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布局產業鏈,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保證產業體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和重大部署,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創新和發展,進一步豐富了習近平經濟思想的內涵,為我們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引。
以科技創新驅動關鍵核心領域強鏈補鏈。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真正要把科技創新的潛力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須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瞄準關鍵核心領域產業鏈堵點難點,加速應用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強鏈補鏈,確保產業鏈安全穩定。一方面,聚焦重大戰略,集中創新資源在優勢產業領域強鏈。我國擁有完整的產業體系,制造業總體規模連續14年位居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車、光伏等產業處于并跑乃至領跑位置。未來,應圍繞推進新型工業化等戰略任務,進一步引導人才、技術、資金等創新資源向優勢產業領域集聚,在研發制造和推廣應用兩端發力,增強對產業鏈關鍵環節的把控。
另一方面,著眼未來發展,加大新興產業領域補鏈扶持力度。準確把握全球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趨勢,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和戰略必爭領域,前瞻性布局生物制造、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前沿賽道。引導鼓勵領軍企業、大學、科研院所組建創新聯合體,通過資源互補與協同攻關,加強基礎研發能力,加快顛覆性技術突破,著力推動實現產業鏈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加強對首臺套裝備、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軟件推廣應用的政策激勵,全力開拓和豐富新興產業上下游全鏈條技術應用場景,牢牢掌握新興產業發展主動權。
以數智賦能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近年來,人工智能大模型、大數據、云計算等數智技術發展勢頭迅猛,成為生產要素變革、生產動力重塑的關鍵變量,深刻影響生產力躍遷。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最新發布的《全球數字經濟白皮書(2023年)》顯示,目前我國數字經濟規模超過50萬億元,總量穩居世界第二,占GDP比重超40%。在此背景下,積極推進重點產業全鏈條數智化改造升級,著力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有助于加快形成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產業鏈布局,推動我國產業鏈高效融入全球產業分工體系。
具體來說,一是提升數字技術和產業供給水平。我國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創新能力位于世界第一梯隊,算力總規模全球第二,有效支撐了數字技術和產業供給。應持續加強數字技術基礎研發能力,迭代數字產品和服務能力,發展重點產業系統集成能力,加快形成全鏈條數字技術和產業體系,提高數字技術和產業供給質效。二是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當前,我國傳統產業數智化轉型步伐不斷加快,已建成60多家“燈塔工廠”,約占全球“燈塔工廠”總數的40%,培育了421家國家級示范工廠、萬余家省級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在此基礎上,堅持因企制宜、精準施策,根據產業鏈各主體發展階段和發展特征,形成多元數字化解決方案和應用場景,將助力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共同跨越“數字鴻溝”,更好釋放數字技術放大、疊加、倍增作用。三是推動重點領域數字產業聚鏈成群。引導集成電路、新型顯示、通信設備等重點數字產業集群化發展,在充分發揮產業聚集和規模效應的同時,加快打造開放共享、互利共贏的產業鏈云平臺,促進技術外溢和知識流動,推動產業鏈之間的跨界合作與創新,促進產業創新生態繁榮。
以鏈主企業培育增強產業鏈整體競爭力。作為產業鏈上的“領頭雁”,鏈主企業是產業創新的主體,更是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主力軍。加強鏈主企業培育,激發鏈主企業的創新主體作用,有利于帶動產業鏈整體價值能級提升,不斷形成競爭新優勢,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持續注入新活力。具體來說,要健全鏈主企業梯度培育體系。聚焦戰略性支柱產業重點產業鏈,完善鏈主企業識別、遴選、評價、服務機制,在要素保障、政策支持、環境營造等方面對已有鏈主企業和潛在鏈主企業量身定制扶持方案。鼓勵和吸引鏈主企業參與重大戰略、重大工程,強化鏈主企業在關鍵共性技術、前沿技術創新等方面的主體地位,推動更多企業向產業鏈核心地位靠攏。同時,要促進鏈主企業與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目前,我國已累計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0.3萬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2萬家,中小企業對產業鏈配套支撐能力不斷增強。要進一步梳理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產業鏈圖譜,組織鏈主企業與上下游中小企業開展供需精準對接,引導鏈主企業通過資源共享、渠道共建、場景共創等方式,帶動中小企業有序銜接、深度入鏈,提升產業鏈韌性水平。鼓勵鏈主企業聯合上下游中小企業制定推動完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探索共同建設國際標準,增強我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話語權,積極搶占產業發展制高點。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