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廈門香山南麓,坐落著一片占地3645畝的美麗校園。校園依山傍海、群翠環繞,獨特的嘉庚建筑樓群莊重典雅,12個國家級科研平臺在這里孵化成果……這里是廈門大學翔安校區。
自2012年9月投入辦學以來,廈門大學以翔安校區為“創新”支點,調整學科布局、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建設重磅科技平臺。如今,翔安校區已成為廈門大學高質量發展的“創新引擎”。
探索學科交叉創新魅力
今年35歲的王傳超是廈門大學社會與人類學院和生命科學學院的雙聘教授,除了“常駐地”人類學研究所外,他的“第二個家”就在翔安校區細胞應激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王傳超從事的分子人類學研究是從古人類的骨頭中提取DNA,通過高通量測序取得數據,探究古今人類各族群的起源、遷徙、演化。他帶領的生物人類學實驗室,匯集了來自生物學、考古學、語言學、人類學、民族學、法醫學等眾多專業背景的學生。
“世界上本沒有學科之分,科學研究是探索未知世界,學科交叉和融合才能更全面地認識和了解這個世界?!闭窃谶@樣的學科碰撞中,王傳超的學術成果不斷涌現。
2021年,王傳超帶領的課題組聯合哈佛醫學院團隊,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發文,通過古DNA精細解析探究東亞人群形成歷史,助力廈大分子人類學這一學科方向躋身國內頂尖、國際一流行列。
自翔安校區建立以來,廈門大學在這片熱土上重點布局生命、醫學、公共衛生、藥學、海洋、環境、生態、新能源、航空航天、信息、微電子等新興學科和應用學科,將一批優勢、重點學科從緊張的辦學空間中“釋放”出來,集中力量搭建高水平綜合科研平臺,助力學科交叉。
早在2017年,在中科院院士韓家淮教授的腦海中,就在規劃著一個世界一流的大型儀器共享平臺。如今,這個藍圖已在翔安校區變為現實。
現擁有300余臺高端實驗設備的廈門大學生物醫學儀器共享平臺,打通了生命科學學院、醫學院、藥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及實驗動物中心的儀器使用管理,采用物聯網技術信息化集中管理實驗儀器,提供24小時全天候開放共享服務,讓不同學科間的科研團隊更加高效便捷地開展交叉研究。
著力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邵喬軒是廈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2019級的學生,作為博伊特勒書院“拔尖計劃”的成員,現在她正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進行畢業設計,這也是博伊特勒書院培養計劃中的一個環節。
創設于2015年的博伊特勒書院,是廈大生命科學學院以201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布魯斯·博伊特勒名字命名的。最初吸引邵喬軒報名該書院的是一支會聚“大咖”的教師團隊。除博伊特勒教授親臨授課外,書院還邀請了眾多生命科學領域的國際知名教授、學術大師開展《高級遺傳學》《高級免疫學》《英語科學寫作與報告》等定制課程或專題講座。
邵喬軒說,正是大三春季學期在書院的集中學習,讓她不僅感受了導師“手把手”“一對一”的指導反饋,也體驗了“學思結合”“學以致用”的延伸訓練,最重要的是,她從心底對科學探索研究越發熱愛了。
2022年秋季學期伊始,航空航天學院羅錦才老師成了第一位在新工科研發大樓內上課的人。在這座以“工科+”及共享為理念的大樓里,他為大二本科生開設了“智能汽車技術指導與實踐”。這門課程以實踐為導向,培養學生創新創造能力,讓他們在動手過程中對軟件工程、控制理論、數字圖像處理等抽象概念產生直觀感性認知。
新工科研發大樓位于翔安校區北部,1至3層規劃為工程實踐創新教學平臺,總面積約10026平方米,內設有實驗實訓空間、創意創新空間、公共教學空間等。未來平臺將融合“開放共享、交叉融合、創意創新”三位一體,逐步建立“基礎訓練—綜合應用—交叉創新”的教學體系,探索“工科+X”課程組織模式,加強工科與海洋、生命、醫學等學科融合,全面提升學生的工程能力與創新能力。
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金獎、中國智能挑戰賽特等獎、全國大學生機器人大賽一等獎、全國大學生智能汽車大賽一等獎……一批又一批富有創新精神的學子在翔安校區萌芽成長、勇敢逐夢。
打造重大科研創新成果
近年來,廈門大學堅持以國家目標和戰略需求為導向,聚焦能源材料、醫藥衛生、電子信息、航空航天、海洋與生態環境等領域,在翔安校區重點構筑一批新興、應用學科的國家級、省部級科技創新平臺,推動大平臺、大項目、大成果實現新突破,持續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能力,不斷增強支撐國家和地方創新發展的戰略科技力量。一個又一個令人矚目的科研成果從這里涌現:
學校擁有完全知識產權的3000噸級海洋科考船“嘉庚”號乘風破浪,圓了幾代廈大人向海圖強的“深藍夢”;
“海絲一號”“海絲二號”環行太空,是國內首顆具有全天時全天候工作能力的SAR遙感小衛星,為海洋環境與災害監測預警服務;
圍繞北斗衛星導航國家重大科技專項關鍵技術攻關課題,成功研制導航測試評估設備、北斗與5G通導融合演示驗證系統;
“嘉庚一號”火箭成功發射,驗證了雙乘波一體化的氣動布局設計方法,邁出了我國可重復使用火箭技術發展的重要一步;
擁有亞洲第一座“無噪聲實驗室”的嘉庚創新實驗室自主孵化創辦了一批高技術企業,形成60余項已上市和擬上市高新技術成果……
這一張張亮眼的“成績單”是廈門大學堅持以國家目標和戰略需求為導向、服務地方區域發展、全力打造“創新引擎”的有力見證。
“我們要持續優化學科布局,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努力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全面提升服務區域發展和國家戰略能力,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睆B門大學黨委書記張榮說。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