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著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科學分析我國制造業發展面臨的形勢和任務,多次就建設制造強國作出重要論述。對此,要系統把握、深刻領會,圍繞推進新型工業化和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等戰略任務,科學布局科技創新、產業創新。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制造業發展,多次談及制造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強調“制造業是我國經濟命脈所系,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把建設制造強國同發展數字經濟、產業信息化等有機結合,為中國式現代化構筑強大物質技術基礎”。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基礎。歷史與實踐表明,沒有強大的制造業,就沒有國家和民族強盛。雖然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制造大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門類最齊全的制造業體系,在一些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我國長期處于全球產業鏈的中低端,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產品還不夠多。面對西方國家對我國的遏制、圍堵、打壓,只有奮力推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在新基建、新技術、新材料、新裝備、新產品、新業態上不斷取得突破,才能牢牢掌握發展的戰略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未來。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只有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立足實體經濟這個根基,做大做強先進制造業”。深入學習這些重要論述,有助于我們找準制造強國建設的重點任務。一是加快打造世界一流企業和自主品牌。一流企業和品牌產品是質量、技術、信譽與文化的重要載體,體現的是一個國家的核心競爭力。目前,我國制造業企業和品牌的發展水平與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要求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必須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弘揚企業家精神,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二是必須掌握更多關鍵核心技術。許多新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往往會先在制造業中得以實現,誰牽住了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走好了這步先手棋,誰就能占領先機。只有堅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從根本上解決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才能不斷提升我國發展的獨立性、自主性、安全性。三是加快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現代化產業體系是現代化國家的物質技術基礎。我國在全面提升產業體系現代化水平進程中,還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一些核心零部件、關鍵材料的進口依賴度仍然較高,相關產業鏈“斷鏈”風險隱患依然較大,約束我國產業鏈供給的堵點、卡點、脆弱點還比較多。解決這些問題,必須積極推進新型工業化,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超前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加快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表現形式為催生新產業、推動產業深度轉型升級。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布局產業鏈,推動短板產業補鏈、優勢產業延鏈、傳統產業升鏈、新興產業建鏈,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保證產業體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要忽視、放棄傳統產業,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種模式”。這些重要論述,為以新質生產力引領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明確了前進方向。
其一,把創新擺在制造業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隨著要素成本的增加,我國制造業原有的低成本競爭優勢減弱,必須依靠科技進步、勞動力素質提高和創新驅動,提升全要素生產率,不斷增強制造業的競爭力。當前,需千方百計激發企業作為創新主體的活力,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以人工智能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等為重點突破口,加強關鍵核心技術、共性技術的攻關,支撐產業和技術發展,提升系統集成能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創新突破,并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
其二,以先進技術賦能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并非舍棄傳統制造業,而是要針對傳統制造業存在的低端產能過剩、高端供給不足、創新能力不強的問題,運用新技術對產業進行改造升級,使之朝著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的方向發展。實踐證明,智能化是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有效手段。通過打造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互聯工廠等智能制造新模式推進傳統制造業產業模式、組織模式變革,對于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鞏固壯大實體經濟具有重要意義。
其三,形成更多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在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海空天開發等前沿科技和產業變革領域,加強對未來產業發展的統籌謀劃。同時,堅持因地制宜,加快推動工業機器人、工業互聯網等智能制造重點領域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融合發展,努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