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開展以來,同濟大學結合年度重點工作任務,堅持高標準起步、高質量推進,堅持學習“系統化、精準化、情景化、網格化”,做實“規定動作”,做亮“自選動作”,把主題教育成效轉化為加快推進學校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強大動力。
深學細悟強信念
“黨中央和國家對高等教育的改革發展寄予厚望,這也意味著同濟大學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承擔著無比光榮的歷史責任。”6月20日,同濟大學黨委書記、校主題教育領導小組組長方守恩以《教育強國,同濟何為?》為題,為師生講授主題教育專題黨課。
近日,同濟大學黨委與上海市建設交通工作黨委開展“同題共答‘城市更新’大文章”活動,通過實地調研愚園路風貌街區更新案例、集體學習研討等形式開展中心組聯組學習,共同推進城市更新各項工作,助力上海建設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城市典范。
校領導示范帶動,學校42個二級黨組織紛紛開啟學習進行時,結合中心工作,對標高質量發展要求,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邀請專家作輔導報告,結合重要主題談認識,聚焦學校發展問題開展“精準化”研學。各基層支部紛紛走出校門,結合學科專業特色對接行業龍頭企業、科研院所等,開展聯學共建,在學深悟透做實上下功夫。
在校領導讀書班集體研學中,同濟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鄭慶華表示,學校要發揮教育的基礎性作用、科技的助推性作用和人才的支撐性作用,為實現高等教育現代化貢獻同濟力量。
步履不停謀良策
從“紙上學”到“事上見”,全校上下大興調查研究之風,著力破解發展所需、師生所盼的痛點難點堵點。主題教育開展以來,聚焦“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等重大使命任務,黨員干部帶著問題開展校內外大走訪、大調研1200余場。
“要結合主題教育,深化人才培養改革,把‘學術與育人’第一價值追求融入各項工作中,全面提升自主培養創新人才能力。”方守恩說。在本科生院、研究生院、教學質量管理辦公室、學研工部,圍繞深入推進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一場場調研座談將思考引向深入。
“培養卓越工程人才是新時代急需、強國建設急需。高校既需要與企業深度合作,也需要對接區域發展規劃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鄭慶華強調。圍繞攜手共建卓越工程人才培養生態,調研交流會接連召開。
“您有哪些行之有效的課程思政教學方法手段?”“您希望學院、學校為您推進課程思政提供哪些支持和幫助?”……這些問題來自《數學科學學院課程思政開展情況調研》問卷。著眼校、院推進課程思政中的關鍵卡點,數學科學學院設計問卷,面向校內外數學學科專任教師發放,排摸難點、堵點,校內外協同推進課程思政。
“您平常主要參加的體育活動類型有哪些?您對體育場館的運動設施器材是否滿意?”……體育教學部面向全校師生發起體育場館需求和滿意度問卷調查,針對運動習慣、場館預約、設施質量、安全保障、服務態度等進行全面調研,師生反響熱烈,問卷上線第一天就收到意見建議1100余條。學校正根據調研情況優化各類體育場館的開放、教學和運營,以更好發揮體育育人功能。
以學促干見實效
作為學校圍繞卓越工程人才培養開展大調研取得的階段性成果,6月6日,同濟大學卓越工程師學院(國際工程師學院)揭牌成立。學院面向國家戰略和產業發展需求,瞄準關鍵核心技術特別是“卡脖子”難題,依托學科交叉、產教深度融合和國際合作,有組織地推進卓越工程人才培養。
“人工智能賦能,為傳統學科發展帶來新的視角和手段,創造學科交叉融合的新模式。”7月5日,同濟大學主辦人工智能賦能學科交叉融合創新發展論壇,聯合全國一批“雙一流”建設高校、知名科研院所和企業共同發布《人工智能賦能學科交叉融合創新發展張江宣言》。
堅持學以致用、實干篤行,學校把主題教育激發的昂揚斗志和熱情干勁轉化為加快推進學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重點工作任務落地見效的強大精神動力,不斷展現新擔當、新作為,開辟新賽道、塑造新優勢。
在開展主題教育的過程中,學校著力解決師生“急難愁盼”。通過推進“訪企拓崗促就業”專項行動,深入用人單位走訪,調研企業人才招聘需求,為畢業學子牽線搭橋,進一步深化校地、校企合作。訪企拓崗成果轉化成為就業市場資源,多家優質知名單位來校招攬人才。針對片區食堂供應、運動場所不足等問題,學校一方面調整片區居住人群,同時重新規劃運動場所和設施,加大食堂改造和建設力度。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