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30日,隨著中國神華能源集團公司浙江寧海二號60萬千瓦超臨界機組正式投產,中國電力裝機突破5億千瓦。
“多元發展”提高一次能源的供應能力,是我國“十一五”的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對核能、水電等清潔能源的開發已經成為我國能源戰略的首要選擇。
2005年12月27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2005年中國能源十大新聞,可再生能源問題成為最受人注目的焦點問題,沒有權威領導的講話,也沒有高屋建瓴的發言,但一紙2005年能源新聞的排名,卻暗自透露著2006年中國能源戰略的新取向。
“全國人大通過《可再生能源法》”位列十大新聞的首位。緊隨其后的是“2005北京國際可再生能源大會于11月召開”、“中國發電裝機于12月底達到5億千瓦”、“廣東核電集團嶺澳核電二期工程正式開工”、“溪洛渡水電站正式開工建設”。而有關石油的新聞雖然一如既往地出現在十大新聞當中,排名卻大為降低。“中石油成功收購加拿大PK公司,中海油收購優尼科失敗”,“中哈原油管道建成”等石油界轟動一時的新聞,在十大新聞中僅僅排在了第七位和第九位。這說明,石油,不再是我國能源戰略惟一的主角。面對石油短缺的現狀,發展可再生能源已經被提到了國家能源戰略中更高的位置。
先看看這兩條排名不高的石油新聞。眾所周知,近年來油價飆升,我國石油企業從自身戰略出發,開始由海外買油向采油轉變,“中石油成功收購加拿大PK公司,中海油收購優尼科失敗”正是我國石油企業2005年海外并購案例的代表。
中石油成功收購哈薩克斯坦的PK公司,在大幅提高我國石油企業競爭實力的同時,擴大了我國的能源合作范圍;而中海油收購美國優尼科失利,則讓國內大型企業初次領略大國博弈背景下的資本運作風險。雖然中石油收購PK公司后,中石油的海外探明凈儲量由0.885億桶油猛增至8.66億桶油,增幅達到879%;油氣總儲量亦增長4.31%,油氣總產量增長5.41%。但在激烈的國際市場上,中國企業更像一個剛剛開始蹣跚學步的幼兒。去年喜憂參半的海外并購,告訴我們“走出去”的步伐尚嫌稚嫩。
一直以來,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焦點之一在能源,能源問題的焦點在石油,石油的焦點問題在依賴進口。由于自身的石油儲量非常有限,中國從1993年已經成為石油凈進口國。此后,石油進口依存度迅速上升,到2003年已經達到了近50%。中國地質科學院的報告預測,中國未來20年的石油需求缺口將達60億噸。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的能源需求實際上陷入了一個尷尬的境地。巨大的需求造就了過高的對外依存度,當國際石油價格出現較大波動的時候,中國的應對措施顯得相對滯后。
因而,能源戰略的選擇取向成為最核心的問題,如何能化被動為主動,是我國能源面臨的新課題。面對石油的緊缺,尋找新的可替代能源,遠比同其他國家爭搶有限的資源要有意義得多。
上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之后,歐美國家采取了兩種能源戰略對策,分別以美國和法國為代表。法國的經驗也許更值得中國借鑒:法國在危機后強調要保證自己的能源獨立,以減少對石油進口的依賴。為此,法國研究并開發了各種石油替代能源,開發節能技術。在節約方面,法國政府為了節約能源,制定了一系列建筑業、汽車制造業等行業的標準,法國工藝的能耗率大降,法國的居民及生產的能源使用效率大大提高。二三十年過后,法國及歐洲國家的平均能源消耗率僅為美國的60%-70%。
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所的專家管博士認為,中國的能源戰略也應該包括兩個層面的問題:對內,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節約能源使用;對外,在不確定因素增多、復雜多變的市場面前,要防范風險、分散風險,盡可能降低能源供應緊張的可能性,加快能源的“多元發展”。隨著我國能源的不斷持續緊張,合理地開發利用綠色新能源就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中科院專家提出:風能、太陽能、潮汐能的開發可以有效緩解我國的能源供應困局。“多元發展”提高一次能源的供應能力,是我國“十一五”的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加快發展核電、可再生能源和大力發展水電”,是《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中提出的“多元化戰略”的主要內容。
很顯然,2005能源十大新聞讓我們從一個側面看到,對核能、水電等清潔能源的開發已經成為我國能源戰略的首要選擇,而與能源相關的政策、法規的出臺以及能源工作領導機構的設立成為實施新的能源戰略的基礎。這表明,中國已經明確開始了能源政策的轉向,這對未來幾十年內中國能源形勢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信息來源:慧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