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大語言模型ChatGPT的母公司OpenAI推出的能根據文字指令即時生成短視頻的大模型——Sora成為各界熱議的焦點話題。有業內專家指出,Sora的誕生意味著通用人工智能(AI)的實現可能從十年縮短至一兩年。
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也會對高等教育系統進行重塑,以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為核心基礎的高等教育培養體系會遭遇重大挑戰,以想象、推理、思辨、判斷為核心的思維能力培養將變得前所未有的重要。
傳統高等教育強調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一個大學專業的培養方案由一組專業課程構成,既包含專業知識的傳授,也包括專業技能的培養。在專業人才最為緊缺的年代,通過狹窄的專業設置以及快速的知識和技能訓練,能為各行各業快速提供大量專業人才。
然而,新世紀以來,這種與工業時代緊密契合的培養模式遭遇了重大挑戰,高校愈加重視通識教育,希望通過加強通用思維與能力的培養,幫助年輕人更好地適應未來發展。
大學生從中小學時代“卷分數”走向大學時代“卷績點”。從本質上說,兩者并無區別。即便是在不少國內頂尖名校,大學生仍將大量時間投入在知識記憶和課程作業上。相當多的課業負擔其實是在“堆工作量”。這種重復性的課業訓練模式無助于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提升,還打擊了很多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導致學生不斷“逃離”這些專業。
當下,繼續過分強調“記憶”和“刷題”已失去意義。目前人工智能已經從弱人工智能逐步向通用人工智能邁進。大量重復性知識記憶和數理計算的必要性已經不大,大學生完全可以在各種AI工具和云計算的輔助下,開展更具想象力和創造性的學習。大學沒必要逼著學生用人類的大腦算力與AI對抗。教育的目標應是不斷提高人的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重點在于引導大學生在高階思維方面不斷提高能力,而非繼續通過課程和考試,將學生捆綁在重復性低階思維訓練中。
在各學科專業人才培養中,體現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已成為國內外的基本趨勢。美國頂尖高校已在很多學科專業領域實現了AI融合的覆蓋。以美國斯坦福大學為例,該校商學院開發的課程旨在幫助管理人員和政策制定者負責任地利用人工智能,而教育學院的CRAFT項目則是與人工智能研究所合作,為高中教師提供教學資源庫。
此外,該校工程學院在計算機科學下設置了人工智能方向,涵蓋了知識表示、機器學習等核心主題;人文與科學學院則提供符號系統本科課程,結合了傳統人文方法和現代計算科學……總之,該校通過課程專業設置和培養目標的改革創新,將人工智能素養和技能融入學校整體學科布局當中,實現了學科的交叉融合。
AI相關的專業設置并不會局限于傳統的AI學科或專業。比如,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的專業設置已覆蓋了從人工智能的基礎研究、機器人學到人工智能技術在社會問題中的應用等多個方面。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提供的人工智能與決策、計算與認知、計算機科學和分子生物學等專業,都以培養人工智能復合型人才為目標。
美國多數學校還提供了將人工智能與醫療健康、自動駕駛、金融科技等領域相結合的專業。這些課程和專業設置不僅覆蓋了人工智能的核心技術,還包括數據分析、機器學習、深度學習、人機交互、電子工程等內容,旨在培養能夠在多個領域內應用AI技術的復合型人才。這種多元和跨學科的教育模式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學習視野和靈活的職業發展路徑。
高校人工智能人才需要格外注重批判性思維、創新能力和倫理道德觀等非技術能力的培養。只有這樣,才能全面應對AI技術帶來的社會挑戰。
美國高校人工智能相關課程設計中,特別強調了社會倫理和法律知識,不僅本科生和研究生課程設有相關內容,一些大學機構還設置專門的研究所和中心,深入探討AI數據系統設計和應用中的倫理問題,確保學生掌握先進技術的同時,兼顧人文關懷和法律責任。
擁有強大算力的AI將在越來越多的方面超越人類。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走向是AI輔助教育教學。高校必須注重開發和采購各種學習和研究AI的工具,為師生提供必要支撐。未來的高校一定是一個在絕大部分場景都會出現AI輔助教與學的新型組織。
此外,還應給學生留下充分的閱讀、思考和交往的空間。只有這樣,學生才不會被碎片化的課業負擔所牽扯。過細的專業劃分、過分具體的課程內容、過于無趣的學習過程只會日益消磨學生的志趣。只有在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學習過程中,才能培養學生的高遠志向、廣博胸懷、穩定情緒以及跨文化的交流能力。如果學生能掌握根基性的原理,進行獨立思考和判斷,接受倫理和道德的約束,并擁有健康的身心和穩定的情緒,就一定能適應經濟社會的任何快速變化。
來源:《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