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生活中,自動化早已如影隨形——大到航天飛船、軌道交通信號的控制、汽車的無人駕駛,小到電燈的自動化開關、冰箱的溫度控制系統、洗衣機的定時甩干功能等,這些我們早已習以為常的事情,實際上都是自動化技術的功勞。
所謂自動化,就是指人們利用各種機器、設備和軟件,對生產各環節進行自動控制,完成人類所需要完成的工作。自動化一經推出,就逐步幫助人類從惡劣和危險的環境中解脫出來,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增強了人類認識世界和改變世界的能力。
“自動化”一詞最早由美國福特公司工程師哈德在1946年提出。當時,工業生產的自動調節裝置改進很快,尤其是隨著計算技術滲入生產設備,機械化一步步邁向更高的階段。哈德用自動化來描述發動機汽缸的自動傳送和加工過程,自動化的概念也順理成章地冒了出來。
自動化的技術創新涉及方方面面,最集中的體現就是機器人。
機器人技術作為自動化很重要的一個分支,是指利用機器人的器械手臂、傳感器、控制器等組件,實現人機交互、自主運動、感知環境等功能,完成各種復雜任務。
早在1920年,捷克作家恰佩克在他的科幻小說《羅薩姆的機器人萬能公司》中,就提出了機器人的構想。雖然當時機器人只是作家的一種想象,但在一定程度上對未來的科技發展產生了“路標”的功效。
1948年,美國數學家維納出版了《控制論——關于在動物和機器中控制和通訊的科學》一書,創立了控制論。他的控制論思想,揭示了機器通信、控制機能與人的神經、感覺機能的共同規律,從而為機器人研發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直到1959年,由美國發明家喬治·德沃爾制造的世界上第一臺可編程機器人“Unimate”問世。“尤尼梅特”裝有機械手,能按照不同的程序從事不同的工作,被認為是工業機器人時代開始的標志。1年后,德沃爾又與美國另一位發明家聯手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機器人制造公司,開始為用戶提供工業機器人產品,由此拉開了機器人產業化的序幕,一股機器人研發的熱潮也隨之興起。
“能夠創建周圍環境的抽象模型,如果遇到問題,能夠從抽象模型中尋找解決方法。”1959年,喬治·德沃爾與美國發明家英格伯格根據計算機專家明斯基發表的對于智能機器的觀點,共同聯手打造出世界上第一臺工業機器人樣機,并命名為Unimate,意為“萬能自動”。該樣機采用了分離式固體數控元件,裝有存儲信息的磁鼓,能記憶完成180個工作步驟。隨后,世界上第一家機器人制造工廠拔地而起,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喬治·德沃爾也因此被譽為“工業機器人之父”。
在那之后,各國的研發團隊也不甘落后,緊鑼密鼓地部署新型機器人的研究制造。這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由美國斯坦福大學研制的,具有視覺傳感器的世界第一臺智能機器人Shakey、由日本早稻田大學教授加藤一郎領導研制的第一臺以雙腳走路的全尺寸仿人機器人WABOT-1、日本索尼公司推出的犬型娛樂機器人愛寶、美國iRobot公司研發的吸塵器機器人Roomba……縱觀機器人自動化發展之路我們可以看到,伴隨著自動化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人類社會的生活生產方式正在潛移默化中發生著驚人的改變。
事實上,機器人技術的興盛,只是自動化浪潮中的一個縮影。
到了20世紀70年代,大規模、復雜工程與非工程系統的課題成為了自動化的主要攻克對象,與此同時更是促進了自動化的理論、方法和手段的革新。最終催生出綜合利用計算機、通信、系統工程和人工智能等技術的高級自動化成果。
在制造業高度繁榮的今天,自動化關乎國計民生的各個行業。與美國、德國等世界上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自動化行業相對起步較晚,但發展勢頭強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快速建立起相對完整的制造業產業鏈,并經過多年工業自動化的快速發展,制造業產值已躍居全球第一。據統計,自2010年起,中國連續14年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業國家;“十三五”期間,中國工業增加值由23.5萬億元增加到31.3萬億元,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平均增速達10.4%,中國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擁有較完備工業體系的國家。
俄羅斯科幻小說家阿西莫夫曾預言“機器人將會代替人工成為生產力的主要力量”。目前,自動化的應用正從工程領域向非工程領域跨越,如醫療自動化、經濟管理自動化等。未來,自動化將在更大程度上模仿人的能動性,而與此緊密相連的工廠自動化、辦公自動化、家庭自動化和農業自動化或將成為未來的自動化“四大花旦”。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