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隨著新興產業、新興職業不斷涌現,相關就業群體數量、規模不斷擴大。不過,現行職稱評價體系中如果沒有對應的專業職稱,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產業發展。近日,北京市印發通知,提出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產業發展需要設立新的職稱評審專業,圍繞特色產業、重點產業鏈設立特色職稱評審專業,開展專項評審,通過“一產一策”“一鏈一策”,實現產業鏈、人才鏈、創新鏈融合發展。
隨著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加速創新,以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代表的“四新經濟”,成為區域發展布局的新賽道。不過,由于人才身份、所有制等限制,不少特色產業并未納入職稱評價體系,一些一線從業人員和傳統產業人員混著評職稱,還可能面臨“申報無門”的尷尬。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及時將本地新興產業、特色產業納入職稱評審,直面新經濟從業人員“成長中的煩惱”,不僅是促進新經濟業態發展的適時之舉,也有助于營造人才成長和發揮作用的評價制度環境。
近年來,我國多地打破職稱評定壁壘,在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快遞工程等領域推出舉措。例如,北京將量子信息、生物技術等新專業納入職稱評審范圍;吉林增設人工智能、大數據、網絡營銷等新職業職稱評審;山東推出物聯網工程技術、智能制造工程技術等職稱……這些職稱設定針對性強,聚焦發展態勢好、從業規模大的特色產業和新興產業,為長期在一線鉆研的專業技術人員拓寬了職稱晉升通道,有助于專業技術人才可持續發展。
職稱是評價和集聚人才、推動產業發展的“指揮棒”。有了職稱“傍身”,新興產業從業者嘗甜頭、有奔頭,其工作也能獲得更多尊嚴,更有職業認同感和榮耀感。從這一角度看,對重點產業、特色產業從業者開通職稱評審通道,有利于增加相關職業的吸引力,吸引普通高校及職業院校畢業生關注和加入,進而轉變就業觀念,優化就業結構,釋放人力資源紅利,帶動產業可持續發展。
持續推動職稱評審立“新標”,是進一步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重要舉措,但也要認識到職稱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復雜性、敏感性。新興產業、新興職業的建設和規范必然是一個動態過程。一方面要加強政策供給,從職業定位、職稱薪酬、發展空間等方面提供政策保障,堅持分類推進、試點先行、穩步實施,切實采取管用有效的措施推動改革任務落實落地落細。另一方面也應加強對新興產業發展趨勢的預判和評估,讓政策供給與職業規范同頻共振。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