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5日,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代表委員們積極建言獻策,新質生產力、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新型工業化、大模型等成為大家關注的熱點。控制君特整理部分代表委員提案內容,以饗讀者。
今天將分享中國信通院-余曉暉、中國移動-楊杰、小米-雷軍、海爾-周云杰、360-周鴻祎、奇安信-齊向東六位代表委員的提案,具體如下: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必由之路
我國經濟正處于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是促進國民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也是我國未來不斷形成新質生產力的主要努力方向。新質生產力將會推動技術、資金、人才、數據等生產要素重新組合、持續優化、不斷提升配置效率。
對于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形勢,余曉暉表示,從國際看,發展新質生產力是贏得大國博弈戰略主動的關鍵競爭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將提升一國的國際競爭力,加速大國崛起進程,可以說,新質生產力是大國崛起的重要推進器。
從國內看,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當前,高質量發展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旋律,但制約因素還大量存在。高質量發展需要新的生產力理論來指導,而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
“總的來看,新形勢、新背景下,我國新質生產力發展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效,作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核心標志的全要素生產率水平持續提升。但也要看到,我國全要素生產率水平仍不高,與發達國家還有較大差距,新質生產力發展空間依然較大。”余曉暉強調。
對此,余曉暉建議:
一是用好新型生產工具。技術層面加強基礎性、前瞻性技術研究,適度超前部署一批關鍵核心技術突破項目,加快補齊基礎零部件、基礎材料、先進工藝等短板。產業層面著力推動傳統產業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加大人工智能、人形機器人、6G等前沿技術研發和應用推廣,加速布局人形機器人、元宇宙、腦機接口、量子科技等未來產業。
二是培育新型勞動對象。建立工業數據流通規則,強化工業數據交易流通、開放共享、安全認證、數據資產登記等制度規范的研究制定。推進數據標準化體系建設,制定數據格式、接口、存儲等軟硬件通用標準,數據登記、數據交易、數據共享等環節通用規范,深化企業數據管理國家標準(DCMM)貫標。加快培育數據標注、清洗、聚合等大數據產業,開展大數據產業發展示范,推進大數據產業鏈現代化。
三是打造新型勞動者隊伍。優化鼓勵原創、寬容失敗的創新創業環境,面向新質生產力重點領域,遴選支持一批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加強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探索復合型創新人才的培養模式,持續提升職業教育質量,支持一批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
四是塑造新型生產關系。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加快構建有利于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暢通“科技—產業—金融”循環,打通從技術創新到產業轉化的堵點卡點,不斷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
全面推進“AI+”行動,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深入發展,數據成為新生產要素、算力成為新基礎能源、人工智能成為新生產工具,共同構成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驅動因素。當前,AI大模型取得實質性突破、加速邁入規模應用的新階段,推動人工智能從助力千行百業提質增效的輔助手段,升級為支撐經濟社會轉型升級不可或缺的基礎設施和核心能力,加快從“+AI”向“AI+”轉變。
如何把握好AI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入經濟社會各領域全環節、促進生產力變革帶來的重要契機?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移動董事長楊杰在日常履職過程中認真思考、深入調研,提出《全面推進“AI+”行動、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提案。楊杰認為,當前需要在國家層面推動“AI+”行動,強化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明確發展目標、主攻方向和關鍵任務,構建技術、服務和應用齊頭并進、蓬勃發展的新局面,充分發揮人工智能在推動科技跨越發展、產業優化升級、生產力整體躍升方面的巨大潛能,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有力支撐。具體建議如下。
第一,統籌推進計算智能、感知智能、認知智能、運動智能的協同發展,筑牢“AI+”發展根基。目前,以邏輯運算分析為代表的計算智能、以感官信息交互為代表的感知智能、以人類思維模擬為代表的認知智能、以動作協調和復雜任務完成為代表的運動智能,正在成為全球AI創新突破的前沿方向。楊杰建議,要強化“四類智能”的有機融合與系統創新,加快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的重大突破,促進AI具備更強大的認知力、判斷力、創造力,為形成新質生產力注入強勁動能。
第二,加快推動人工智能惠及千家萬戶、賦能千行百業,打造“AI+”產業高地。當前,新型工業化正在成為新質生產力形成的主陣地,AI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正在成為新質生產力形成的關鍵領域。要以推進AI全方位、深層次融入實體經濟重點領域、核心環節為方向,聚焦人民群眾在教育、醫療、養老、娛樂等領域的美好生活需要,加快布局超大型智算中心、人形機器人、無人駕駛、未來生物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新賽道,培育多模態人機交互、智能助手、工業理解計算及代碼生成等一批有需求、有效益、有前景的創新應用。楊杰認為,“要讓人工智能不僅會‘做詩’、更要會‘做事’,以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帶動生產力的深層次變革。”
第三,探索構建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創新聯合體,厚植“AI+”創新沃土。“AI發展是‘大科學+大工程’的系統創新,涉及跨學科的交叉融合,以及基礎研究、技術開發、產品培育等環節的貫通。”楊杰認為,面對AI系統創新,要充分發揮企業科技創新主體作用,打造國有企業、民營企業、高校及科研院所等廣泛參與的產學研用創新聯合體和新型研發機構。在這一基礎上,整合生產、教育、科研等優勢資源,協調上、中、下游創新關鍵環節,完善科創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有助于營造鼓勵創新、勇于突破、包容試錯的良好氛圍,廣泛吸引全球AI領軍人才和知名學者,從而培育出一批面向國民經濟重點行業的示范標桿應用,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加速AI技術突破和應用普及。
加大智能制造支持力度,加快融合先進技術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步伐不斷加快,智能制造水平和產業規模明顯提升,智能制造已經成為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新興產業培育壯大的重要引擎。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小米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雷軍提出《加大智能制造支持力度,加快融合先進技術發展》的建議。
雷軍指出,當前,世界主要國家紛紛聚焦智能制造,出臺制造業發展戰略。面對新形勢、新競爭,我國智能制造發展仍然存在著現有標準協調協同不夠、應用推廣水平有待提升、關鍵技術裝備受到制約等問題,國內企業仍然面臨人才資源匱乏、資金籌措困難等挑戰。對此,雷軍提出三點建議。
一是促進先進智能技術與制造業融合創新,加速工業大模型部署。隨著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以及人工智能實現群體突破和融合應用,智能制造已經進入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和先進制造技術深度融合的新階段。雷軍建議,在繼續加強5G、數據中心、算力等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主管部門盡快出臺專項以智能制造系統軟件、AI大模型和通用仿生機器人的部署應用為重點產業突破方向,支持打造以大模型為代表的人工智能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的應用場景。深度夯實智能制造數字底座,持續推動工業機器人、智能檢測裝備、智能控制裝備、增材制造裝備等重點產品研發和產業化,帶動工藝、裝備、軟件成組連線創新突破,形成自主可控、先進適用的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
二是完善標準體系建設,探索智能制造“中國范式”。中國的智能制造創新,需要系統性形成技術和產業生態的標準化優勢,才能持續贏得全球競爭的引領地位。雷軍建議,鼓勵智能制造領域企業,特別是龍頭企業牽頭打造智能制造的實踐和示范樣點,建設示范性工廠和生產線,探索未來制造模式和企業形態;繼續鼓勵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引導科研機構和高校協同企業,共同投入智能制造標準、規范制定;支持國內企業和專家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化工作,發揮制造規模和創新優勢,以產業鏈影響力促進國家標準規范的融合,鼓勵龍頭企業牽頭和推動標準群發展,構建自主創新可控的產業創新、賦能和服務的生態體系。
三是支持龍頭企業承接智能制造重大專項,攻關關鍵技術裝備。龍頭企業在智能制造領域中肩負著高質量發展主力軍的重任,可以帶動中小企業實現“鏈式”數智化轉型,形成上下游、大中小協同發展的生態。雷軍建議主管部門加快推動智能制造重大專項立項實施,推動智能生產裝備、智能檢測裝備、智能制造軟件等關鍵技術設備研發攻堅和產業化,提升我國制造業整體競爭力;支持龍頭企業參與智能制造有關重大專項立項實施,發揮龍頭技術優勢和帶動作用,通過重大專項牽引,鼓勵跨領域和跨學科的融合與創新,打造先進實用的智能制造解決方案;從國家層面設立智能制造發展基金,為企業建設智能制造系統和管理實踐重大專項提供資金支持,引導大中小企業積極參與智能化創新和改造。
推進智能交互引擎,高水平賦能新型工業化
在多年的工作和履職生涯中,工業互聯網發展始終是周云杰重點關注的領域。如何抓住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窗口期,通過新型工業化構建全球引領的產業體系,是周云杰連續第8年提出工業互聯網相關建議的出發點。
在周云杰看來,工業互聯網對推動新型工業化的作用,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有助于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產業價值高端化、制造模式智能化和生產方式綠色化;
二是有助于加速產業科技創新,實現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同時加快大學科之間的交叉創新;
三是有助于實現綠色低碳發展,通過新技術、新方式的創新與應用,助推產業的綠色化轉型。
在履職調研中,通過與工廠和用戶大量接觸,周云杰發現,傳統工廠的生產模式與用戶需求之間存在“斷層”。他指出,在傳統模式下,工廠負責生產,產品存放在工廠的倉庫中,再由市場部門進行銷售。“整個過程是單向的,很容易積壓庫存,一旦市場出現波動,企業就要降價促銷。”
為此,他建議大力發展智能交互引擎,通過智能交互引擎,在用戶側以個性化的交互感知激發有效需求;在供給側通過網絡化協同精準配置資源,實現柔性化生產,有效解決供需錯配的問題。
周云杰建議從建設、應用、研發三個方面統籌推進,完善數字基礎設施和服務體系,推進智能交互引擎高水平賦能新型工業化。
一是建設,就是建核心能力。建議以國家“雙跨”平臺特別是頭部平臺為依托,集中力量開展智能交互引擎共性技術聯合攻關。
二是應用,就是應用到關鍵領域的典型場景中。發布關鍵領域典型場景清單,發揮大企業示范引領作用,在家電、汽車、建造等行業率先示范智能交互引擎的創新應用,并建立相關行業標準。
三是研發,實現科技研發的突破。建設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技術的頂級開源社區,并組建算力聯盟,開放國家算力平臺,支持各類大模型訓練。
深化AI多場景應用,支持大模型垂直化產業化發展
通用大模型在企業級場景中無法直接應用,發展垂直化和企業化的大模型可以更好地滿足企業的個性化需求,提高生產效率和服務質量,促進產業升級。一是通用大模型是“通才”,但缺乏行業深度,試圖用一個大模型解決企業所有問題不現實;二是通用大模型與組織內部業務結合不緊密,不能滿足企業級應用場景的垂直性、專業性問題;三是通用大模型存在數據安全隱患,易造成企業內部數據泄露;四是通用大模型存在“幻覺”,無法保障內容真實可信、有據可查;五是垂直大模型相較通用大模型,調試和部署成本更低,訓練時間更少,性價比更高,同時垂直大模型所需要算力更小,有助于應對當前算力卡脖子的問題。
為此,全國政協委員、360集團創始人兼董事長周鴻祎提出三點建議:
一是場景很重要,大模型在垂直領域大有可為,建議政府、央國企率先提供更多應用場景,聚焦“小切口,大縱深”,推動大模型垂直化、產業化落地。企業用大模型不能冒進,而是要用AI逐步改造業務,循序漸進,積小勝為大勝。周鴻祎認為,在實踐中要拆分場景具體分析,在業務流程上找準切入點,選擇與大模型成熟能力匹配的業務環節切入,切入點雖小,但縱深推進,對業務影響很大,改造收效更大。近期,國資委召開中央企業人工智能專題推進會,10 家央企率先倡議社會開放應用場景,建議政府和央國企持續提供更多應用場景,為發展垂直化、小型化、低成本的大模型開放更多“小切口、大縱深”的落地機會,助力百行千業數字化轉型,實現數轉智改。
二是知識很重要,基于“暗知識”的垂直大模型能更好解決企業問題。建議鼓勵企業在定制AI前,做好知識管理,將企業大數據平臺升級為企業知識平臺。周鴻祎認為,大模型的數據、知識只是人類知識的冰山一角,企業還有大量的“暗知識”,如戰略規劃、產品設計圖等企業具有的獨特知識,只存在于特定企業中,在互聯上難以找到。建議鼓勵企業構建知識平臺,將“暗知識”匯總起來,打造企業專屬知識庫,做好管理,在此基礎上,通過垂直訓練,深入企業級場景,滿足企業需求。
三是業務融合很重要,建議鼓勵和引導企業將大模型與數字化業務系統深度結合,同業務流程相結合,充分發揮大模型價值。周鴻祎表示,大模型像發動機,不是用來秀的,而是要與業務相結合,特別是傳統制造業,大模型是推動數轉智改的利器。大模型與業務場景的融合,關鍵是智能體應用與企業數字化系統的連接打通。企業層面,通過打通組織、人員、業務、流程,構建業務協作平臺,促進與大模型的全面融合。國家層面,鼓勵企業拿出一至兩個業務場景與大模型融合,創造大量可落地推廣的與業務緊密融合的大模型,推動這些大模型與數字化系統融為一體,這將對中國的產業數字化、新型工業化產生巨大作用,本質上成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部分。
創新發展“AI+安全”,護航中國式現代化
近年來,AI持續加劇安全威脅,以ChatGPT為代表的生成式 AI 能快速生成釣魚郵件、編寫惡意軟件與代碼等,導致攻擊數量增加,AI 欺詐事件頻發。數據顯示,ChatGPT等生成式AI導致網絡釣魚郵件攻擊增長 135%。生成式AI還帶來了數據非法獲取、數據泄露及惡意濫用等數據安全問題,如ChatGPT在對話交互過程中能獲取用戶數據,加劇數據泄露風險。不法分子還能利用“深度偽造”換臉變聲、偽造視頻,“眼見未必為實”將成為常態,網絡詐騙大增,甚至引發社會認知混亂。
“AI加劇了攻防失衡,利用和針對 AI的攻擊層出不窮,網絡安全‘易攻難守’。在AI惡意利用方面,人工智能大幅降低了網絡攻擊門檻,不懂代碼、不懂技術的普通人也能成為黑客,專業的黑客組織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對網絡攻擊進行改造升級。”齊向東表示,利用AI制作惡意軟件、生成規避殺毒軟件檢測的代碼等,網絡攻擊能力出現躍升;在針對 AI 算法攻擊方面,機器視覺攻擊、數據源污染等攻擊頻發,攻擊者能通過對抗樣本、數據投毒、模型竊取等方式對AI算法進行攻擊,使其產生錯誤判斷,同時由于算法黑箱和算法漏洞的存在,這些攻擊往往難以檢測和防范。
齊向東建議,抓住三個關鍵,創新發展“AI+安全”,提高應對網絡空間安全風險與不確定性的能力,護航中國式現代化。
從供給側看,開展聯合創新,圍繞攻防實戰和應用場景實現“AI+安全”尖端技術研發突破。“技術創新產品需要在應用中更新迭代走向成熟,特別是人工智能大模型,數據樣本越豐富,成長速度越快。”齊向東表示,建議鼓勵各行業頭部企業與專業安全廠商結成創新聯合體,在關鍵行業選取典型場景開展聯合創新,共同探索大模型安全創新產品在威脅檢測、漏洞挖掘、指揮研判等方面的應用,在實戰中推動“AI+安全”進入越用越強的良性循環。
從需求側看,強化政策牽引,推動“AI+安全”技術創新產品在各行業落地應用。“把AI用于網絡安全防護是新事物,政企機構面對大模型安全創新產品產生疑慮是正常的。”齊向東表示,積極的政策引導是推動新事物落地應用、成長壯大的催化劑。以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為例,最初消費者對其安全性有疑慮,密集出臺的財稅補貼、“雙積分”制度等一系列政策,逐步改變了消費者觀念,拉動了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和技術進步。為此,他建議,像支持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一樣,支持“AI+安全”發展,設置專項基金,對研發創新“AI+安全”產品的企業,給予政府基金、貼息貸款或科研項目等支持;對率先取得技術突破,實現成果轉化的科研機構和企業給予獎勵;對積極使用相關技術、產品和服務的企業給予相應補貼,推動“AI+安全”相關產業取得更多科技創新成果。
從人才側看,壯大“AI+安全”領域的實戰型、復合型人才隊伍。隨著AI技術的普及和應用領域的不斷擴展,我國AI人才嚴重短缺。數據顯示,人工智能不同技術方向崗位的人才供需比均低于0.4,其中智能語音和計算機視覺的崗位人才供需比分別為0.08、0.09,相關人才極度稀缺。“建議充分發揮民營企業在人才培養上的優勢,鼓勵成立校企共同體,在實踐中培養更多大數據、人工智能、網絡安全等新興產業領軍人才,為我國搶抓人工智能機遇培育人才。”齊向東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