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深圳參加了一個極客社區的會議,有受了點讀書人和技術極客的熏陶,讓我這顆已經干涸如“深冬老臘肉”的事業心,又增添了一味獨門香料。
說來慚愧,回到西安之后,一直在惡補機電系統建模和數學方面的基礎知識,仿佛是回到了十七年前上大三的時候,在2號樓空蕩蕩的階梯教室里生啃胡壽松的《自動控制原理》。我發自內心的覺得,外語和數學是要往死里學的,前者是將人帶出偏狹的梯子,后者是幫人沖破膚淺的鉆頭。
在討論現代性的時候,掌握話語權的那波人往往有意無意地在淡化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從文化意義上講,當代這波人真正能談得上優于古人的地方,在于由STEM學科調動起來的精氣神。其他的種種,相對于古人,不值一提。
市場工作的“一個中心”是“價值”,兩個基本點是“虛”與“實”。大而化之地講,價值源于利益增殖和利益維護。任何需求分析的第一步肯定是利益分析??床磺謇纥c的人根本就不可能分清楚“虛”與“實”的界限,就更別提“虛實相生”的高端操作了。
擋人財路,白頭如新;一起發財,傾蓋如故。說來容易,然而,若沒有一顆冷靜、清凈、沉靜、干凈的心,若認識不到燦爛星空和道德法庭的煌煌天威,又怎么能真的在紛繁復雜的局面中,看清涉眾的利益所在呢?
多說無益,匆匆幾十載光陰而已,還是要走能夠凝練精氣神、調動精氣神的路徑。確實有很多東西可以寫,也確實很難著墨。仙緣深者親緣薄,靈秀聚處妖精多。志在刪述,不羨仙神。
書歸正傳,既然更新了,就要有點干貨。上半年用了一個周的時間,稍微梳理了一點國產工業軟件的陳年舊事。剛才整理電腦的時候看到了,于是就有了這篇推文。
第一個階段,從1956年到1986年,“自給自足”
這一時期非常明顯的體現了工業軟件作為服務業的本質特征:工業部門遇到的技術問題,必須通過計算來解決;于是就開發程序,以充分利用計算機的算力。
在這一時期,與計算機的交互靠的是打孔紙帶,而算力也是很稀缺的,如果以今天的詞匯來形容,毫不夸張的說,所有的用戶都需要親自開發軟件,所有的軟件開發都是知識軟件化,所有的軟件都是工業軟件。
在美國,戰爭時期計算彈道以及破譯密碼等計算任務需要有非常高的計算效率,就推動了電子計算機的迅速發展;加工直升飛機螺旋槳葉片和超音速飛機翼盒等新型航空金屬結構件的需求推動了數控技術的發展,在數控技術發展中開發的數控編程技術跟計算幾何以及人機交互圖形顯示技術的結合催生了CAD技術。這一點一定要注意,我們現在看到的CAD軟件,這個技術路線是服務于加工制造的,并沒有涉及到狀態空間,更不能說覆蓋了“設計”的本質。
在中國,“兩彈一星”等國防科研任務對計算機的需求直接催生并加速了國產計算機的研制和中科院計算所的誕生,而中科院計算所三室的馮康等人在解決劉家峽水電站建設中遇到的壩體計算問題時,獨立創立了“有限元計算方法”。1965年前后是中國CAD/CAM技術的起源。從六十年代中期開始研究CAD/CAM技術在造船、航空工程中的應用。航空625所數模課題組大約從1965年開始從事飛機數模軟件的研制,發展為1994年1月通過鑒定的微機版CADS系統。船舶領域大約從1967年開始將計算機技術應用于曲線曲面。
我將1986年定為這一階段的結束。因為我從一份資料上看到,到了1986年左右,我國大部分工業行業都已經引進了CAD工作站和圖形設備,軟件開發環境與技術水平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第二個階段,從1979年春天到1990年底,現代cad/cae/cam設備引進與技術學習階段
吳偉仁院士在國防科工局質量與標準化司任職時,撰寫“軍工制造數字化”的文章,指出我國的軍工制造業數字化“船舶工業早,航空工業好”。
1979年4月日,航空工業部代表團出發考察美國飛機工廠的數字化技術應用狀況,考察了道格拉斯公司的CADD軟件、洛克希德公司的CADAM軟件以及其他多種軟件,對CAD技術在飛機生產中的應用有了完整、深刻的認識。
1983年2月,航空工業部先遣小組應邀前往德國MBB公司軍用機分部洽談共同研制“飛機三維幾何設計、數控加工和產品數據管理”集成系統。此項目1984年正式實施,由625所牽頭,派出20人在MBB開發了4年時間,使用IBM主機、5080圖形終端、Fortran77和C語言研制了LOGICA復雜曲面設計系統,完成了原定計劃這就是中德合作的CADEMAS計劃。
1985年4月,中國航空精密機械研究所與香港太古電訊電子公司在北京聯合舉辦第一屆“微機CAD技術交流會”,會議重點推介了IBMPC/XT的CAD系統。這一時期,IBM的圖形工作站被國內各行業大量引進。航空工業之前在國產計算機上開發的軟件(軟件化的工業技術),開始移植到更先進的進口計算機和圖形設備上。
1986年12月31日《洪都科技》報道,320廠研制的計算機輔助幾何設計/輔助制造(CAGD/CAM)小型系統軟件NCP33曲面加工系統在1984年通過部級成果鑒定,并被推廣到601所、611所、603所,在10號工程風模制造中發揮作用。系統最初利用的是國產719電子計算機、國產SHJ-3A數控繪圖機等,使用ALGOL-60語言;1985年轉換為使用FORTRAN-77語言在IBM-PC/XT計算機以及IBM-4341計算機上實施的版本。西飛研制了數模和數控加工編程系統AD80和NC87,西飛研制的“飛豹”就是用AD80的孔斯曲面建立全機數模,并用N87繪制全部理論模線和結構模線并加工飛機零件,然后又通過自編的接口程序將AD80數模等價轉換成CATIA的貝塞爾曲面。在這個技術基礎上,創造新的軟件。
1987年1月1日《科技日報》報道,中國科技報與中央電視臺共同推選出的1986年我國十項重大科技成果,第一項是航空603所的“計算機輔助飛機設計制造管理系統”。1986年5月1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報道了南航自研的B-SURF三維CAD系統及其在無人機研制中的應用。南航與成飛合作在B-SURF的基礎上研制了C-SURF曲面造型加工系統,建立了殲7改飛機的外形數模,繪制結構模線,并加工了工藝裝備和飛機零件共1600件。1996年1月,成飛完成了部級鑒定的FA-CAD/CAPP/CAM集成系統。這一時期,經過“六五”和“七五”的科技攻關計劃,再加上中國工業界與歐美國家的密切交流與合作,可以認為中國工業界已經掌握了CAD/CAM技術的概念,已經具備了大范圍推廣應用2維CAD以提升的基礎。
第三個階段,從1990年到2000年,全國范圍內推廣二維CAD技術
1991年,時任國務委員宋健提出“甩掉繪圖板”,“甩圖板”工程開始。全國“CAD應用工程”協調指導小組是由國家科委、國家計委、國家經貿委、國防科工委、中科院、國家教委、國家技術監督局、機械部、電子部、建設部、航空總公司以及全國電子信息系統推廣辦公室等部門聯合組成。工程目標是到2000年在國民經濟的主要部門的科研、設計單位和企業大面積普及CAD技術,甩掉圖板,實現工程設計和產品設計的現代化,提高設計工作效率和質量,擴大我國CAD市場,建立我國的CAD產業。
“九五”期間,“計算機輔助設計(CAD)應用工程研究開發及應用示范”已建立600多個CAD應用示范企業,累計培訓CAD技術應用人員50多萬人,在全國33個部門、省市大面積推廣應用,使工程設計行業和機械設計行業應用CAD技術的普及率和覆蓋率分別達到90%和40%以上。
開發出大型商用集成電路設計工具:“熊貓2000系統”。設置的專項包括:集成電路CAD技術研究與開發(一期)、石化應用軟件典型示范工程及產品開發、CAD應用工程技術開發與應用示范、國道主干線設計集成系統開發研制、CIMS推廣應用與示范工程等。
眾多國產CAD企業如雨后春筍般的建立起來。產生了凱思(中科院軟件所)、開目(華中理工大學)、CAXA(早期叫北航海爾、華正,發源于北航)、凱圖CAD(華中理工大學)、中國CAD(深圳喬納森)、高華CAD(清華大學)等自主平臺的二維CAD系統,以及基于AUTOCAD二次開發的InteCAD(天喻CAD的前身,華中理工大學)、艾克斯特(清華大學)、天河CAD(清華大學)、浪潮CAD(華天軟件的前身,山東大學)、大天CAD(浙江大學)、中望CAD、天舟CAD、大恒CAD等系統,開創了一段國產二維機械CAD發展的黃金時代。
這個階段,也是外商大巨舉進入中國市場的時期。1994年,北京國際CAD展覽會是我國首屆CAD展示會,參會的有autodesk公司、EDS公司、美國IMAG工業公司、Viewlogic系統公司、美國PTC公司、大恒、華勝、華遠、清華計算機、華中理工大學CAD中心、中軟等國內外廠商參展。
第四個階段,從2001年到2010年,是“制造業信息化”工程的實施
“十五”科技攻關計劃設立了“制造業信息化關鍵技術攻關及應用工程”(簡稱“制造業信息化工程”),以“九五”期間開展的CAD/CIMS應用示范工程為基礎,在全國范圍內重點推廣應用以CAD為代表的單元技術、以CIMS為代表的集成技術,從關鍵技術攻關、推廣應用、技術服務等多方面建設我國制造業信息化的發展體系與環境。
“十一五”期間,雖然沒有了科技攻關計劃,但制造業信息化科技示范工程仍舊在實施。我們見到了“制造業信息化科技示范工程”的“十二五”規劃,也得知科技部曾舉辦過“制造業信息化十三五戰略規劃討論會”,然而,并未見到實施的跡象。
通過制造業信息化工程,創造了巨大的市場空間,也培育大量管理類工業軟件軟件廠商以及優秀的咨詢服務機構。然而,產業技術發展的道路堵在了三維CAD,堵在了全三維設計技術,堵在了制造系統集成,堵在了協同設計和并行工程等研發模式,堵在了“虎頭蛇尾”的B2B業務模式??芍^是玄風日盛,代理崛起,脫實向虛,產業凋零。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以全中國第一架全三維數字樣機為開端,持續十年的“飛機制造業數字化工程”為整個工業體系的數字化事業探索了道路,涵養了元氣。
第五個階段,從2008年開始,持續到現在
工信部組建之初,即提出了“工業軟件”的概念。這是一個歸納性的術語,在最初是用來統籌技術類軟件、管理類軟件、工控軟件等幾個領域,將它們統合為新興信息技術產業下的一個行業,由新成立的軟件服務業司進行行業管理。
科技部和工信部是截然不同的兩種運行思路,一言以蔽之,對于企業來說,科技口以計劃預算投喂企業,而工信口通過產業政策塑造行業與市場,通過行業自律和市場競爭對企業進行優勝劣汰。
科技口的基本管理單元是項目,而項目的優劣是評出來的;工信口最小的關注對象是商品和商業解決方案,成交與否取決于消費者的選擇。這就是“轉階段”的基本出發點。
2017年是“工業技術軟件化產業”元年,2020年是“工業軟件”元年,我們已經可以清楚地看到工業技術軟件化行動對工業軟件產業的推動。2021年10月11日,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深海技術科學太湖實驗室發布了系列船舶工業CAE軟件,包含兩個通用軟件:三維水彈性力學分析軟件(ICS-THAFTS)、海洋結構分析通用軟件(ICS-SAM);三個專用軟件:船舶流體力學CFD軟件(ICS-NaViiX)、船舶第二代完整穩性衡準評估軟件(ICS-HydroSTAB)、螺旋槳先進設計系統(ICS-PRADS)。
2021年12月30日,首屆“國防科技工業軟件高峰論壇”在云端舉辦,航天科工集團發布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工業軟件,包括了云架構產品數據管理平臺、系統設計與仿真軟件、云雀協同研發平臺、工業物聯網邊緣云、健康管理云服務平臺等系列工業軟件。時任航天科工總經理、黨組副書記劉石泉表示,航天科工將繼續大力推動工業技術軟件化,將航天系統工程及航天專業技術優勢凝結為具有航天特色的工業軟件成果。
筆觸就停在這里了。在這一時期,在數字經濟的旗幟下,弄潮的主力軍是“工業互聯網”。很多本是用來滿足長尾需求的工程軟件,也扯著各種各樣的旗子往“工業互聯網”的路徑上歸攏。史海沉鉤,何談春秋,十年后再看吧。
我曾畫了一幅圖,歸攏了不同主體的行動。這個圖的源文件,在四月份的時候也發給了幾位關心產業發展的老師。這里還是要特別感謝一下知名不具的馮老師,素未謀面,領域也沒有交集,但在我寫公眾號的大半年以來,總是時不時地支持和鼓勵。寫到這里,想起來了。
上面這幅圖,是國家層面、原國家科委以及后來的科技部發展國產工業軟件的措施。
2008年工信部成立后,才有了我們現在講的“工業軟件”這個詞。在軟件司/信軟司/信發司的領導下,工信部一所和電子五所重拳出擊。很多人覺得工業軟件發展得不好,但問題是,結合歷史想一想,在自然狀態下,產品化的工業軟件產業也許本來是不會存在的。舉個最簡單的例子,2006年,做得很不錯的新洲三維毅然轉行做起了工程服務。并不能以在當前環境中形成的視角去看過去發生的事。工信部提工業軟件之后,至少扶起來一個數碼大方。
中科院系統的輝煌,還是在于研制國產計算機?,F在很多講“自主”的原教旨主義者很搞笑。講真,真要講全自主,是要在“信創”的基礎上講的。有的“國產基礎軟件”用了一堆GPL協議的開源軟件,還要講點情懷、講點“根技術”,也就能騙騙大學里面既沒有經過工程毒打、也沒有經過社會毒打的孩子們。
產業生態這部分圖要分成兩張。上面這第一章,我把壓艙石給到“e-works”成立這個事件。遙想當年我才從工程師轉到市場工作時,正是從e-works的工作中對整個產業的概況有了宏觀了解。黃博士他們在2020年左右寫的工業軟件產業文章,列舉了一千多家企業。e-works樹立了一個產業服務機構的樣板。扎根這樣的土壤和環境,是他的成功,也是他的遺憾。都在說為什么沒有西門子,沒有達索系統。有沒有想過,為什么沒CIMData,沒有ARC?
產業生態第二張圖,各種會議和大賽。市場工作者要多參會,工程師們要多參賽。還是要珍惜這個好年景。
正如吳院士點評軍工數字化:“船舶工業早,航空工業好”。不是說航天不好,航天要保密,航天是工程數字化。不信去看看陳月根先生編著的《航天器數字化設計基礎》,領略一下航天人全面深入嚴謹的治學態度。如果要講商業航天,航天是要向航空學習的,成本、質量、效率、產量、用戶體驗等等。我好像看過1978年還是1979年,航空工業跟洛克希德飛機公司交流數字化制造技術的會議紀要,好像是五本,我只看過一本。航空301所在很早的時候也編寫過飛機數字化工程相關的煌煌巨著。我們在外部也只能從類似于范玉青教授他們編寫的《大型飛機數字化制造工程》這樣的大本子書中管中窺豹。航空工業寫了很多書,制訂了很多標準。我至少有30%的數字化認知,是被航空工業出版的各種材料喂出來的。我覺得有必要把航空工業的圖放大一點看。
上圖是1975年之前做的事。
上圖是90年代之前做的事。
上圖是90年代之后做得事。
我真的是有點感慨,有很多人只是認識幾個領導,拿了幾個學位,見過幾個產品(也許就是我自己),就敢在各種專家面前瞎逼逼,就敢各種指點江山。并不是什么“江山父老能容我”的情懷讓這些水貨大行其道,說不定真的只是因為真“專家”們忙得沒時間看這些低層次無意義的事。
外資進退。心情很復雜,不想講。有不是建立在開放合作交流基礎上的現代化嗎?
懷念老先生們!我上周還在說,這年代怕是再也培養不出那般純粹可愛的讀書人了,且行且珍惜吧。很多時候,人只要能正視自我的局限,克服自身的傲慢虛榮,就比很多人擁有更大的成功概率了。
‘
Modelica相關的書,還是要看一下陳立平、周凡利、丁建完三位寫的那本《工程物理系統建模與仿真》。
期前一段時間太懶了,還是要穩定更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