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科技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承載著人類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日前,習近平總書記致信祝賀中國工程院建院30周年指出,希望中國工程院在新的起點上,發揮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作用,弘揚科學家精神,引領工程科技創新,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強化國家高端智庫職能,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作出新的更大貢獻。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切關懷與殷切期望,為廣大工程科技工作者奮發創新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也為推動我國工程科技創新進步、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
工程科技是人類實現夢想的翅膀。“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遨游太空一直是人類熾熱的期盼。宇宙那么大,人類應該去看看,中國人正一步一步、走得更遠。在1970年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從太空傳回《東方紅》樂曲的歷史回響中,中國空間站于2022年底全面建成。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四批預備航天員選拔工作剛剛完成,首次有來自港澳地區的2名載荷專家最終入選。中國載人月球探測工程登月階段任務進展順利,目標是在2030年前實現中國人首次登陸月球,推動載人航天技術由近地走向深空的跨越式發展,深化人類對月球和太陽系起源與演化的認識。6月2日清晨,嫦娥六號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預選著陸區,開啟人類探測器首次在月球背面實施的樣品采集任務。令人矚目的是,表取完成后,嫦娥六號著陸器攜帶的五星紅旗在月球背面成功展開。這是中國首次在月球背面獨立動態展示國旗。據了解,嫦娥六號展示的國旗是科研人員通過一年多時間攻關,利用玄武巖熔融拉絲技術制作而成的,它具有更強的耐腐蝕性、耐高溫、耐低溫等優異性能。這一抹在月背深空閃耀的高科技“中國紅”,彰顯了中國工程科技創新不息的精神光譜。
工程科技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支撐。新中國成立7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制造業第一大國,工程科技創新的驅動功不可沒。“兩彈一星”、載人航天、探月工程等一批重大工程科技成就,大幅度提升了中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三峽工程、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南水北調、青藏鐵路、高速鐵路、特高壓輸電等一大批重大工程建設成功,國產大飛機起飛、國產大型郵輪首航、新能源汽車快速崛起,無不彰顯中國在基礎工業、制造業、新興產業等領域的強勁創新能力和水平。作為全球創新指數排名領先的國家,“神舟”飛天、“蛟龍”入海、“嫦娥”奔月、“墨子”傳信、“北斗”組網、“天眼”巡空、“天問”探火……中國所取得的諸多成就引世人驚嘆。在人工智能這個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創新的重要前沿,我國也已形成從底層芯片、通信設備到平臺的完整產業鏈,具有互聯網應用領先和大市場優勢。當前,我國各類工程建設加速推進,匯聚成一幅波瀾壯闊的新時代畫卷,一項項大國工程成為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引領高質量發展的強力引擎。
工程科技助力創造人民群眾美好生活。農業科技、人口健康、資源環境、公共安全、防災減災等領域工程科技發展,大幅度提高了14億多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使中國的面貌、中國人民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袁隆平院士團隊培育的雜交水稻,促進中國糧食畝產大幅提升,還推廣到亞非眾多國家和地區,對人類糧食安全和減少貧困貢獻巨大。我們走綠色發展之路,建設美麗中國,主動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愿景,建立重污染天氣應對技術體系,用數字孿生“智慧大腦”治理水污染;我們進行全球最有成效的荒漠化土地治理,構建無縫隙天氣氣候預報預測數值模式體系;我們打破國外專利藥物壟斷,加速發展國產化高端醫療裝備;我們研發植物性農藥,建立全國統一的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臺……工程科技正逐步實現天更藍、水更清,讓廣大人民群眾身體更健康、生活更美好。
以科學家精神為工程科技創新加速。我國科學家的充滿理想和獻身精神、具有優良傳統的群體,未來要更加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創造更好條件和環境,助力科學家爭當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排頭兵、工程科技創新的排頭兵、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排頭兵,以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為突破口,加強“卡脖子”技術攻關。奮力搶占科技制高點,把創新主動權、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為民族復興、強國建設提供更澎湃的科技創新動力、更堅實的工程科技支撐。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