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關村仿生機器人大會現場展示的憨態可掬的鴕鳥機器人。 (資料圖片)
具身智能是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有機結合的智能載體。近日,坐擁中關村科學城的北京市海淀區動作頻頻,從仿生機器人大賽到仿生機器人大會,為業內奉上一場場視覺和智慧的雙重盛宴。這一連串活動,既彰顯了海淀區全力打造全國具身智能創新高地取得的積極成效,也亮出了其成為國內參與全球具身智能競爭核心力量的遠大志向。
同臺競技
用五指靈巧手彈電子琴,用敏捷的四足扭動跳躍,用靈活的雙足奔跑競速……11月25日至26日,以“競技仿生 創新未來”為主題的2024年中關村仿生機器人大賽總決賽,在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展示中心舉行。
仿生機器人融合了生物仿生、機械電子、新能源、新材料和人工智能等諸多領域的尖端技術。此次由中關村科學城管委會主辦的大賽,招募頂尖仿生機器人團隊同臺競技,推動“人才、技術、產品、市場、資本、服務”等創新創業要素全面對接,是當前具身智能技術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
大賽吸引了來自全國的101支創新團隊的機器人“選手”參加比拼。經多輪角逐,30余支優秀團隊或企業脫穎而出,奪得人形仿生機器人、多足仿生機器人、具身大模型以及其他仿生機器人四大賽道的45項大獎。決賽中,來自海淀的19支創新團隊帶著近30款機器人大顯身手,共攬獲20個獎項,充分展示了海淀區在具身智能領域的實力。
參賽企業北京中科慧靈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就來自海淀,是一家專注于通用人形機器人與具身智能落地應用的企業。“我們參賽的雙足人形機器人和輪式底盤人形雙臂機器人,取得了兩個賽道的第一名。”公司聯合創始人、首席技術官馬世奎告訴記者,“作為一家成立不到一年的公司,參加高規格比賽,能夠幫助我們了解自身的優勢和不足,對公司的定位、市場策略都有很好的正向指導作用,為明年發展奠定了基礎。”
賽場上展現風采的還有來自海淀區內高校的參賽隊伍。北京理工大學“福來”戰隊的仿信鴿多模態撲翼機器人,可用于環境監測、災情監測、交通道路監控、機場驅鳥;北京郵電大學的多形態仿生六輪足復合移動機器人,能輔助人類進行災難救援、物流搬運;清華大學的仿蚯蚓式微型管道機器人,能夠在石油行業的油氣運輸管道檢測、航空航天領域的發動機管道檢測中發揮優勢……
百花齊放
齊聚競技,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海淀區具身智能領域百花齊放的現狀,也體現了其搶抓具身智能產業先機的決心。作為全國人工智能創新基礎最好、研發創新能力最強、產品迭代最活躍的地區,海淀區已集聚人工智能學者1.23萬人、人工智能上下游企業1300余家,有力支撐了具身智能產業快速發展。
作為大賽延續,11月27日舉行的2024年中關村仿生機器人大會邀請了具身智能領域的院士、專家和企業家,圍繞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以及仿生機器人技術等方向分享真知灼見。
清華大學交叉信息學院博導、清華大學視覺與具身智能實驗室主任高陽,還有一個身份——千尋智能的聯合創始人。這家今年2月在杭州注冊的企業,研發團隊卻在北京。“我們的目標是,10年之后讓世界上1%的人擁有自己的機器人。有了1%,很多商業場景中,例如餐廳就會有送餐機器人,酒店有送物機器人。1%的人擁有機器人,將帶來極大的量級提升。”
“具身智能體一定要具備身體,有相應的眼、耳、鼻這樣的感受器,有腿、手這樣的執行器,能夠更加智能地在環境里面感知行動。”在北京星動紀元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陳建宇眼中,具身智能體能夠自主地與真正的物理環境進行交互,它將帶來更大的價值。
陳建宇認為,只有人形機器人才能更加直接地用到人類相應的數據,也只有人類能夠提供這么多豐富具備智能性的數據,“我們前面五代都是純人形機器人,這一代能夠造出輪式機器人,未來還需要什么形態,我們可以根據場景的需求模塊化,像搭樂高積木一樣去定義它”。
“人工智能推動了機器人發展。在家庭、醫療場景等復雜、動態環境下,尤其需要大模型加持。”北京郵電大學教授方斌認為,我國工業體系完整,具有海量數據和豐富場景潛力,加上國家政策扶持,因此在具身智能潮流中有優勢。
前瞻布局
數據顯示,目前海淀區內集聚了160余家具身智能創新企業,其中人形機器人企業近20家,形成了以“大腦、小腦、本體”為核心的具身智能全產業鏈條。
資源所在,就是責任所在。中關村科學城管委會副主任、海淀區副區長唐超表示,當前海淀區正加快構建“1+X+1”現代化產業體系。第一個“1”是指人工智能,是海淀區產業發展的頭雁和引領;最后一個“1”是科技服務業,是經濟發展的基石;具身智能正是“X”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中重要一環,是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有機結合的智能載體。
今年4月,海淀區會同市發展改革委、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市經信局,率先發布具身智能產業三年行動方案,全力打造全國具身智能創新高地。
為達成這一目標,海淀前瞻布局共性技術平臺,建設具身智能研究院、創新平臺和機器人共享加工中心,強化產業支撐;積極打造標桿應用場景,以人工智能全景賦能行動計劃為引領,圍繞商業、醫療、工業等重點領域,組織實施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具身智能應用示范工程;持續優化產業創新生態,設立100億元規模科技成長基金,構建母基金+直投+政策性投資的業務布局。
為什么在北京,為什么是海淀?方斌認為,機器人是一個多學科交叉的方向,需要產業鏈協同。以中關村為代表,北京發展具身智能最關鍵的優勢是人才,在交叉學科各領域背景支撐上有基礎。比如,在大模型、人工智能方面全國領先,京津冀也有產業協同優勢。
具體到人形機器人,“人形機器人一直是政府、投資界、產業界和學術界的研究熱點”。國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總經理熊友軍表示,發展人形機器人剛好處于并跑階段,甚至在有些領域,如本體、運動控制領域有領跑優勢。加快布局,可以在行業內獲得比較好的位置和戰略制高點。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