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的關鍵是提升我國科技的自主創新能力。教育為提升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服務,要點有二:一是提升科技創新能力,二是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科技創新包括原始創新、技術創新、產品創新三個先后相互關聯的創新類別。我國原始創新匱乏,亟待加強。原始創新主要體現在基礎研究領域,三大諾貝爾自然科學獎是原始創新的典型體現,且基本源于和屬于基礎研究。我國科學家在獲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方面不盡人意,論文國際發表的數量領先但是質量不高,高校科學研究與國家需求銜接不力,基礎研究投入相對不足,這些問題亟待破解。技術創新主要與應用研究相對應,對于解決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至關重要。基礎研究的突破可以基于個人的自由研究,而“卡脖子”技術的攻關卻需要高校、科研院所、行業、企業的高度協同。以高端芯片為例,其研發既需要產學研融通結合,又需要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的高度互嵌;既需要基于數物化多學科綜合知識基礎的研發創新,又需要基于IC設計、晶圓制造、封裝和測試等多工藝協同的應用開發創新。產品創新是指把原始創新和技術創新的成果轉化為商業化的產品,不論是基礎研究還是應用研究的科技成果,都需要轉化為“制造”出來的產品并進入到流通領域,才能打通“最后一公里”,產生實際的經濟效益,增加國家實力。
從世界范圍看,高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學是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的主力軍,我國高校尤其是“雙一流”高校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尤其是要面向先進制造業的重點領域,加強基礎科學研究,同時積極推進原始創新的技術化與產品化,切實提高成果轉化率,解決成果轉化率偏低問題,進一步縮短我國基礎研究、應用開發與技術商業化的時空距離,提高科技創新效能。
科技創新離不開科技創新人才,教育要以提升學生創新能力為主要目標,加快培養國家急需的科技創新人才,尤其是重點領域的拔尖創新人才。高等教育在不斷提升本科生培養質量的同時,要重點提高研究生教育尤其是博士生教育質量。博士生教育是高等教育這個“龍頭”的“龍頭”,這個龍頭抬得越高,就意味著我國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水平越高。要優化高校教學模式尤其是科技類博士生的培養模式,突破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與應試模式,加強研究性學習,以開放、融合的思路培養學生,通過產教融合、科教融匯,通過加強大團隊、大平臺、大項目對于人才培養的支撐作用,在真實場景中激發創新動力、提升創新能力,實現培養模式的轉型升級。
教育強國建設中,高等教育是龍頭,也是重點。不論是與產業結構升級對接的學科和專業優化,還是聚焦重點領域開展科技創新,抑或聚焦重點領域培養拔尖創新人才,都落地于高等教育,尤其是“雙一流”高校;教育強國建設中,基礎教育是基點,是基礎,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基礎教育并不與產業直接對接,也沒有科技創新的科研功能要求,基礎教育在教育強國建設中的基礎作用,主要體現在為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夯實基礎,要克服唯分數、唯升學等頑瘴痼疾,通過課程內容、教學方式、考試評價方式等方面的變革,由“分數掛帥”走向“創新為王”。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