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懷國之大者,要從國家需求角度做研究,還要做到全球領先。”這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梅宏和北京大學教授黃罡的獲獎感言,也是他們的科研理念。
9月2日,2022年度陳嘉庚科學獎和陳嘉庚青年科學獎頒獎儀式在北京舉行。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侯建國為獲獎人頒獎,中國銀行副行長林景臻宣讀獲獎名單,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常進主持頒獎儀式。
陳嘉庚科學獎基金會是2003年在民政部注冊成立的慈善組織,由中國科學院和中國銀行共同出資。基金會成立之初,設立陳嘉庚科學獎,后于2010年增設陳嘉庚青年科學獎。這兩個獎項旨在獎勵近期在中國做出重大原創性科學技術成果的科學家和青年科技人才。2022年,共有6個項目、7位科學家共同獲得陳嘉庚科學獎,6位青年科技人才獲得陳嘉庚青年科學獎。
原創:做別人不敢做的
“創新最大的敵人是自己,因為創新可能會失敗,所以不敢創新。”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邵峰是陳嘉庚科學獎生命科學獎得主。
邵峰及其團隊通過多年研究,發現了多個針對細菌的天然免疫受體,建立了細胞質抗細菌天然免疫的基本理論框架,首次鑒定了這些免疫受體觸發細胞焦亡的關鍵蛋白GasderminD,并在此基礎上將細胞焦亡的概念重新定義為由Gasdermin家族蛋白介導的細胞程序性死亡,揭示了焦亡是癌癥化療藥物毒副作用的一個重要原因。
這一原創性研究成果,刷新了天然免疫尤其是細胞焦亡領域內的固有認知,得到國內外同行的廣泛認可,極大地推動了該領域的快速發展。
事實上,原創性研究風險重重。邵峰坦言,在生物學領域,很難出現別人從來沒想過的想法,即便想出了也很少有人邁出第一步并堅持下去。但他堅信:“只有去做前所未有的事情,發現前所未有的東西,才有可能真正解決突破性的問題,真正帶動行業和研究領域發展。”
加強原始創新一直是我國幾代科學家的心愿,更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
“我們做原創性研究,不要迷信權威,要敢于提問、敢于思考。從學科交叉的角度,往往可能誕生一些新的原創性的增長點。”陳嘉庚科學獎技術科學獎得主、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南交通大學教授翟婉明表示。
翟婉明和團隊突破傳統的車輛動力學、軌道動力學子系統理論框架,跨學科創立了車輛軌道耦合動力學全新理論體系,并提出了車輛與線路最佳匹配設計原理與方法,結束了長期以來將車輛與軌道割裂開來研究的歷史。他們提出的方法目前已成為國內外軌道交通動力學研究的基本方法,被廣泛應用于高速重載鐵路工程領域,有力地支撐了鐵路現代化發展。
翟婉明寄語青年:“要把自己的研究緊貼國家的需求,只有這樣,你的研究才能夠做得更深、更好,服務社會經濟發展,為國家作出應有的貢獻。”
引領:搶占科技制高點
梅宏和黃罡共同獲得陳嘉庚科學獎信息技術科學獎,獲獎項目是“面向網構軟件的軟件體系結構建模理論、方法及應用”。
當前,打破信息孤島是基礎而緊迫的問題。梅宏和黃罡及其團隊提出全生命周期軟件體系結構建模理論與方法,將各階段核心制品與活動統一為軟件體系結構模型及其迭代細化的轉換,提出運行時軟件體系結構概念,為信息系統功能和數據庫操作發明黑盒式全新技術方案,將信息孤島互操作效率平均提升兩個數量級,相關技術被納入多個國內外標準,服務國家大數據戰略等重大需求。
在國際上,這是率先從軟件技術視角看互聯網計算的一個團隊。“我們提出了一套全新的有理念性改變的理論,在打破信息孤島方面是領先的。”黃罡說。
科技制高點關系科技自立自強,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科技創新的重大戰略需求。搶占科技制高點要圍繞事關國家發展全局的重點領域科技需求,著力解決相關技術“有沒有”“行不行”的問題。
陳嘉庚青年科學獎數理科學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魏微就在奮力解決核心技術“有沒有”的問題。他帶領團隊成功研制出高精度硅像素X射線探測器。
像素探測器以其良好的位置分辨和能量分辨能力,成為大型高能物理實驗、先進同步輻射光源以及醫學成像設備中的核心探測器。魏微在國內率先開展半導體像素探測器研究,在關鍵技術上取得重要突破,領導團隊研發出國內首臺硅像素X射線探測器樣機,使得我國同步輻射高端探測器實現零的突破,將我國X射線像素探測器技術帶到國際前沿,初步解決了像素探測器的“卡脖子”問題,實現多項關鍵技術從無到有的突破和國產化。
“我們初步實現了從跟跑到并跑,在整機領域基本上能夠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魏微自豪地說。但他也坦言,起初做探測器時備受質疑,但是只要國家需求在,困難最終是要解決的,“前沿不是無限遠,它就在那兒,每天積累一點,最終就能夠達到這個領域的前沿”。
熱愛:不畏挑戰與艱險
科學的未來在青年人。陳嘉庚青年科學獎的設立,正是為了激勵青年科技工作者立志獻身我國科學技術創新事業。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付巧妹憑借以古基因組揭秘東亞人類演化歷史的相關研究而獲陳嘉庚青年科學獎生命科學獎。
付巧妹從沒想過學科是否冷門,只因自己喜歡探索未知,好奇并感興趣。“我一直都想做南北方人群的變遷,花了很長時間在南方大陸尋找相關材料、做相關工作,最終我們用了6年時間獲得了關鍵材料,并在此基礎上繼續開展工作。在文明探源方面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她看來,這個過程是非常享受的。
“從學生時代起,我就經常因為發現一個新的反應而激動得徹夜難眠,現在也常因為一個好的想法,夜里會興奮得睡不著覺。”陳嘉庚青年科學獎化學科學獎獲得者、南京大學教授史壯志也覺得,人生最大的幸運就是從事了一份自己感興趣的工作,這樣才能全身心地投入,才能把工作做好。
史壯志是新型催化“綠色工具”的創造者。他的獲獎成果是“芳雜環精準碳氫官能團化”。在他看來,這個領域是座“金礦”,值得深挖,能走出一條新路,可以有效解決現有方法環境不友好、成本高、重金屬殘留的問題。
“在科學大道上需要勇攀高峰、不畏艱險,敢于選擇有挑戰性的課題。失敗和挫折永遠是不可避免的,我們要有好的心態,鍥而不舍,敢為人先,挑戰前人所未知。”史壯志說。
獲獎者們不約而同地將此次獲獎看作全新的起點。陳嘉庚科學獎將激勵他們繼續攀登科學高峰,搶占科技制高點,做出更多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原創成果。
來源:《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