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數據顯示,我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已超過14萬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近1.5萬家。其中,九成以上“小巨人”企業集中在“四基”領域,即核心基礎零部件、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產業技術基礎,超六成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在整個產業中發揮著強鏈穩鏈補鏈的重要作用,為先進制造提供重要支撐。
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作用大,但目前仍面臨多方面挑戰。從外部環境看,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可能導致市場需求減弱,國際貿易環境的不確定性,如貿易保護主義抬頭、貿易壁壘增加等,會限制中小企業的出口機會。部分發達國家利用技術優勢和市場地位,對中小企業采取各種顯性制裁和隱性壁壘,也會影響到我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發展。
從自身發展看,我國專精特新企業目前在產業、技術和產品分布上還不能全面覆蓋工業“六基”所列重點領域,對產業基礎的支撐能力尚需提升,在創新資源的開放共享機制和科技要素共享方面仍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一些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市場開拓難度較大,需要更多支持和引導。另外,高水平、差異化的精準服務仍然缺乏,公共服務、市場化服務和社會化公益服務質量與水平有待提高。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構建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壯大機制。對此,有必要從激活微觀動力、提升中觀協同效率、優化宏觀環境等方面著力,營造企業發展良好環境。
激發企業創新活力,推動自主研發創新和高端知識共享。通過加強金融支持,建立風險共擔機制,夯實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壯大的微觀基礎。以不斷完善的支持機制,持續推進研發活動;以知識共享機制,塑造競爭優勢,整合和應用新知識;以科技金融支撐機制,為企業提供資金、風險管理和市場引導等全方位、多層次金融支持,讓金融保障更強而有力。
強化產業集群支撐能力,加強共性平臺建設,促進技術、人才、設備等資源的高效流通共享。完備的產業集群,能夠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提供穩定的人財物配套系統,增強產業鏈的整體穩固性與抗風險能力。通過共性平臺建設,針對關鍵共性技術問題開展研發、成果轉化、市場推廣服務,可以有效解決跨行業、跨領域技術難題,推動企業技術創新升級。充分整合產業鏈與資金鏈,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提供持續穩定資金支持,有助于幫助其克服短期資金壓力,專注于長期發展和技術創新。也要推動創新鏈、產業鏈和人才鏈的深度融合,鼓勵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多元創新主體之間的合作與交流,打破信息壁壘,提升協同創新水平。
優化營商環境,營造良好的創新生態系統,需要政府、金融機構、企業和行業協會等多元主體共同協作。政府可通過稅收優惠、財政補貼等方式,降低企業成本,增加企業研發投入,同時簡化行政審批流程,提高行政效率,減輕企業負擔,營造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金融機構應根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特點和需求,創新融資產品和服務,如知識產權質押融資、訂單質押融資等。還應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搭建大中小企業交流合作平臺,推動其在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上的協同合作,形成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發展格局。行業協會應推動行業規范發展,維護行業利益,提供專業服務,幫助企業解決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形成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發展合力。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