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光明日報》以《科研助理:為大學生就業創造新機會》為題,從政策解讀、實踐案例與社會關注等角度,對高校畢業生在科研助理崗位上的工作成果進行專題報道,引發熱議。
科研助理作為一個工作崗位,正日益為大家所熟悉。該崗位工作內容涵蓋各類科研項目輔助研究、實驗(工程)設施運行維護和實驗技術、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等。如果在時間上追溯,科研助理并非近年來才興起的新概念。2009年,科技部等部門就首次提出聘用高校畢業生作為研究助理或輔助人員參與科研工作。同年,“科研項目吸收應屆畢業生做科研助理”被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只不過,這一崗位的覆蓋度和社會認知度,一直沒有達到應有的高度。
時隔多年,科研助理再次進入公眾視野,并被廣泛關注,這源自高校畢業生培養與就業的趨勢變化。在相關文件指導下,各高校、科研院所、企業與地方也不斷加強科研助理人才隊伍的建設力度。2022年6月,科技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做好科研助理崗位開發和落實的通知》,從頂層設計上為科研助理崗位建設提出了新要求。同年,全國研究生畢業生中有1%的人走上了科研助理崗位。2023年北京全市企事業單位、科研機構等向社會公開招聘科研助理1167人,既在一定程度上為畢業生提供了立志科研、學習貯能的新機會,也為科研創新隊伍注入了新鮮血液,部分緩解了科研機構“有錢買米,缺人做飯”的現實難題。
做好科研助理崗位開發與落實工作,不僅是穩定高校畢業生就業的重要措施,也是培養科研隊伍后備力量的創新之舉。科技強國已經成為國家戰略,在國家間的競爭中,科學研究的基礎性和推進性力量越來越受到重視。讓更多畢業生通過科研助理崗位認識到科研的魅力,進而投身科研事業,將會更好推動科學研究事業的快速發展。作為一種日漸為社會所熟悉的就業形式,科研助理崗位正在促進部分畢業生完成“從學生到學者、從助理到主力”的轉變。這些科研助理也逐漸成為科研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
也要看到的是,科研助理在不斷“擴招”的過程中在人才選拔與實際工作等方面暴露出了一些實際問題,需要正視并加以解決。對科研助理的日常工作安排要避免其落入“只助理,不科研”的窘境,多在科研成果轉移轉化與實驗一線為其創造實踐機會,不能只做“大管家”,更要做“研究者”。如此,方能在工作過程中建構其對科研全流程的認知,為有志青年上好“科研入門第一課”。此外,對待科研助理項目,聘用機構應在經費支持、待遇保障、社保繳納等方面與相關管理部門“打好組合拳”,為科研助理“做好大后方”,才能減少科研助理工作時的后顧之憂。
當然,對于將科研助理作為自己畢業后首份工作的畢業生而言,對這一職業建立起正確認知也非常重要。自己到底是立志科研、將一到兩年的合同期作為經驗積累,還是因暫無目標而將科研助理作為“保底計劃”,不同的出發點,將帶來不同的結果。這也呼喚高校進一步加強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讓學生正確認知包括科研助理在內的各行業工作所需素質與能力要求,為科研助理人才隊伍篩選出更加契合的后備力量。科學規劃科研助理的入職培訓,助力其更快適應崗位新要求,為科研工作注入新動力。
科研工作需要年輕力量探索創新,科研人才后備力量選拔也應不斷更新渠道。科研助理以一種過渡性姿態為高校畢業生提供了實踐與“試錯”的機會,實現了科研機構與高校畢業生之間的“雙向奔赴”,對培養科技創新領域“后備軍”具有重要意義。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