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管道補強修復全程功能的新型技術“管道檢測、適用性評價和補強修復技術開發及其應用”,日前榮獲2005年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技術創新二等獎。該技術由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管材研究所趙新偉、白真權、羅金恒等人完成,應用的主要對象是環氧樹脂玻璃鋼和碳纖維增強樹脂復合材料管道。
該項目針對我國油氣管道特點,將消化吸收和自主創新相結合,進行了系統性的理論探索、技術開發和現場應用研究,建立了從油氣管道檢測、適用性評價到含缺陷管道補強修復成套的管道完整性管理和維護技術。在國內首次開發出“環氧樹脂玻璃鋼和碳纖維增強樹脂復合材料片材+改性膠粘劑+缺陷填充材料”3組分體系的含缺陷管道外補強修復技術和產品,建立了系列缺陷尺寸下的補強工藝參數和現場補強施工工藝流程,有限元分析、實物爆破試驗和多條管線的現場應用驗證了該技術的工程適用性和可靠性。該技術與傳統的焊接修補技術相比,具有可帶壓操作、方便快捷、施工安全和經濟可靠等優點,價格是國際上同類技術和產品價格的1/10。同時該技術借鑒國外先進的管道風險評估技術基礎,結合我國油氣管線的特點開發出基于風險的管道檢測程序優化技術,進一步完善和改進了管道剩余強度評價方法和剩余壽命預測方法,在國內首次建立了系統的含缺陷管道適用性評價方法。
該項目采用邊研究、邊應用的模式,不僅為許多重要管道的安全運營做出了貢獻,而且大大促進了我國油氣管道完整性管理的技術進步。在西氣東輸管線、陜京管線、河南中安和中開輸氣管線、新疆克烏DN300輸油管線和三化天然氣管線、中石化濮臨管線、青海花格管線、渤南海底管線等10余條管線上推廣應用,經濟效益顯著。同時成果的推廣應用,使我國管線管理更加科學化和規范化,顯著降低了管線事故發生率,最大限度地保證油氣輸送的安全、促進行業技術進步,社會效益更加顯著。
油氣管道運輸對國民經濟起著重要作用,但油氣管道一旦發生爆破往往造成巨大經濟損失、環境污染和人員傷亡。我國已建成油氣長輸管道30000余公里,油氣集輸管道100000多公里,還有大量城市輸氣管道,其中60%%左右的管道因腐蝕、外力損傷和疲勞等原因已進入事故多發期,必須進行完整性評價和加強完整性管理。另外我國正在建設和將要建設大量的油氣輸送管線,未來同樣需要加強完整性管理。據中國環氧樹脂行業協會了解,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管材研究所是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直屬科研機構,是國家石油管材認可實驗室、國家安全生產監督安全評價機構、石油工業專用管材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石油工業專用螺紋量規計量站、石油工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石油管材專標委秘書處、CNPC石油管力學和環境行為重點實驗室、CNPC石油管道與重大裝備勞動安全衛生評價中心、CNPC無損檢測人員資格考核和發證機構、中國科協失效分析和預防中心石油管材與裝備分中心,美國石油學會(API)第一委員會委員單位、國際標準化組織ISO/TC67/SC5中方技術歸口單位等資質和授權,在石油管材領域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信息來源:石油科技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