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始終堅持人民至上。”“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最終目的?!痹?/span>2023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盡顯人民情懷、民生關切。民有所盼,政有所為,黨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宗旨就是為民造福。如何看待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主要預期目標,怎樣把發展的美好圖景轉化為惠民的實際行動?光明智庫特邀專家學者展開探討。
嘉賓
褚松燕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主任
王昌林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
劉元春 上海財經大學校長
嚴金明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公共管理學院院長
周紹杰 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副院長、公共管理學院黨委副書記
主持人:本報記者 張勝 王斯敏
科學謀劃 為今年經濟工作指明方向
光明智庫:發展的預期目標,就是實干的行動方向。您如何看待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主要預期目標?
褚松燕:今年發展主要預期目標充分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了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態度。以就業為例,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城鎮新增就業1200萬人左右”,既與我國今年城鎮新成長勞動力規模仍然較大的實際相適應,又與經濟增長目標相適應。一方面,我國今年就業總量壓力依然較大,僅高校畢業生就將達到1158萬人,實現1200萬人左右的城鎮新增就業,是穩就業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今年開年以來,經濟運行整體好轉,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落實落細就業優先政策,既能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也能為高質量發展提供高質量人力資源。
王昌林: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了經濟增長、就業、物價、居民收入與國際收支、安全發展、能耗強度等方面的預期性目標,為經濟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有效提振了市場信心。在綜合考慮發展需要、現實基礎條件等基礎上,提出“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左右”目標。實現這一目標,加快恢復和擴大內需是關鍵。比如,在擴大消費方面,要適應消費升級趨勢,推進教育、醫療等領域開放,完善市場準入機制;要深化收入分配體制改革,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提高中低收入群體收入水平,促進消費持續增長。
劉元春:“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左右”的目標,符合當前經濟運行走勢和經濟發展規律,體現了新一屆政府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和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決心信心。實現該目標,一方面要著力擴大國內需求,通過政府投資和政策激勵帶動全社會投資,鼓勵和吸引更多民間資本參與國家重大工程和補短板項目建設;另一方面要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提高對外貿易的綜合競爭力。
嚴金明: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穩增長”是首要目標。在實現“穩增長”中需要平衡好三對關系:一是“穩增長”與“防風險”的關系。經濟增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風險水平:增長動能不足可能導致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過度刺激導致增長失衡也會帶來風險。二是經濟增長與高質量發展的關系。實現今年穩增長目標,關鍵是“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三是短期經濟波動與中長期經濟增長的關系。短期來看,5%左右的增長目標有助于合理引導預期,長期來看,與中國經濟發展趨勢相符。
周紹杰:實現上述目標,需要科學謀劃、有效落實。要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保持宏觀經濟在合理區間運行。把積極擴大內需作為重要的政策著眼點,財政政策重點支持科技創新、生態環保、民生發展、產業升級等領域;貨幣政策要注重優化信貸結構,重點支持科技創新、綠色發展、中小微企業等領域。充分發揮消費驅動在促進經濟增長和優化經濟結構方面的作用。大力推進國內統一大市場建設,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增強有效應對外部沖擊的能力。
成色十足 “民生大禮包”實實在在
光明智庫:保障基本民生和發展社會事業是《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今年工作重點。其中有哪些亮點值得關注?
王昌林:《政府工作報告》對民生工作的重要部署既解燃眉之急,也著眼于國家長遠發展。比如,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報告提出加強養老服務保障、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提供重要支撐。再如,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對人才和科學技術提出了更高要求,報告明確提出,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推進高等教育創新”等。
褚松燕:《政府工作報告》尤其強調以民生服務質量的提升來保障人民生活品質的提高。例如,強調在義務教育鞏固率提高到95.5%的基礎上“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在提高城鄉居民醫保人均財政補助標準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人均財政補助標準基礎上“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和區域均衡布局”;在堅持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基礎上“加強住房保障體系建設”;在建立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基礎上“加強養老服務保障,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等。
周紹杰:《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加強養老服務保障,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梢哉f,“一老一小”群體政策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是近年來我國民生領域發展的亮點,也是我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必要舉措。在養老服務保障方面,要充分發揮政府、家庭、市場和社會等多方主體的力量,構建多元化的養老服務供給體系,滿足多樣化的養老服務需求,擴大普惠型養老服務覆蓋面,為老年群體提供全面的、可及的、有支付能力的養老服務;生育支持政策體系的關鍵在于建立家庭發展友好型政策,特別是通過提供生育補貼、增加托幼服務供給、保障女性就業權益等多個方面加大社會支持力度,切實降低家庭生育、養育和教育成本,提高生育意愿。
嚴金明:《政府工作報告》把促進青年特別是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擺在更加突出位置。14億多人口大國保持就業穩定,這本身就是不平凡的成就。但也要看到,過去幾年青年群體的就業壓力不斷加大,隨著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繼續擴大,“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導向”,意味著就業問題優先級的進一步提升。
沉著應對 在復雜嚴峻環境中謀求發展
光明智庫: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還面臨哪些困難挑戰?
王昌林:一是穩增長仍面臨較大壓力。從市場需求看,世界經濟和貿易增長動能減弱,我國保持出口增長難度加大。國內房地產、汽車等需求不振,消費需求恢復動力不強。從生產供給看,機械、輕工、冶金、石化等傳統支柱產業增長趨緩,潛在經濟增長率下降。二是穩就業任務艱巨。受外需下降等影響,部分勞動密集型行業面臨困難,用工需求減少。同時,青年人就業問題比較突出,就業結構性矛盾日益凸顯。三是風險壓力加大。隨著經濟增速趨緩,部分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資金鏈壓力加大。一些地方財政收支矛盾突出,保運轉壓力加大。
這些困難和挑戰是“三重壓力”的集中表現,是發展中出現的問題,是“成長的煩惱”。我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
嚴金明:從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可以看出,我國經濟企穩向上的基礎尚需鞏固。在消費上,由于居民就業和收入預期下滑,擴大內需任重道遠。在投資上,優化投資方式是必經之路。在出口貿易上,國際上貿易保護主義屢屢抬頭,勞動密集型產業優勢下降,倒逼我國產業升級和科技創新,謀求更廣闊的外貿路徑。
同時,三類金融風險仍然同時存在:區域性、系統性金融風險;房地產領域相關風險;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化解、處置風險時,要警惕三類風險相互交織、互相傳導。
劉元春: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仍面臨一些挑戰。比如,需求結構失衡,消費需求明顯不足。現階段,我國GDP中消費占比較低,而基礎設施和中低端產業的投資比重高,依靠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特征明顯。再如,供給結構轉型遲緩,制造業轉型升級能力不足。與同等收入類型國家相比,我國服務業比重偏低,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不夠。
周紹杰:從外部挑戰來看,國際格局加速演變,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全球發展面臨的和平赤字、發展赤字、治理赤字和信任赤字更加突出。從內部挑戰來看,經濟增長速度下降、金融風險、能源資源環境約束、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等問題需要妥善應對。
凝心聚力 以實干踐行莊嚴承諾
光明智庫:把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的部署落到實處,應重點做好哪些工作?
嚴金明:一是穩增長,完成經濟增長目標,將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積極擴大有效投資,大力發展創新產業和數字經濟,加快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二是穩就業,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導向,把穩就業作為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的關鍵指標。提高就業工作的優先級,在做好就業工作的基礎上,發揮好教育和就業的協同效應。三是穩物價,統籌做好重要商品的保供穩價工作,保證國內物價持續平穩運行。端好糧食和能源兩個飯碗,持續做好能源價格的調控監管。應對外部的多變環境,有效防范輸入性通脹壓力的傳導。
王昌林:各部門、各地區要明確各自推動落實的實招硬招,加強協調配合,形成“拼經濟”的合力。要鼓勵、保護各級干部和廣大群眾改革創新的積極性、主動性,建立激勵約束機制,使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形成舉國群策群力、上下聯動互動的格局。要未雨綢繆,預判國內外發展環境變化,對可能出現的變化提前制定應對方案。
劉元春:要著力疏通青年成長發展的痛點和堵點。首先,堅持市場化社會化就業方向,拓展各類企業、城鄉基層等就業機會,為高校畢業生等重點群體廣開就業門路,兜牢青年就業的民生底線。其次,加快建設青年人住房保障體系,強化面向青年群體的公租房、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最后,完善青年人生活環境,切實改善青年群體的心理健康狀況,努力為青年創造良好生活條件。
褚松燕:一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二是加大政策宣傳力度,提高政策和預期目標知曉度,各地因地制宜惠民生、暖民心;三是政府各部門之間協調配合,在政策、行動上加大協同力度,主動擔當作為,提高行政效率、行政效能;四是以基本民生為抓手,扎實做好民生領域特別是重點領域重點人群調查研究,及時梳理和回應群眾需求,對急難愁盼問題形成及時反饋、跟蹤解決機制;五是下沉公共資源,調動社會力量,形成對接群眾需求和服務供給的常態化服務匹配網絡;六是尊重人民群眾首創精神,進一步激發基層社會活力,推動形成全社會互幫互助和全民行動風尚;七是支持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和社會組織、社區組織積極發揮作用,特別是對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等加強幫扶和心理疏導。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