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和信息化部總工程師趙志國日前表示,將加快制定算力互聯互通、算力市場培育等行動方案,建立健全算力網絡協同發展的標準規范體系,增強算網融合能力,加速構建全國統一的算力服務大市場。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人工智能已成為驅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引擎,算力需求激增。加強算力網絡建設有助于實現以網強算,推進我國從算力大國邁向算力強國。
我國算力、算網規模及能力持續攀升。工業和信息化部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我國在用算力中心機架總規模超830萬標準機架,算力總規模達246EFLOPS(每秒百億億次浮點運算),位于世界前列。
賽迪研究院副院長劉文強介紹,算力傳輸、算力調度、異構互聯、智算云等技術持續創新迭代,自主可控能力進一步加強,為一體化算力網絡構建提供了堅實的技術保障。算力網絡應用范圍和規模不斷擴大,科學計算、人工智能、虛擬現實、智能制造等應用場景不斷深化。算力網絡相關標準及服務陸續推出,覆蓋數據中心建設、通信協議、智算技術等方面,產業研究、咨詢設計、測試評估等第三方服務全面鋪開。
工信部發布的《算力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提出,到2025年,算力規模超過300EFLOPS,智能算力占比達到35%。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計算與大數據研究所總工程師郭亮表示,以生成式人工智能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應用、大模型訓練等新需求、新業務崛起,推動全球智算規模呈現高速增長態勢。據測算,截至2023年底,全球智能算力規模為335EFLOPS,同比增長136%,增速遠超算力整體規模增速。我國智能算力占比也顯著增加,智算中心集聚分布。
劉文強認為,當前人工智能技術已從理論研究走向實際應用,算力也呈現出從單一的通算、智算、超算邁向多元融合的發展趨勢,我國算力網絡面臨算網資源供需不匹配、算力協同能力不足、高端核心技術“卡脖子”等諸多挑戰。
據了解,工信部將完善多元配置機制,面向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制定發展規劃,建設一批智算中心,合理配置通算、智算、超算比例;推動高端芯片、架構設計、大模型算法、高速傳輸協議等基礎軟硬件技術實現更大突破,建立健全算力產業標準體系。
產業鏈上下游積極推動算力多元融合。中國移動日前發布AI+算力終端開放生態合作計劃,與芯片廠商開展軟硬件適配、兼容認證,打造從端到云全鏈路解決方案;加深與終端廠商合作,打造“云手機+瘦終端”軟硬一體解決方案,實現云手機操作系統與真機系統深度融合;推動云終端智能升級、交互升級、產品升級,共同構建泛云終端應用生態;加快與AI廠商融合,支持多種大模型接入。
浪潮存儲產品線總經理李輝認為,數據是人工智能時代的核心引擎,數據中心逐漸由以計算為中心向以數據為中心轉變。生成式人工智能時代,人工智能和數據要素是數據中心兩大核心工作場景,存儲需要先進存力支撐,可組合分布式融合存儲是未來數據中心建設的最佳選擇。
“我們要持續推動算網核心技術攻關,加強算網資源智能感知、一體化調度、跨域協同、異構融合等關鍵技術研究,提升算網技術自主可控水平?!眲⑽膹娬f。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