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因地制宜”成為各地各部門各類主體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方法論。發展新質生產力,既是發展命題,也是改革命題。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中突出“因地制宜”,關鍵要聚焦重點領域,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教育體制、人才體制等改革,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形成大膽闖、大膽試的發展氛圍。
產業布局上遵循“因地制宜”。在統籌做好“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的三篇文章中發展新質生產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忽視、放棄傳統產業,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種模式。”發展新質生產力,一要把傳統產業作為重要抓手,堅持讓“老樹發出新枝”。傳統產業不能被當成低端產業簡單退出,數字技術賦能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潛力巨大。因此,要積極推進“人工智能+”行動,以全國先進制造業集群為重點,開展以“人工智能+”為引領的設備更新,以新設備為基礎,不斷培育和發展效率更高、質量更好、動能更足的新質生產力。二要把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主陣地,堅持讓“小樹長成森林”。戰略性新興產業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載體,第一批66個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應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龍頭,可從戰略性新興產業中孕育出一批萬億級的新型支柱產業。因此,要探索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倍增計劃”,加快梯隊培育,在全國產業基礎好的地區遴選新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積極培育世界一流企業。三要把未來產業作為先手棋,堅持“耕地培土早春播”。從中長期來看,發展新質生產力歸根到底要看育苗的土壤是否好、播下的種子是否多。培育未來產業不能用大水大肥漫灌的辦法,而要鼓勵地方探索未來產業先導區建設,加快構建概念驗證中心、小試中試基地、應用場景體系、科創資金體系等,為未來產業提供完善的孵化服務,梯次培育未來產業初創企業、專精特新企業等。
創新布局上遵循“因地制宜”。在統籌做好“‘從0到1’的原始創新、‘從1到100’的工程創新、‘從100到N’的應用創新”三類創新中發展新質生產力。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發展新質生產力,一是立足于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開展“從0到1”的原始創新,圍繞科技探索與技術源頭供給,聚焦類腦智能、量子信息、核聚變、前沿新材料、深地深海等重點賽道,開展重大科學問題研究和前沿技術研發,讓新質生產力在實驗室萌芽。要以“十年磨一劍”的功夫,繼續部署開展大科學計劃、大科學工程,建設一批大科學裝置,并發動全社會力量將大科學裝置最新重大成果不斷用于實際。二是立足于發揮海量應用場景優勢開展“從1到100”的工程創新,圍繞技術熟化與產品轉化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聚焦第六代移動通信系統、細胞工程、新型儲能、高性能復合材料、納米制造等重點賽道,通過融合工程技術迭代熟化與應用場景建設,加快開發供需適配的未來產品與服務。要用好應用場景優勢與工程師紅利,整合優化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創新載體,開展重大科技成果的工程熟化,讓重大科技成果在不同應用場景中就地轉化。三是立足于發揮工業門類齊全的產業基礎優勢開展“從100到N”的應用創新,遴選部分技術趨于熟化、工藝相對完善、大規模產業化處于“臨門一腳”態勢的突破點集中發力,積極打造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生物制造、3D打印材料等標志性產品,讓更多科技成果真正從實驗室走向大市場。要用好我國產業體系配套完整的優勢,加快產業政策、監管模式、投融資體系創新,為新質生產力培育壯大提供保障和支撐。
空間布局上遵循“因地制宜”。在統籌做好“創新城市走在前列、重點區域挑起大梁、中西部地區發揮特色”的區域協同中發展新質生產力。不同地區科教資源、產業基礎、應用場景存在較大的差異,發展新質生產力不能套用一個模子、不能搞齊步走,要注重在什么土壤播什么種子。一是北京、上海、杭州、武漢、西安等科教資源優勢突出的創新城市要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排頭兵。這些城市擁有國家實驗室、大院大所、大科學裝置等戰略科技力量優勢,需要整合從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到未來技術產業化的全流程要素資源,超前部署一批能夠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顛覆性技術與創新平臺。發展新質生產力,離不開布局打造若干全球技術策源地,需要鼓勵北京、上海、杭州、武漢、西安等城市與國際友好城市結對開展科創合作。二是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等產業基礎優勢突出的重點區域要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力軍。這些重點區域是引領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興產業發展壯大、未來產業前瞻布局的主要承載地,可通過鏈主企業、產業聯盟等開展集成創新、應用創新,最大限度發揮“科學家+企業家”的產業鏈創新鏈融合效應。發展新質生產力,要聚焦重點區域增強用地、用資、用能、用數等要素保障,推動重點區域形成資源共享、成果共用、平臺共建、生態共融機制。三是廣大中西部地區要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支撐。既要避免一哄而上搶風口,又要避免認為新質生產力高不可攀而不敢作為。中西部地區擁有傳統優勢產業與特色應用場景,需要聚焦細分賽道發力,著力培育一批單項冠軍企業。
企業布局上遵循“因地制宜”。在統籌做好“大企業頂天立地、中小企業鋪天蓋地”的企業協同中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摒棄一味地追求短期投資收益、鋪攤子、賺快錢,既需要央企國企發揮頂梁柱作用,也需要民營企業釋放活力,各自發揮優勢、打好組合拳,新質生產力才能加快形成。一方面,央企國企要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中起到關鍵作用,進一步加大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投入,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增強核心功能,形成更多科技創新的標志性成果。另一方面,民營企業貢獻了全社會70%的技術創新成果,涵蓋了80%的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90%的高新技術企業,是發展新質生產力最具創新活力的生力軍,要更好發揮其科技創新重要主體作用。總體來看,要因地制宜加快培育鏈主企業、骨干企業、初創企業等,發揮各類企業的創新優勢,加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和產業化水平,更好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