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驕陽似火,走進占地面積25萬平方米的哈弗技術中心園區,萬余名工程技術人員正在研發主樓、試制中心、造型中心、試驗中心、數據中心里忙碌著。十年間,在這個國內規模最大的整車研發中心,國產品牌長城汽車完成了從技術引進、合資合作到自主創新的跨越式發展,將產品出口到170多個國家和地區。
“國民神車”是如何造就的?這樣的“奇跡”在河北還有多少?創新創業的沃土是如何培育的?燕趙大地上一個個熱氣騰騰的現代化“智”造場景,都是最好的答案。
科技自立自強,讓創新者有力量
從技術引進到自主創新,取得這樣的成績,回到十年前,長城汽車智能化統擴部總監張偉利甚至都不敢想象。
“那時,我們整車智能化基本依賴外國的供應商,只能跟著別人走,甚至額外的需求都不能提。”研發人員深刻地感受到,被人“卡脖子”的滋味太難受。
自主研發是唯一的出路。從那時起,長城汽車逐年增加研發投入,計劃到2025年累計研發投入1000億元;研發人員數量約占總員工的30%,其中智能化領域的研發人員已經超過四千人。
“先手棋”的成果斐然:企業在智能座艙、智能駕駛、電子電氣架構等方面的自研成果,已經處于行業第一梯隊;氫能系統核心零部件完全實現自主開發,是國內唯一在氫能全產業鏈核心技術布局的車企。
掌握了核心技術,研發迭代的記錄也在不斷刷新:5年、3年、2年。“每一代產品都由我們自己研發,迭代的速度可以自己掌握。”張偉利底氣十足。
創新,指引著民族品牌從費力“追趕”,逐步“超越”,到實現多個領域“領跑”。創新的路上,長城汽車的身影不寂寞,燕趙大地上還有無數“奔跑者”正在加速——
石藥集團智能制造“燈塔工廠”項目正加緊施工,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端創新藥即將在這里生產;110余項經典名方正在向新藥轉化,神威藥業持續在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上發力;全國最大的軌道機車檢測機器人產業基地、特種機器人產業基地,正在唐山高新區緊鑼密鼓地建設中……
科技立則民族立,科技強則國家強。只有科技自立自強,才能掌握發展的主動權,才能增強發展的安全性,才能真正實現高質量發展。
引領產業升級,讓創業者有方向
河北正定,兩個大規模現代產業園區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
2020年開工建設的深國際·正定智慧港項目,位于正定主城區,總建筑面積約60萬平方米。“我們要搶抓京津冀協同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打造數智化冷鏈物流產業園區,建設國內首家融合物流與商業的新型產城綜合體。”相關負責人表示。
位于正定數字經濟產業園區內的均和云谷·正定科技港,總建筑面積約18.7萬平方米。“我們將重點引進5G通訊、數字安全、醫療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數字經濟相關領域企業,項目運營后,預計年經營收入可達15億元,吸納2000人就業。”正定科技港負責人表示。
他們為何都落戶正定?
“一開始,在操盤深國際·正定智慧港項目建設的過程中,確實有過‘水土不服’的問題,但正定的政策支持和營商環境幫我定了心、足了氣。”河北深國際真悅天地置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皮建存說。
“政府給了指導方向,項目自簽約落地、開工建設以來,還享受到了審批改革一站式服務。在正定投資安心、舒心,對發展有信心。”均和云谷·正定科技港項目總經理游建鵬說。
“安心、可靠、機遇”,在采訪過程中,各個企業對河北的創新創業環境交口稱贊。河北省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升級的決心,不僅寫在了相繼出臺的《關于加快實施科技強省行動的實施意見》《關于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工作的若干措施》《河北省“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加快建設創新型河北行動方案(2023—2027年)》中,更實實在在地寫進了創業者們的心里。
今年以來,河北平均每天新設立企業1200多家。截至3月,河北有經營主體807.72萬戶,其中,高新技術企業1.2萬家,科技領軍企業64家。企業的科技研發、技術攻關投入逐年增加,創新創造的活力正在河北涌動。
綠色發展,讓奮斗者心向往
千年秀林草木葳蕤,白洋淀里碧波萬頃。在這座“未來之城”,綠色與科技同頻共振。
5年間,這綠意在中鐵十八局集團有限公司造林項目現場負責人王磊的手機相冊里越來越濃,雄安的樣貌也愈發清晰。
雄安新區是我國首例探索平原地區大面積異齡、復層、混交樣式近自然森林建設的地區,除了機械化、智能化的造林,還同步創建了“數字森林”,全方位創新植樹造林的理念,同時大力加強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等科技手段的應用,以此打造全國植樹造林的“雄安樣本”。
“雄安的每一棵樹都有二維碼,就像一張‘身份證’,涵蓋苗木從培育到出生、成長的所有信息。”王磊說,關于樹的每一個記錄,都是未來構成“數字森林”“數字雄安”的基石。
這綠意,是建設者的鄉愁,更是奮斗者的心之所向。
作為雄安新區生態環境監控中心的工程師,37歲的劉婷玥是為了維護這萬頃碧波而來的。“白洋淀太大了,如果發生污染事件,以前是無法及時發現的。”劉婷玥說,如今有了國內首個基于5G的“天空地淀一體化”環境監測應用系統,可以實時監測到水質、大氣質量數據以及實時畫面,當發生污染事件時,可以及時派出無人機、無人船、監測車快速應急處置。
科技創新深刻地改變著劉婷玥的工作方式。“以前要一整天才能完成采樣、化驗、錄入的繁瑣工作,如今通過大屏幕即可觀測。這座‘未來之城’太好了,我不走了!”劉婷玥說。
機遇不給空想者,行動造就實干家。無數的創新者、創業者、奮斗者正在這片熱土上揮灑汗水,創造未來。面對曾經“打造京津冀引領高質量發展動力源重點在河北,難點也在河北”的提問,燕趙大地交出了高分答卷:完成去產能硬任務,啃下治霧霾“硬骨頭”,越過結構調整的坎,爬過轉型升級的坡,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不斷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取得一項項“堪稱奇跡”“殊為不易”的好成績。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