式啟動,高效帶動及引導地方財政資金、國有資本、社會資本向科技成果轉化階段聚集。截至去年底,轉化基金共批復設立36支子基金,總規模達624.30億元。子基金累計投資了359.55億元,帶動社會同步投資1097.04億元,投資了616家企業,轉化科技成果974項。
有效拓寬科技成果轉化融資渠道的同時,也要看到,我國科技成果轉化仍存堵點。從供給側看,滿足市場需求、適合轉化的高質量成果源頭供給不足。從轉化鏈條看,科技成果轉化仍存在一些制度性障礙,現行國有資產管理要求與科技成果轉化不適應。從服務體系看,成果產出到產業化的中間過程存在薄弱環節,專業化服務體系有待完善。從需求側看,以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浙江大學工業技術轉化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柳景青表示,職務科技成果具備國資屬性,成果轉化要承擔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責任。目前,成果轉化前的國資單列改革部分高校已做試點,但試點期結束后相關工作延續有待明確,轉化后又存在保值增值壓力,影響高校創新主體的成果轉化積極性。
拓寬科技成果轉化融資渠道,需針對堵點深化改革。陳宏生表示,下一步,一是做強國家科技計劃成果路演行動品牌,推動科技成果與企業、金融機構等高效對接。進一步激發科技型企業股權交易的活躍程度,充分發揮多層次資本市場的支持作用。二是健全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體系,加強與地方政府成果轉化基金的協同聯動,創新轉化基金管理方式,強化長效激勵與約束機制,加大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
發揮科技型企業引領作用
對于科技成果轉化的痛點,企業有許多切身感受。
百度智能云工作人員調研時發現,實體企業應用人工智能進行數字化轉型時遇到三大痛點:一是技術門檻高,企業開發人工智能應用難;二是企業場景多,往往需要定制化的智能解決方案,但定制成本高;三是實體企業一般需先算清投入產出賬,才有意愿加大相關投入。
為此,百度智能云采取“云智一體、深入產業”戰略,通過提供通用化的產品和服務,降低人工智能產品和服務的獲取門檻。百度集團執行副總裁、百度智能云事業群總裁沈抖介紹,百度智能云在蘇州建設了長三角首個“AI+工業互聯網產業基地”,基于AI大底座、開物等平臺型產品幫助長三角地區企業實現降本增效和創新。
上海交通大學知識產權運營服務中心主任劉群彥認為,企業是科技成果轉化最重要的主體,但高校和企業之間存在需求不匹配的問題,必須打破高校院所和企業之間的科技成果轉化壁壘。他表示,要鼓勵上市公司把融資和硬科技緊密結合,減輕國有企業保值增值壓力并增強其創新發展動力。
目前,我國共有11家企業牽頭組建了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依托科技型企業,共組建了174家國家重點實驗室和189家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陳宏生介紹,加強系統設計,健全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是當前的重要工作。今年1月份,科技部聯合發展改革委、教育部等部門印發《“十四五”國家技術創新工程規劃》,加強部門協同聯動,形成更加高效的企業科技創新制度安排和環境保障。去年8月份,科技部會同財政部印發《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行動方案(2022—2023年)》,聚焦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建設的關鍵環節,提出近2年內可推進的10項重點舉措,引導支持各類企業將科技創新作為核心競爭力。
“創新不問出身,無論企業大小,都應在創新過程中享受權利、機會以及規則的公平。”陳宏生說,科技部將進一步強化服務支撐,為各類企業營造公平公正創新的政策環境。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