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企業雙碳行動指數略有“回調”
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遲緩,中國雙碳行動走向縱深,本年度調研發現中國企業雙碳行動力指數略有“回調”。
2023年,上榜企業雙碳行動力平均得分為50.9分(百分制),略低于去年的53.9分。其中,雙碳領導力表現最好,平均得分為61.4分,減排力表現較差,平均得分為46.7分。說明調研企業較為重視雙碳頂層設計,但在運營減碳、低碳轉型方面仍有很大提升空間。可見,中國企業雖然意識到雙碳議題的重要性,但綠色低碳轉型才剛剛起步。
從企業類型來看,生產制造型企業的雙碳行動力表現較好,上榜企業的數量和平均得分均優于服務型企業。100張中,生產制造型企業占63家,平均得分為52.9分;服務型企業占37家。平均得分為47.4分。其中,榜單前10名中,只有阿里巴巴一家服務型企業。
2 雙碳議題重要性進一步提升
將雙碳議題納入公司治理體系,是企業綠色低碳轉型的基礎和保障。企業首先要將雙碳議題納入董事會議程,讓董事會在雙碳議題中發揮監督作用。調研發現,雙碳議題在企業中的重要性進一步提升。調研顯示,在上榜的100家企業中,有97家企業將氣候或環境議題納入董事會監管職責,比去年(66家)有較大幅度提升。此外,在本年度調研中,有42家企業將減碳/節能績效與董事會/高層管理人員薪酬掛鉤,這一數據在去年是29家。
在組織體系建設方面,上榜企業中有60家企業建立了可持續發展/ESG/雙碳委員會,有40家企業建立了專門的雙碳相關部室/工作組/中心。由于雙碳議題具有前瞻性,上榜企業中有53家企業建立了節能減排相關的研究院質究室或研究團隊。這說明在企業內部,雙碳相關的組織體系逐漸完備,將為企業開展雙碳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撐。
在雙碳能力建設方面,調研期間,上榜企業中有80家企業開展過面向員工的雙碳/氣候變化培訓;有35家企業開展過面向高級管理人員的雙碳/氣候變化培訓,這方面的表現需要進一步提升。
3 雙碳藍圖明確,“施工圖”待細化
雙碳行動是應對氣候變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作為一項面向2060年的長期性工程,雙碳工作需要進行系統的規劃,既要制定有雄心的減排目標,明確雙碳工作藍圖,也要制定具有可操作性、切合實際的“施工圖”。
每一項減碳舉措都意味著系統性的轉型變革,需要在全局進行思考。上榜企業中,有81家企業進行了氣候相關風險機遇分析;有94家企業制定了雙碳行動綱領或戰略規劃,這一數據與去年持平。
制定可信、可行的雙碳目標和路線圖成為這兩年聯合國氣候大會關注的焦點之一。上榜企業中,有48家企業對外公開了其雙碳行動路線圖,這一比例需要提升,“藍圖”只有變成“施工圖”,企業的雙碳目標才可以真正落地。
為了展示氣候雄心與領導力,上榜企業中有87家企業在報告或官網公開了其減排目標。分析其減排目標可以發現,其中45%的企業設立了碳中和絕對目標;有29%的企業設立了全價值鏈碳中和目標,這是值得推廣借鑒的良好實踐。
4 低碳轉型行動遲緩,減碳效果有待提升
綠色低碳轉型是一項系統工程。根據企業的生產運營流程,企業可在研發、采購、生產、產品/服務、運輸物流、消費等生產運營全流程進行碳減排,也可以在行政辦公等輔助系統領域發揮作用,助力碳減排。
深度脫碳需要運營各環節的深度節能提效,推進生產工藝的突破性創新,包括探索工藝革新和升級改造、推進企業流程再造以及數字化賦能等。然而,深度脫碳需要前期大量的資源資金投入,同時要平衡脫碳與生產經營等各方的關系,低碳轉型并非“一蹴而就”。調研期內,上榜企業中有1/3的企業碳排放強度上升,40.5%的企業單位產值能耗出現上升,這一比例比去年的調研結果有較大幅度上升,說明中國企業雙碳行動成效有所退步。
對企業而言,推進能源替代、提升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是當前技術最成熟、效益最直接的減排手段。一方面,企業提升外購電力環節中風電、光電、水電等清潔能源的使用比例;另一方面,部分領先企業直接投資/支持新能源項目。調研期間,上榜企業中有76家企業投資、支持了碳中和項目/技術(如光伏、風電、儲能、氫能、智慧能源、CCUS、生物材料、碳匯等);有37家企業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比去年有所提升。
為歸納行業雙碳行動路徑,發現先行企業的優秀實踐和探索,為企業的碳中和落地提供前瞻性、系統性的實操樣板,助力企業雙碳行動從宏觀走向微觀,南方周末自2022年起連續兩年調研并發布企業雙碳行動案例集。兩年來,南方周末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及合作伙伴共總結提煉了30家企業的雙碳行動案例。從企業性質來看,案例企業既有施耐德電氣(中國)、寶潔、百威等國際知名品牌,也有華僑城、三峽新能源、中集集團等國有企業,以及比亞迪、寧德時代、騰訊、聯想、蒙牛等民營企業;從行業來看,案例企業覆蓋了能源電力、互聯網科技、房地產、服裝、食品、工業制造、新能源、汽車、電子信息等;從案例維度來看,案例涉及了綠色生產與制造、低碳解決方案、低碳產品和服務、供應鏈減排、循環經濟、低碳園區和社區、雙碳治理與管理等內容。
5 試點示范依然是企業低碳轉型的抓手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堅持先立后破,有計劃分步驟實施碳達峰行動。作為一個新賽道,先立后破、創新示范成為很多地區、行業和企業在綠色低碳轉型過程中的務實選擇。
作為制造業大國,生產制造環節是企業降低碳排放的重中之重。近年來,工業和信息化部加速推動工業的綠色發展轉型,組織創建綠色制造標桿,截至2023年3月,累計培育國家層面的綠色工廠3616家、綠色工業園區267家、綠色供應鏈企業403家,帶動推廣綠色產品近3萬種。上榜企業中,有50家獲得了綠色工廠稱號,其中42家獲得了國家級綠色工廠稱號;調研期內,有80家企業開展了產品綠色設計、循環利用、包材減量等項目。
在碳中和認證方面,調研期內,上榜企業中有27家企業在中國推出碳中和認證產品或項目;有17家企業在中國境內有認證零碳/近零碳工廠有16家企業在中國境內有認證零碳/近零碳運營場所。這一比例與去年持平。
6 產業協同,減少碳足跡放大碳手印
CDP全球環境信息研究中心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企業供應鏈平均排放是企業運營環節排放的11.4倍,企業范圍三的碳排放量遠超范圍一和范圍二的排放量。因此,企業要想實現碳中和目標則無法忽視產業鏈上下游的協同。
部分領先企業為強化其氣候領導力,憑借自身在價值鏈網絡中的影響力,將碳減排責任延伸至其供應商,一方面減少產品的“碳足跡”(指產品或服務在全生命周期過程中所直接和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另一方面通過賦能放大“碳手印”(指通過應用新技術、新解決方案賦能其他企業,助力企業減少碳排放)。
在減少碳足跡方面,上榜企業中有92家企業制定了綠色采購制度,有48家企業披露了范圍三的排放數據,有27家企業對供應商減碳提供激勵(包括合同延長、合作優惠、榮譽獎勵等)。在放大碳手印方面,上榜企業中有54家企業在調研期內為供應商減碳賦能(提供培訓、給予技術支持等),有53家企業在調研期內開展了幫助客戶/合作伙伴節能減碳的項目。
7 社會協同,匯聚綠色發展合力
實現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系統性變革,需要全社會的動員和銜接,才能激發更大的綠色轉型創新活力。部分領先企業并不局限于自身運營減碳和推動供應商減碳,而且在全社會層面進行更大范圍、更大限度的開放與合作,如積極參與綠色低碳標準的制定,以標準化建設促進規范化發展;構建綠色開放合作網絡,讓綠色轉型的政策制度、行業標準、技術產品、消費理念等有效銜接,協調統一,最大限度凝聚綠色發展共識,發揮各要素的協同增效效應。
調研發現,上榜企業中,有56家企業加入了國內/國際雙碳行動網絡或倡議,有56家企業在調研期內開展或支持了綠色低碳課題研究,有55家企業參與或支持了雙碳標準制定。
此外,有64家在調研期內開展了環境公益項目,有46家企業開展了倡導綠色消費/可持續消費的活動,引導社會公眾形成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摘自《中國企業雙碳行動觀察報告(2022-2023)》
摘自《自動化博覽》2024年8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