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和經濟結構,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涌現。這些重大成果產業化以及商業模式創新又催生出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物聯網、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未來產業,形成實體經濟新的增長點。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強調“加快實現產業體系升級發展”,提出“要在重點領域提前布局,全面提升產業體系現代化水平,既鞏固傳統優勢產業領先地位,又創造新的競爭優勢”。前瞻布局未來產業,既是構建新發展格局、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必然要求,也是搶占全球科技創新制高點、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
未來產業的內涵與特征
關于未來產業的概念及其內涵、外延,學術界、產業界尚未作出統一界定。有觀點認為,未來產業是重大科技創新產業化后形成的、代表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新方向、對經濟社會具有支撐帶動和引領作用的前瞻性新興產業,其界定標準包括新技術、潛在需求、產業成長性、未來競爭力和產業帶動引領力等方面。也有觀點認為,未來產業是一種新興產業,這種新興產業由處于探索期的前沿技術所推動、以滿足經濟社會不斷升級的需求為目標、代表科技和產業長期發展方向,雖然尚處于孕育孵化階段,但將在未來發展成熟和實現產業轉化,并對國民經濟起到重要支撐和巨大帶動作用。總的來看,未來產業是重大前沿科技創新成果產業化的產物,富有發展活力和市場潛力,是對生產生活影響巨大、對經濟社會發展能夠產生全局帶動和引領作用的先導性產業,并且展現出以下幾方面特征。
一是以創新為根本動力和成長路徑。相較于常規化研發投入,未來產業的創新活動更具原創性、前沿性、顛覆性、系統性、融合性,是由材料革命、基礎設施更新、通用技術迭代和生產組織方式再造互促共融的跨學科、跨組織創新,能集中體現科技的群體性突破。從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演進方向看,目前支撐未來產業發展的通用技術尚處在變化之中,除了數字技術外,生命、能源、材料等多個維度都在醞釀接近于通用技術的關鍵技術。
二是以新型生產要素改變要素投入結構。數據作為新型生產要素,其大規模投入和開發利用貫穿未來產業從研發到生產的全鏈條,正在改變產業發展的要素結構和定價機制。這些變化也對人力資源規模、質量及其與數據等新型生產要素的適配提出更高要求,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的收益分配格局。同時,未來產業低碳化、綠色化的發展導向也在引發能源、礦產等傳統要素投入結構的調整。
三是帶動性引領性突出,發展具有不確定性。新一輪科技革命是一場內涵豐富、多層次、群體性的系統性變革,未來產業對這場深刻變革的帶動性引領性,不僅表現為明顯的先發優勢、強大的前后向帶動效應和產業賦能能力、廣闊的發展前景等經濟層面的作用,還表現為相關產業及其核心技術在拓展人類認知邊界、推動社會轉型等方面的關鍵作用。在經濟社會發展的諸多方面,未來產業的價值實現更趨多元化,其影響也更為復雜。此外,從產業演進的一般規律及前沿科技發展趨勢出發,未來產業發展有可預期的一面,但技術先進與否并不是研判未來產業成功發展的唯一標準。未來難以被完全預知,未來產業發展也必然存在不確定性。
研判發展方向與格局
未來產業代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方向,已成為科技創新高度密集、大國競相開展戰略布局的重點領域。隨著關鍵技術成熟度變化,未來產業也在不斷細分演化。綜合考慮技術屬性、應用場景、市場分布及發展趨勢,未來產業正在朝著多個發展方向演進。例如,數字經濟及其細分產業和深化領域,新一代通信技術和下一代互聯網,打通物理世界與虛擬世界的技術、設備、產品及商業模式,智能制造與協同制造及設備,清潔高效可持續的下一代可再生能源,高端硬件和先進材料,生命科學與大健康等。總的來看,數字化和綠色化是未來產業發育成長的兩條脈絡。
目前,大國主導未來產業發展的格局日趨清晰。未來產業發展要求系統化的長期大規模投入,兼具科技、資金、人才條件與戰略能力的國家更有能力保障產業發展。目前,主要工業大國戰略布局既有重合又各有側重,其發展未來產業的重點領域與自身技術積累、產業體系及經濟社會轉型目標高度契合,立足優勢、面向未來、占據國際競爭制高點的戰略導向十分鮮明。為搶占未來產業發展先機,發達國家在加大對關鍵領域創新資金支持力度的同時,更加注重運用產業政策,創新體制機制,這反映出各國致力于實現前沿技術開發與未來產業培育的有效對接。
我國高度重視前瞻布局未來產業。憑借不斷提升的創新實力、較為完善的基礎設施、韌性強勁的產業體系以及超大規模國內市場,我國已經成為未來產業國際競爭的主要參與方,并且在超算、人工智能、5G、空海探索等多條“賽道”上具備了與發達國家并跑乃至領跑的綜合實力。
精準把握發力關鍵點
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用幾十年時間走完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但也要看到,我國經濟發展在質量效益、產業結構等方面,相較工業強國仍有差距。目前,中國制造總體上處在由全球價值鏈中低端環節向中高端環節攀升的階段,迫切需要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向,直面大國科技和產業競爭,以培育發展未來產業為戰略抓手,依托新科技、引領新需求、創造新動力、拓展新空間。
得益于超大規模國內市場、快速積累的海量數據資源、產業部門和公共服務領域不斷成熟和豐富的應用場景以及良好的發展環境,我國在數字通用技術研發應用、商業模式創新、核心價值實現等方面全方位發力。同時,一些創業團隊緊盯全球科技發展新方向,在未來產業的細分領域發育出一批優秀企業,并在產業上下游聚集了越來越多的專精特新企業。這些都為培育形成未來產業的產業生態系統打下了良好基礎。更好發展未來產業,要及時總結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經驗做法,加強頂層設計,明確戰略導向,細化政策措施。
堅持創新引領。要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推動科技、理念、制度等方面的創新共同發力,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力度,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以重大的基礎研發項目為載體,建設一批服務于前沿科技和未來產業的新型科技創新平臺,推動基礎研究與應用創新跨界互融共促;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引導企業重視技術積累和長期投入;深化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包容創新失敗和產業發展的不確定性,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形成未來產業自主創新的動力機制。
促進產業化發展。強化主體協同、鏈條協同、集群協同,加快支撐未來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關鍵零部件、關鍵原材料研發應用,加大核心技術攻關,突破產業化瓶頸;統籌推進數字經濟發展與實現“雙碳”目標,打造數字化與綠色化深度融合的示范場景和解決方案;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完善政府采購制度,提高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的市場認知度和辨識度;創新投融資模式,引導投資投向未來產業,營造良好的行業發展環境。
培育經營主體。立足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鼓勵經營主體多元化發展,引導企業推進縱向配套、橫向協作。在未來產業主要領域培育具備國際化視野、掌握關鍵資源和核心能力的鏈主企業,塑造大中小、上下游企業協同共生、韌性強勁的產業體系,著力形成開放包容、層級豐富、充滿活力的未來產業生態系統。
強化要素支撐。加大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力度,打造國際領先、體系完備的新型基礎設施體系。整合數據要素,優化數據要素交易機制及數據收益分配方式,促進數據要素與傳統要素兼容。圍繞“新賽道”及其知識需求,改革高校專業設置,量身定制知識再造和能力提升方案,優化人才梯隊。
深化國際合作。堅持開放發展理念,發掘前沿領域和未來產業國際合作的新方向新機遇,加強科技合作開發與人才交流,探討改進完善產業分類和貿易統計體系,共同推動未來產業國際標準體系建設。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