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國新辦舉行“權威部門話開局”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介紹“全面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 深入推進能源高質量發展”有關情況。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長李創軍在會上表示,新能源技術創新成為能源轉型的加速器,高效光伏發電、大容量風電等一批先進技術裝備保持世界領先水平,自主三代核電、大規模儲能等多項重大科技創新實現新突破。
據了解,目前我國光伏、風電關鍵零部件占到全球市場份額的70%,高效光伏發電、大容量風電、“華龍一號”核電、新型儲能等新技術研發應用加快推進,能源發展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十四五”以來,我國新能源發展進一步提速,風電、光伏發電新增裝機連續3年超過1億千瓦,新能源年發電量突破1萬億千瓦時,兩年增長60%以上。全國建成充電基礎設施約560萬臺,是2020年的3倍以上,有力保障了超過1000萬輛電動汽車的充電需求。
李創軍表示,能源是碳達峰碳中和的重點領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我們堅持從中國國情和實際出發,堅持先立后破,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取得了積極成效,有力支撐了雙碳工作積極穩妥推進。
一是綠色底色更亮。中國的風光連續三年裝機超過1億千瓦,可再生能源裝機去年年底突破12億千瓦,非化石能源裝機占比接近一半,90%以上煤電機組實現了超低排放,污染物排放水平與氣電相當。三年來,煤炭消費比重下降了1.5個百分點,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增加了2.2個百分點,充電基礎設施數量增長3.3倍。
二是轉型動能更強。新能源技術創新成為能源轉型的加速器,高效光伏發電、大容量風電等一批先進技術裝備保持世界領先水平,自主三代核電、大規模儲能等多項重大科技創新實現新突破。
三是政策保障更足。能源、煤炭、石油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印發并實施,促進能源轉型的市場、法律、標準等體系進一步完善。
下一步,國家能源局將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重點要做好四個方面工作:一是持續加大非化石能源供給,加快推動能源結構調整優化,2030年前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年均提高1個百分點左右。二是著力減少能源產業鏈“碳足跡”,推動實施能源生產設備電氣化改造,逐步有序淘汰落后產能,推動煤礦、油氣田與新能源融合發展,持續提高能源生產環節節能降碳水平。三是積極推動終端用能清潔化低碳化,深入推進工業、建筑、交通等領域電能替代,到2025年終端用能電氣化水平達到30%左右。四是加強綠色低碳技術創新和轉型機制保障,加大低碳零碳負碳技術攻關力度,不斷完善促進能源轉型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
來源:中國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