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健全高質量充分就業促進機制”“支持和規范發展新就業形態”。圍繞新就業形態發展,近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部門向社會正式發布了19個新職業。此次公布的新職業,著眼于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創造更多高質量就業崗位等要求,突出數字化、綠色化、生活化,反映了新技術、新趨勢、新需求的發展變化。不斷涌現的新職業,不僅為人們提供了發展新機遇和職業新選擇,也帶動相關產業快速發展,成為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的新動能。
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是扎實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主要目標之一,也是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題中應有之義。隨著我國經濟發展質量的不斷提高,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步伐也在不斷加快。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新就業形態持續涌現,職業變遷加速,新職業新工種不斷出現。1999年,首部《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發布。2015年,經過修訂的職業大典新增了347個職業,取消了894個職業,并首次標識了127個綠色職業。2022年,職業大典進行了第二次修訂。該版凈增了158個新職業,職業數達1639個,并首次標注了97個數字職業,占職業總數的6%;標注了134個綠色職業,占職業總數的8%。
新職業的出現與舊職業的消失,與新舊生產力的更替息息相關。如今,新質生產力在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科學技術已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據測算,目前我國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達60%左右。數字經濟是新質生產力的代表,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數字經濟規模超過55萬億元,2023年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10%左右,電子信息制造、互聯網、電信、軟件等產業推動我國數字經濟規模持續擴大。
產業轉型升級帶動就業結構的優化調整。目前,在數字領域就業的數量占全社會就業總量比重已近1/3,預計“十五五”時期還將進一步提升,就業總人數將超過4億人,占就業總量的一半以上。此次人社部公開發布的19個新職業也大多和數字經濟有關,網絡安全等級保護測評師、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統應用員、智能網聯汽車測試員、智能制造系統運維員等9個職業被標注為“數字職業”,占新增職業數量的近一半。
值得關注的是,新業態就業在提升勞動者就業質量上,正發揮著越來越積極的作用。從薪酬水平來看,我國勞動者的總體收入水平穩步上升。數據顯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2年的16510元增加到2023年的39218元,翻了一番還多,增速快于經濟增長。在行業工資水平方面,2023年,在城鎮非私營單位當中,平均工資排名第一的行業是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躍升到第三位。從一些頭部招聘平臺的調查結果來看,人工智能工程師、芯片工程師等新業態職業崗位的招聘薪酬也明顯領先于其他職業崗位。與此同時,近十多年來,我國不同勞動群體之間的收入分配差距持續縮小,基尼系數呈現出總體下降的趨勢。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對勞動者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勞動者維權意識也有所提高,這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勞動合同更趨于規范,社會保障范圍有所擴大。靈活就業是數字經濟時代具有代表性的新就業形態,不僅給勞動者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更大的勞動自主性,也擴大了收入來源。不僅如此,數字經濟的發展突破了地域、時間、身體等方面的限制,具有很強的普惠性,使更多脫貧勞動力、殘疾人、偏遠地區勞動力等群體也得到更多的就業機會,這對于促進就業公平、消除勞動力市場各種形式的不平等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新職業意味著新機遇。新職業背后,往往伴隨著較大的人才需求和用人缺口。一批批新職業的涌現,擴大了就業崗位增量,為勞動者打開了就業新空間。如今,越來越多的求職者選擇新業態職業崗位,新業態就業已成為緩解勞動者特別是青年群體就業壓力的重要領域。教育部門的統計數據顯示,在高校畢業生當中,選擇靈活就業的比重已超過10%。而其中與新質生產力有關的職業崗位,更是受到了眾多大學畢業生的青睞。
當然,伴隨著大量新就業形態的出現,必須高度重視相關配套措施的完善。新職業對教育培訓提出了新要求,這將進一步加速我國教育培訓制度的改革步伐,使其更好地對接市場需求。新職業對勞動者權益保障也提出了更多挑戰,這需要不斷創新我國現有的社會保障體系,滿足多樣化、靈活性的權益保障需求。此外,對于勞動者而言,也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才能從容應對新職業變化帶來的挑戰。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