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明確要求“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并就推動產業深度轉型升級作出重要部署。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強化內生創新驅動力,改造升級傳統產業,前瞻謀劃新興產業,超前布局建設未來產業,是我國構筑國家競爭新優勢的核心動力源,也是搶占全球新一輪產業發展戰略制高點的關鍵環節。創新發展新質生產力與產業深度轉型升級二者相輔相成、互為促進。新質生產力是擘畫產業深度轉型升級的重要驅動力。而產業深度轉型升級的過程中,新質生產力的形成能夠加快產業向高效率、高質量、高層次方向發展的步伐,為催生并提升新質生產力注入強大動力。各地要把握驅動機制,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加快產業深度轉型升級。
優化產業深度轉型升級頂層設計,蓄積產業深度轉型升級的內在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忽視、放棄傳統產業,其關鍵在于統籌處理好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的內在關系,循序漸進推進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首先,我國傳統產業體量在制造業中占比超過80%,產業深度轉型升級應立足傳統產業這個根基,抓住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的“煥新蝶變”機遇,分業施策支持傳統產業全方位、全鏈條改造,不斷推動面廣量大的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堅決遏制“兩高一低”項目盲目上馬,引導傳統制造業落后產能有序退出,激發新的產業動能。其次,瞄準前沿領域,發揮傳統產業的支撐和哺育作用,持續加大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攻關力度,加快將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應用到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產業鏈上,促進新質生產力的躍遷,實現產業價值鏈向中高端攀升。再次,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與產業布局一體化,順應產業發展大勢,推動短板產業補鏈、優勢產業延鏈、傳統產業升鏈、新興產業建鏈,提升我國全產業鏈韌性和安全水平。
堅持因地制宜發展路徑,推動產業深度轉型升級的能級躍升。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產業深度轉型升級的著力點在于因地制宜。首先,立足地方經濟發展水平、資源條件和要素稟賦等發展實際,突出區域優勢通篇布局,因地制宜選擇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加強各類資源要素的有效統籌配置,防止產業一哄而上,避免產業發展模式的千篇一律,規避產業類別高度雷同的重復投資,實現各區域產業優勢更優、特色更特、強項更強。其次,各地結合自身產業創新基礎和條件,綜合考慮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需求,有選擇地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等8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關鍵核心技術轉化應用,推出“一業一策”,謀劃布局一批分工明確、結構合理、功能互補的集群發展策源地,加快新興產業提質擴量;圍繞元宇宙、腦機接口、量子信息等9大未來產業,加速產業孵化培育進程,把握產業未來發展主動權,爭創未來產業先導區,為新質生產力能級躍遷提供更多載體。再次,面對部分關鍵技術仍受制于人的現實,以數智技術應用為抓手,注重以原始創新支撐關系國家經濟安全的核心領域技術攻關,實現以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代表的“三新”經濟驅動實體經濟各領域深度轉型升級,帶動上中下游全產業鏈整體躍升,釋放新質生產力蓬勃向上的能量。
錨定生產性服務業和制造業發展互促雙強,加速產業深度轉型升級的動能增長。新質生產力的形成是各行業和各領域協調配合的系統工程,高質量生產性服務業與產業的高質量發展緊密相連,沒有豐富和質優的生產性服務業,就很難實現產業深度轉型升級。首先,要根據產業深度轉型升級發展需要,著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打造教育、科技、人才、金融多維協同的支持平臺,面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構建各具特色的基礎設施體系、公共服務體系、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和科創投融資體系,改善當前生產性服務業支撐效率滯后于產業深度轉型升級需要的現狀。其次,加強政策引導,因地制宜設立現代生產性服務業平臺,提高先進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的適配度,為產業和企業提供更多產業鏈供應鏈高標準服務,為企業提供快速、便利、合規的端到端一站式服務解決方案。再次,創新服務供給體制機制和商業模式,打通產業深度轉型升級的堵點,助力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優化生產流程。最后,通過跨區跨境合作,健全生產性服務業的規則和標準,將產業資源科學配置到最有競爭優勢的環節,提高運營靈活性和生產效率,確保運營的合法性和合規性。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