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關鍵領域,先進制造業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動能,關系到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全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牢牢抓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揚優勢、補短板,抓當前、謀未來,堅定不移、久久為功,奮力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指出,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培育壯大先進制造業集群,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我國自2010年成為制造業第一大國后,制造業增加值連續邁上新臺階。2012年至2023年,制造業增加值從16.98萬億元增長到39.9萬億元。與此同時,我國制造業仍以傳統制造業為主體,大而不強、大而不優的問題依然有待破解。先進制造業作為制造業產業鏈中的高端環節,具有高科技、高質量、高附加值、高效率等特點,已經成為發達國家和各地區競相爭奪的焦點,我國需要把握當前全球先進制造業發展新趨勢,加快推動先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全球先進制造業呈現融合發展趨勢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發展,深刻影響著全球制造業發展。美國、德國等發達國家紛紛推動制造業產業鏈重構,加速布局先進制造業,爭奪全球競爭的戰略主動位置。目前,全球先進制造業發展呈現出一些新的特征,其中最突出的是融合發展的趨勢。
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國際金融危機之后,發達國家紛紛推進“再工業化”戰略,強化發展的實體基礎。“再工業化”戰略不是面向低端制造業,而是瞄準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競逐先進制造業。2018年以來,美國、德國等國家相繼出臺《國家先進制造業戰略》《研究與創新為人民——高技術戰略2025》等規劃,聚焦人工智能、量子科學技術、先進材料和加工技術等先進制造業。為了配合“再工業化”戰略,各國高度關注基礎研究,一些國家基礎研究投入占研發投入的比重在10%以上,其中德國更是長期保持在20%以上,其目的在于以原始創新源頭創新引領產業變革。
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先進制造業的發展離不開科學研發、創新孵化等現代化服務業的支撐,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保障。近年來,世界各國紛紛打造各類創新平臺,支持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發展;提出國家制造業創新網絡計劃,旨在促進產、學、研的深度合作。
產業集群和城市發展深度融合。先進制造業發展呈現集群化趨勢,企業集聚、產業集群為先進制造業發展提供了動力。一些大型城市集中了汽車、機械、電子、化學等行業的龍頭企業,以此為基礎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輻射效應,拓展新興產業,支撐產業集群化,推動先進制造業加快發展。
人才培養和產業發展深度融合。人才是先進制造業發展的關鍵要素,世界各國在發展制造業的同時,高度重視人才培養,尤其關注職業教育。比如,德國利用大規模、系統化的職業教育幫助一半以上的德國人走向工作崗位。美國將制造業領域的人才培養確定為制造業回歸的關鍵,采用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4個英文單詞的首字母縮寫組合)教育模式,不斷更新和拓展職業技術教育途徑,提升學徒制和業界認可資質、技能工人與相關行業需求的匹配程度,在教育和工作之間為學生建立強有力的紐帶聯系。
推動先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點方向
針對制造業發展大而不強、大而不優的問題,我國應當把握好全球先進制造業所呈現的新特征,支持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發揮領軍企業輻射作用、完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優化創新氛圍,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夯實中國式現代化物質技術基礎。
支持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實現“向高躍遷”。研判全球制造業發展最新動態,聚焦人工智能、先進裝備、生物醫藥、科學儀器設備等先進制造業發展方向,引導企業持續性加大研發投入力度,尤其是在基礎研究方面的投入力度,充分發揮企業作為創新主力軍的作用,將企業作為基礎研究投入增長的新空間。支持企業參與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等重大科研平臺建設,完善企業的準入退出機制,鼓勵企業積極投身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加大財政補助、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力度,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的技術創新和產業創新體系,適時將企業所從事的研發項目納入國家層面或地方層面政府重大研發計劃。鼓勵傳統制造業企業加大轉型升級投入力度,尤其是加大數字化改造升級投入力度,加速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
發揮領軍企業輻射作用,實現“向廣聯動”。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支持科技領軍企業、龍頭企業、平臺企業等重點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創新聯盟等組織,積極帶動中小企業參與,協同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形成大中小企業聯動創新的發展格局。支持大企業、中小企業等與政府部門、高校院所、投資機構、科技服務機構等主體共同組建產業共性技術平臺等高能級創新平臺,充分鏈接各大創新主體、統籌優化各類創新資源配置,尤其是強化企業牽頭的產學研一體化長效機制構建。著力培育有潛力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將其產品列入補貼目錄,幫助其對接有需求的行業龍頭企業,形成以行業龍頭企業為需求方、中小企業為主要供應商的產業生態,以龍頭企業帶動中小企業發展,優化企業創新氛圍,促使企業不斷做強做大。
完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實現“向深融合”。借鑒發達國家制造業產業研究院等發展模式,打造制造業和服務業融合的產業平臺組織,縮短從原始創新、源頭創新、創新孵化到產業化應用的整體周期,促進科技成果有效轉化,將科技成果加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加大孵化器培育力度,加強國家實驗室、省實驗室、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等戰略科技力量與孵化器之間的合作,圍繞“硬核”技術、初創企業等強化支持力度。發揮政府產業基金引導作用,以國有資本撬動社會資本,完善“直投+子基金+跟投”的投資方式,引導各類資本聚焦高端裝備等先進制造業“投早、投小、投硬核科技”。
優化創新氛圍,實現創新要素“向全集聚”。進一步優化我國先進制造業整體布局,發揮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等城市群在提升產業集群能級中的引擎作用。發揮好《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24年版)》的積極作用,制定多項優惠措施吸引知名跨國企業落戶,壯大先進制造業總部經濟。圍繞各地產業特色、創新分工,打造高質量精準人才引進和服務機制,加快建設國際醫療、國際教育、國際社區等國際化城市環境。根據先進制造業發展的需要,增設相關專業,推進制造業工學一體化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加大制造業領域高技術人才、急需緊缺職業工種的培養力度,開展技能人才培養評價工程,打造一支數量充足、技能互補、技術領先的制造業技能型人才隊伍。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