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發布的2023自然指數年度榜單(2023 Nature Index Annual Tables)顯示:中國在自然科學領域超越美國,位居榜首。該榜單揭示了2022年1月至12月對高質量自然科學研究貢獻最大的機構和國家。
在以貢獻份額衡量的榜單上,中國對自然指數覆蓋的四大自然科學類別(物理、化學、生物科學、地球和環境科學)的總體研究貢獻首次由第二位躍升至第一位。與2021年相比,中國的調整后份額增長21.4%,在年度榜單排名前十的國家中增幅最大,緊隨其后的是美國、德國、英國、日本、法國、韓國、加拿大、瑞士和印度。
中國在自然科學領域的主導地位于機構榜單中顯而易見:機構十強中,有6家來自中國,分別是中國科學院(第一)、中國科學院大學(第五)、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第六)、南京大學(第七)、北京大學(第九)和清華大學(第十)。其他十強機構為哈佛大學(第二)、德國馬普學會(第三)、法國國家科研中心(第四)和斯坦福大學(第八)。自從自然指數建立以來,中國科學院已連續11年居于首位,其2022年的份額為2054,遠遠領先于排名第二的哈佛大學(份額為813)和排名第三的德國馬普學會(份額為682)。
美國和中國各有19家機構位列自然科學領域機構50強。中國在3個自然科學學科類別(物理、化學、地球與環境科學)居于首位。在地球與環境科學領域,中國僅在一年內就實現大幅增長,調整后的份額上升1/3。美國在生物科學領域居于首位,其2022 年的份額達8395,中國的份額為2492。但中國繼續在該領域迎頭趕上,調整后的份額增長了26%。
從今年開始,自然指數數據庫首次收錄來自64種醫學期刊的文章,讓用戶可以追蹤衛生科學領域的相關趨勢。結果顯示,美國在該領域遙遙領先,份額達5352,是位居第二的中國(份額為1287)的4倍多。在該領域二十強機構中,只有5家來自美國以外——多倫多大學(第三)、牛津大學(第十)、上海交通大學(第十三)、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第十五)和倫敦大學學院(第十八)。
自然指數創始人戴維·斯溫班克斯(David Swinbanks)認為,近年來自然指數年度榜單呈現的趨勢表明,中國的研究投入令其在自然科學領域超過美國只是時間問題,而非是否會發生的問題。“但在中國和美國之外,我們看到一幅喜憂參半的全球圖景:拉丁美洲國家的份額大幅下跌,巴西、智利和墨西哥都是如此。澳大利亞的調整后份額下跌14%,新加坡下跌15%,俄羅斯下跌17%。”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