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調發展是新發展理念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著力增強發展的整體性協調性”“協調發展,就要找出短板,在補齊短板上多用力,通過補齊短板挖掘發展潛力、增強發展后勁”。持續推進“千萬工程”的20年間,始終堅持協調發展理念,理順了鄉村發展關系,拓展了鄉村發展空間,提升了鄉村發展質量,為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打下扎實基礎,也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重要貢獻。“千萬工程”的實踐證明,協調發展是制勝要訣。我們要學會運用辯證法,善于“彈鋼琴”,處理好局部和全局、當前和長遠等關系,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推動城鄉協調發展。
在協調發展中促進鄉村與城市融合互補
沒有農業強國就沒有整個現代化強國;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社會主義現代化就是不全面的。如何處理好工農關系、城鄉關系,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現代化的成敗。目前,城鄉在收入、醫療、教育、就業、衛生、基礎設施等方面還存在發展不平衡問題。“千萬工程”堅持城鄉一體編制村莊布局規劃,因村制宜編制村莊建設規劃,緊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礎設施通達程度均衡化、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趨近化,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實現城鄉優勢互補。
在新征程上,要總結推廣浙江“千萬工程”經驗,在協調發展中促進鄉村與城市融合互補。一是要以生產要素雙向流動為突破口,加快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推動人才、土地、資本等要素在城鄉間雙向流動,基于地域優勢加快發展特色產業。二是要以縣域城鄉融合為切入點,堅持立足鄉村地域特征,統籌考慮縣域范圍內產業分布、人口布局、土地利用、生態保護的規劃,形成科學合理的城鄉生產生活空間布局。三是要以特色小鎮建設為支撐,通過建設特而強、聚而合、精而美、活而新的特色小鎮,在空間上對鄉村優美環境、人文風俗、歷史文化、特色資源等進行集中和集聚,實現城鄉聯動。
在協調發展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由于各種原因,我國有些鄉村在發展中一度忽視對環境的保護,造成較為嚴重的生態失衡。人與自然的矛盾集中表現為水污染和土壤污染問題趨于嚴峻、農村生產生活廢棄物污染比較嚴重、工業污染轉移增加、人居生活環境惡化等。“千萬工程”著眼于生態修復和保護,從改善人居環境入手,全面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加快三產融合、產村融合,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鄉村。
在新征程上,要總結推廣浙江“千萬工程”經驗,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路徑。一是要繼續強化思想認識,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加快推進農業綠色發展。二是要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既遵循農業發展規律,推動農業從種養環節向農產品加工流通等二三產業延伸,又依托綠色技術、人工智能、互聯網技術引領農業生產變革,積極發展以生態旅游、民俗文化、休閑康養為代表的服務業,加快形成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實現生態平衡。三是要守住鄉村生態環境保護的底線,用法治的力量保護鄉村生態環境,建立健全以黨政領導負責制為核心的責任體系,協調各方力量,提升鄉村生態環境保護水平。
在協調發展中促進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同頻共振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既需要解決物質貧困,也需要解決精神貧困。浙江“千萬工程”在實施和推進過程中,注重促進農村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加強思想道德建設,開展多種形式的文化活動,滿足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把推動“以文化人”和加強公共服務作為“千萬工程”的兩翼,著力豐富農民精神文化生活,完善農村公共服務設施,大力建設農村文化禮堂和農家書屋。培育“浙江有禮”品牌,從城區向鄉村延伸,高水平推進全域文明創建。
在新征程上,要總結推廣浙江“千萬工程”經驗,在協調發展中促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同頻共振。一是要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其融入農民群眾日常生活,形成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思想觀念、精神面貌、文明風尚、行為規范。二是要加大鄉村文化產品供給,在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促進教育公平的同時,擴大鄉村文化惠民工程的覆蓋面,為農民接受文化教育、豐富文化娛樂生活創造便利條件。三是要挖掘鄉村的多重價值,重點加強對農耕文化的傳承保護,做好農業文化遺產發掘認定和轉化創新,發展具有鄉村特色的文化產業,打造群眾性文化活動品牌。
在協調發展中促進經濟建設與社會建設良性互動
一段時間以來,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問題在農村尤為突出。浙江“千萬工程”不僅有力促進了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還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持續加強社會建設。按照便于服務管理、便于居民自治、便于資源配置的要求優化規劃布局,建立以綜合性社區服務中心為主體、專項設施相配套、室內外設施相結合的服務設施體系,不斷提升公共服務水平。
在新征程上,要總結推廣浙江“千萬工程”經驗,促進經濟建設與社會建設良性互動,更好地滿足農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是要加快補齊鄉村發展的突出短板,進一步強化資源傾斜、設施延伸、服務覆蓋、文明輻射,努力實現幼有善育、學有優教、勞有厚得、病有良醫、老有頤養、住有宜居、弱有眾扶,解決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二是要持續推進“鄉村未來社區”建設,著力構建引領數字生活體驗、呈現未來元素、彰顯江南韻味的鄉村新社區。三是要持續深化鄉村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健全黨組織領導的鄉村治理體系,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建設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