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求是》雜志發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加強基礎研究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文章強調,“加強基礎研究,歸根結底要靠高水平人才”“必須下氣力打造體系化、高層次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平臺,讓更多基礎研究人才競相涌現”。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加強我國基礎研究人才隊伍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基礎研究人才是一國提升原始創新力,取得“從0到1”原創性突破的關鍵力量。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大國科技競爭日趨激烈,科學研究范式發生深刻變革,國際科技競爭正向基礎研究前沿聚焦。客觀來看,我國基礎研究實力與世界科技強國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基礎研究人才的數量與質量都有待進一步提升,頂尖人才和創新團隊的引領和支撐力量仍需進一步增強。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快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我們必須堅決打贏基礎研究“持久戰”,建設一支高水平的基礎研究人才隊伍,充分激發基礎研究人才的創新活力,加快塑造我國基礎研究人才資源的競爭優勢。
遵循基礎研究規律,培養使用好基礎研究人才。進入新發展階段,國家越發需要具有創新能力的基礎研究人才。應針對不同階段人才成長的差異化特點,建立全鏈條貫通式基礎研究人才培養使用體系。在基礎教育階段,強化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教育,甄別篩選一批想象力豐富、探求欲強,熱愛科學、具備科學家潛質的青少年學生,拓寬其科學視野,引導投身科學研究事業。充分發揮高校培養基礎研究人才主力軍作用,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和事關國家產業經濟和國家安全的重點領域,錨定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將對基礎學科人才的科學精神、創新能力、批判性思維的培養貫穿教育全過程,不斷蓄積基礎研究人才后備力量。在基礎研究工作中,為青年科研人員提供更多挑大梁、當主角的機會,給予他們在技術路線選擇、項目經費支配、資源調度安排等方面一定的自主權,創造促進優秀青年人才脫穎而出的科研條件。對于領軍型基礎研究人才、戰略科學家等關鍵少數人才,充分發揮其在引領重大原始創新、參與科技戰略頂層設計、整合科技創新力量、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等方面不可替代的科技帥才作用,同時做好“傳幫帶”工作,以身示范、言傳身教,努力培養出更多一流基礎研究創新團隊,壯大國家戰略性人才力量。
提升物質支持強度,優化基礎研究人才發展投入機制。基礎研究是從未知到已知、從不確定性到確定性的過程,其進展難以定量預測,呈現出很強的外部性和挑戰性,具有厚積薄發的顯著特點,需要在寬松的環境下,堅守求真探源的優良傳統,經過長期積累才能產生重大創新成果。基于此,必須對基礎研究人才隊伍給予超前的、穩定的、持續的物質支持。一方面,重視解決基礎研究人才的實際困難,穩步提升基礎研究人才的薪酬待遇,加大生活服務保障力度,減輕基礎研究人才非科研負擔,讓基礎研究人才安身安心安業,心無旁騖進行基于好奇心的探索。可以通過整合優化提升各類人才計劃,建立健全分階段、全譜系、資助規模合理的人才資助體系。另一方面,探索建立中央、地方政府、企業及社會組織共建人才隊伍的模式,鼓勵支持社會力量通過設立科學基金等方式參與基礎研究及人才隊伍建設,激勵一流基礎研究人才大量涌現。
構建科學評價機制,營造激勵基礎研究人才的創新氛圍。堅持問題導向,遵循人才成長規律和科研規律,構建同基礎研究長周期相匹配,契合國家戰略需求及學科特點的評價體系,在評價過程中體現出基礎研究人才的重大原創性貢獻、學術影響力和研究能力。建立完善體現基礎研究人才評價特點的崗位聘用、職稱評審、績效考核等相關制度,科學設置評價考核周期和考核頻次,開展差異化分類評價,探索建立同行評價的責任機制,引入學術團體等第三方評價、國際同行評價等,激勵基礎研究人才耐住寂寞,潛心研究,勇闖無人區。
秉持開放包容心態,加強國際基礎研究人才交流。從事基礎研究必須擁有全球視野,做到胸懷天下。無論是自主創新還是自立自強,都是在開放環境下的創新,必須“聚四海之氣、借八方之力”。面對個別國家的“小院高墻”和封鎖打壓,我國基礎研究決不能自我封閉、自我隔絕,而應積極關注國際研究前沿,與基礎研究領域同行同向而行、增進合作。實施更加開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國際科技合作戰略,構筑國際基礎研究合作平臺,設立面向全球的科學研究基金,在維護國家科技安全的基礎上,支持國內高校、科研院所、科技組織同國際對接,鼓勵推動我國基礎研究人才到各類國際科學組織工作任職,暢通基礎研究人才與國際學術同行溝通交流的通道。營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為吸引基礎研究人才來華工作、成就事業創造條件。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