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我們要牢牢抓住實現新型工業化這個關鍵任務,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不斷做強做優做大實體經濟,為中國式現代化構筑強大物質技術基礎。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經過多年不懈努力,我國逐步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工業化道路。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新型工業化步伐顯著加快并取得歷史性成就,工業體系全、品種多、規模大的獨特優勢更加突出,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步伐持續加快,產業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為中國經濟強筋壯骨、不斷培育新的競爭力。
當前,國內外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推進新型工業化面臨復雜嚴峻的內外部形勢。向外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刻改變全球產業發展和分工格局,大國競爭博弈日趨激烈深刻改變我國發展的外部環境;向內看,我國工業已進入爬坡過坎、由大變強、加快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邁進的關鍵時期。深入推進新型工業化,關鍵要徹底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實現生產力質的躍升。新時代新征程,必須把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持續塑造新動能新優勢,不斷開創新型工業化發展新局面。
培育新質生產力提倡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積極促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新質生產力的提出,為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實現新型工業化提供了新動能和新路徑。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要堅持向改革要動力、向開放要活力,大力推進制度創新,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營造良好發展環境,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讓新質生產力更好賦能新型工業化。
聚力科技創新,為推進新型工業化提供有力支撐。新質生產力是科技創新發揮主導作用的生產力,是科技創新的具象和現實體現,進一步明確了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以產業升級構筑競爭優勢的發展方向。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就要不斷提高創新研發能力,強化產業基礎再造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努力突破制約產業優化升級的關鍵核心技術、破解關鍵“卡脖子”技術,有力支撐新型工業化發展。
瞄準綠色低碳,為推進新型工業化厚植綠色根基。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要抓住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發展機遇,結合產業發展實際,推廣先進適用技術,加快推動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系統推進產業結構高端化、能源消費低碳化、資源利用循環化、生產過程清潔化、產品供給綠色化,以綠色生產力推進新型工業化。
推進數字轉型,為推進新型工業化構筑競爭優勢。新質生產力以大幅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為目標,重在加強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工業互聯網等數字技術的融合應用,以數據開發利用為引擎促使生產要素實現創新性配置,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要大力推進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加快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完善數字基礎設施和服務體系,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數字產業集群,為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創造新的競爭優勢。
以新質生產力賦能新型工業化,關乎中國式現代化未來,需持之以恒、久久為功。我國擁有龐大的市場、完整的產業體系和齊備的配套能力,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緊緊扣住高質量發展這個關鍵詞,不斷向“新”而行、逐“綠”而進、朝“智”而前,扎實推進新型工業化,將不斷增強發展新動能,譜寫強國建設新篇章。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