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是黨中央從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戰略高度作出的重大部署,是主動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關鍵舉措,是全面構筑發展新優勢的必然選擇,關系我國在未來發展和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系統擘畫了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目標任務、戰略重點和推進路徑。我們要深刻學習領會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對標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本特征和要求,將其中蘊含的立場觀點方法貫穿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全過程各領域和每一項具體實踐行動中去。
一、堅持現代化的農業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根基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家的現代化。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農業農村現代化取得長足進展,為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提供了有力支撐。新階段新征程,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農業不僅是物質基礎,更是發展根基。只有農業穩了,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有可靠保障,我們才不會在吃飯問題上看別人臉色,被別人“卡脖子”。只有農業強了,發展的質量效益不斷提高,農民就業創業增收渠道才更廣闊,以產業振興為第一位的鄉村全面振興才會加快實現。因此,推進農業現代化既有當下的緊迫性,更有長遠的戰略性。
這是保障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農業是民生基礎產業,保的是生命安全、生存安全。未來一個時期,隨著經濟發展、消費升級,我國糧食和重要農產品需求仍呈剛性增長態勢,中長期穩產保供任務依然艱巨。要加快推動農業現代化,在藏糧于地、藏糧于技上下更大功夫,久久為功,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把糧食安全的根基打得更牢更實,把中國人的飯碗端得更穩更放心更安心。
這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農村是重要的消費市場和要素市場,消費需求和投資空間潛力巨大。拓展現代化發展空間,農業農村這一廣闊天地大有可為。當前,我國經濟正處于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要加快推動農業現代化,促進城鄉要素雙向流動,暢通城鄉經濟循環,擴大內需才更有后勁,構建新發展格局才有更扎實、更可持續的基礎。
這是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徑。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是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近年來,我國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但總體水平還不高,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較大,農民增收還面臨諸多困難。要加快推動農業現代化,不斷拓展農業功能和鄉村價值,圍繞“全鏈條”打造更高附加值的產業鏈供應鏈,創造更多就近就地就業崗位,以農業的全面升級和三產的融合發展帶動農民增收致富,促進城鄉共同富裕。
二、堅持把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作為首要任務
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本要求,糧食安全是最基本最關鍵的安全,是“國之大者”。我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糧食產量連續8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糧食安全總體有保障,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但也要看到,農業生產基礎仍不穩固,高標準農田占比有待提高,種糧比較效益仍然不高,大豆等部分農產品自給率偏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仍面臨巨大挑戰。
黨的二十大提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這是保障國家安全的根本之策和長遠之計。要以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為抓手,從地、技、利、義全環節入手,著力推動高標準農田設施保障、高水平科技裝備支撐,建立健全高效的社會化服務、高端的加工流通鏈條、配套的市場調控體系、多元的食物供給體系、完備的政策體系、嚴格督促考核的責任體系,才能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自主權。當前的關鍵點有四:一是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提高建設標準和質量,到2035年實現人均1畝高標準農田、人均糧食占有量達到600公斤以上。同時,要著力推進鹽堿地綜合開發利用,加強東北黑土地保護。二是推進適用技術集成應用。持續開展糧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推進良田、良種、良法、良機、良制融合配套,集成推廣高產高效技術模式,帶動大面積挖潛均衡增產。三是發展全程高效社會化服務。培育多元化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代耕代種、統防統治、代管代收等社會化服務,引領和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四是完善糧食生產扶持政策。進一步健全農民種糧掙錢得利、地方抓糧擔責盡義的機制保障,完善價格、補貼、保險“三位一體”的政策體系。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和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推動主產區、主銷區、產銷平衡區共同扛起糧食安全這一責任。
三、堅持依靠科技進步解放和發展農業生產力
當今世界經濟的競爭根本上是科技的競爭。當前,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整體邁進了世界第一方陣,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2%,但核心種源、高端裝備等領域還有不小差距,用現代科技挖掘農業增產增效的潛力還很大。
要堅持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走主要依靠科技進步賦能“三農”的內涵式發展之路。當前的關鍵點有四:一是強化育種創新攻關。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加快選育高油高產大豆、短生育期油菜、耐鹽堿作物等急需緊缺品種。構建種業振興優勢企業陣型。加快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步伐。二是加快先進適用耐用農機創制。實施農機裝備補短板行動,以破解“一大一小”卡點難點為重點,推動大型大馬力智能農機、丘陵山地小型適用農機研制取得重大突破。三是著力提升科技創新效能。聚焦加快推進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強農業戰略科技力量建設,通過整合資源和優化布局,建設農業領域重大創新平臺,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構建梯次分明、分工協作、適度競爭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四是積極跟進發展智慧農業。加強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高效利用農業農村大數據,促進數字技術與現代農業深度融合,打造一批裝備先進、精準高效的具有引領性示范性、體現未來現代化方向和水平的智慧農場。
四、堅持用現代設施拓展農業生產空間
人多地少水缺是我國基本國情農情。人均耕地面積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2,人均水資源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未來工業化城鎮化持續推進,水土等資源約束還會越來越緊。在保障糧油等大宗農產品有效供給的基礎上,用剩下有限的資源滿足14億多人吃穿用等問題,一條最現實而可行的路子就是大力發展設施農業,通過智能化提升、綠色化運營實現產業的節本增效,不斷開拓現代農業發展的新空間。
要加快推進設施農業現代化提升行動,突破耕地、水資源等自然條件對農業生產的限制,不斷拓展農業生產可能性邊界。當前的關鍵點有三:一是發展以節能宜機為主的設施種植業。集中連片開展老舊設施改造提升,在大中城市周邊大力發展現代都市型設施農業。在保護生態和深度節水的前提下,積極探索穩步利用戈壁荒灘等非耕地資源發展現代設施農業。二是發展以高效集約為主的設施畜牧業。深入開展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創建,引導有條件的養殖戶發展適度規模標準化養殖,因地制宜發展立體養殖,加快建設肉牛肉羊集約化養殖設施。三是發展以生態健康養殖為主的設施漁業。加快高標準養殖池塘建設,積極推廣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模式。加快建設現代海洋牧場,打造藍色糧倉。同時,大力發展生物科技、生物產業,培育農業工廠等新業態,深入開發多元化未來食品,滿足人民群眾個性化多樣化食物需求。
五、堅持以農業全產業鏈的塑造重構升級來提升整體競爭力
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本特征。目前,我國農業產業鏈多處在中低端,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相對滯后,產業鏈條較短,農業多種功能發育不足,農村多元價值挖掘不夠,與現代服務業、現代金融融合不緊。如果現代農業只停留在第一產業,就會一直處于產業鏈價值鏈低端,這將極大影響農業現代化的進程和質量。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各地推動產業振興,要把“土特產”這3個字琢磨透。要堅持不懈落實“土特產”要求,立足農業農村特色資源,推動農業從種養環節向農產品加工流通等二三產業延伸,大力發揮三次產業融合發展的乘數效應,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戰略競爭優勢,為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發揮更大作用。當前的關鍵點有三:一是壯大加工流通業。引導企業到產地建設原料基地、布局加工產能,推進農產品多元化開發、多層次利用、多環節增值。加強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加快建成覆蓋全程、銜接配套、高效便捷的農產品現代化流通體系。二是做優鄉村休閑旅游。深入實施鄉村休閑旅游精品工程,推進農業與休閑旅游、文化體驗、康養養生等跨界融合,加快開發構建具有鮮明地域特點、民族特色、鄉土特征的鄉村產品產業體系。三是推進產業集聚發展。在糧食主產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一批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現代農業產業園和農業產業強鎮,深入推進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建設,推動要素集聚、科技集成、主體集合、產業集群,使鄉村產業持續發生“核聚變”,不斷創造新動力和新場景。
六、堅持在改革開放中開辟農業新賽道培育新動能
當今我國農業已深度嵌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體系,不能關起門來搞發展,應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通過深化改革開放,激發激活人才、土地、信息等各類要素,拓展產業新領域新賽道。
一方面,深化農村綜合改革。穩步開展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試點,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主動探索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著力激活農業農村沉睡的資源資產。健全人才投身和服務鄉村長效機制,大力開發鄉村人力資本,引導鼓勵更多人才服務鄉村、建設鄉村、發展鄉村。另一方面,深化農業對外合作。科學統籌發展和安全,樹牢系統觀念,堅持多邊主義原則,實施農業貿易高質量發展專項行動,切實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聯動互補效應。深入實施農產品進口多元化戰略,打造更加安全可靠的農業國際供應鏈價值鏈。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