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0到1”,可以是人才的“從0到1”,也可以是科學、技術、應用、產品的“從0到1”……我覺得這個時代最重要的還是技術、應用、產品的“從0到1”,所以我更加聚焦技術和產品“從0到1”的創新。
什么叫作“從0到1”的創新?簡言之,就是會影響全球歷史、塑造或者改變世界的源頭性創新。“0”代表著開始的時候是無用的,“從0到1”的創新周期很長。
分享一個自己的經歷。過去20多年我做了一項和機器人相關的研究。人之所以能在地上走動是因為我們的腳和地面產生了摩擦。摩擦和磨損是自然界耦合在一起的兩種基本物理現象,但在機械系統中造成了巨大的能源浪費、環境污染和部件故障,致使一大批關鍵技術難以攻克。
于是我開始思考,有沒有可能做出沒有磨損的兩個面,讓摩擦幾乎為0呢?這個狀態曾被認為是不可能的狀態,我希望通過努力,將不可能變為可能。
2012年,我們團隊在石墨單晶非公度界面首次實現了微米尺度的結構超滑,開創了結構超滑技術。結構超滑是一項跨越多學界的底層技術,直面物理世界最基本現象——運動,不僅可以通過突破摩擦磨損產生的技術瓶頸,帶來大量前所未有的顛覆性產品,更有望與海量技術領域相互連接,催生諸多“從0到1”的創新技術。
既然技術做出來了,能否實現轉化呢?很遺憾,我掉入了一個“死亡谷”,還賣了一套自己的房子,并一直在尋找走出“死亡谷”的路徑。在深圳市坪山區政府資助和清華大學支持下,2019年,我們建立了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超滑技術研究所。
除超滑發電機之外,目前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超滑技術研究所在基于結構超滑的微機電系統、電接觸關鍵元器件、光學器件、精密軸承、下一代存儲技術等應用領域均已展開研發攻關,并取得諸多成果,推動結構超滑技術研究實現長足發展。
列舉自己團隊的事例,是希望說明頂尖的創新人才不是“培養”出來的,而是在鼓勵“從0到1”創新的生態中、在鍥而不舍攻克“從0到1”的創新問題的過程中不斷脫穎而出的。
現在的學生天資聰穎,但他們大多內生動力不足,缺乏研究的激情。那么,能否找到一種系統性方法激發學生找到熱愛和擅長的事,不浪費天賦呢?這是我做清華大學錢學森力學班(以下簡稱錢班)的初心。
錢班花了5年時間,嘗試了各種辦法,最后找到的路徑是做研究——通過研究激發學生的熱情,讓學生一邊找問題,一邊主動、深入地學習所涉及的知識點,不斷搭建自己的知識框架和能力體系。
2019年錢班創辦10周年,我們對10年實踐做整體梳理總結時認為,“錢班為大工科創新人才培養創造了一個模式”。
這些年里,我一直在思考如何系統性地解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這件事。我期望用五維評價體系篩選學生,其中內在動力占40%,開放性、堅毅力各占20%,智慧、領導力各占10%。
深圳市政府很支持這種培養模式,我們攜手創辦了零一學院。零一學院和現有高校一起對學生進行聯合培養。學生第一年在本學校遠程學習和接受指導,第二年集中到零一學院,第三年開始自主研究,第四年放到全球培養。之后,還可以有更長周期的跟蹤培養,未來可能逐漸構建從家教開始到終身成長的完整教育體系。
我認為“從0到1”的人才發展與培養體系包括以下階段。0至15歲的寬泛式學習,驅動力是將各種滿足好奇心的活動作為游戲;15至35歲的精深學習,一竿子插到底,動力是對某個問題癡迷而產生的激情;35歲以上靠使命驅動,面向社會、國家、人類的重大需求,實現遷移跨界學習。
由此可見,開放、豐富、系統的思維是成為頂尖創新者的決定性因素,抓好早期的啟蒙和引導是關鍵。借助信息智能技術會聚全球的頂尖導師,通過挑戰性問題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和探索激情,牽引學生主動學習、實踐、思考并實現進階和提升,是當前及未來讓更多青年人成長為頂尖創新者的有效路徑。
來源:《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