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的特大城市都會面臨一個棘手問題——垃圾處理。由于處理得不科學,宣傳得不夠力度,政策處罰的缺位,致使垃圾處理的難度越來越大。其實,垃圾處理在世界范圍都是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但許多國家在處理垃圾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例如,分時段收集、舊物品的二次利用、利用廢品處理廠遠程供熱等等。總之,他們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分撿和回收。
維也納:垃圾燒磚 遠程供熱
維也納實行“大宗廢舊物品回收收費制”,處理舊家具要倒貼;人們可以到跳蚤市場處理廢舊物品。
◎施.立.松(出國考察)
在維也納,你很難不被藍色的多瑙河、如詩如畫的鄉村景色迷醉,全歐洲人均最低二氧化碳年排放量,讓這座聞名遐邇的“音樂之都”更為舉世矚目。但在短短的三天考察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維也納政府垃圾分類處理與變廢為寶的模式和市民的環保意識。
維也納的垃圾采用分類處理模式。行走在維也納街頭,常能發現排放整齊的不同顏色蓋子的垃圾桶群;紅蓋箱裝紙類垃圾,黃蓋箱裝塑料類,綠蓋箱裝彩色玻璃,白蓋箱裝透明白玻璃,藍蓋箱裝金屬類,棕色的蓋箱裝植物類,黑蓋箱裝生活垃圾。漫步于居民門前,還能看到2種顏色蓋子的垃圾桶,一個放廢舊書報,另一個放垃圾。有的箱體上附有詳盡的文字,如在塑料類的圖示下標有:廢棄的塑料袋、包裝箱、裝洗滌劑、凈化劑和淋浴液的塑料容器。箱體上沒有令人厭惡的罰款字眼,也沒有“要愛護環境”的呼吁,圖示一目了然,給人以親近感。盡管垃圾桶蓋子顏色繁多,但統一規劃設計的桶身圖案與顏色、文字說明等標識,讓維也納市民包括不懂德語的外國游客也能一眼識別出。這種方法既潛移默化地引導人們自覺養成了垃圾分類的良好習慣,也方便了垃圾焚燒廠回收垃圾及進一步分類處理。
在旅游景點,我們還看到不分類的大垃圾桶和眾多的小垃圾桶。大垃圾桶一般放在休息的長椅子旁,小垃圾桶有一尺來高,是半圓形,掛在周圍的欄桿和樹干上,間隔有十來米,隨時方便游客丟棄廢品。我們還經常看到清潔工人開著小型的垃圾車,取走裝有垃圾的袋,同時換上新的垃圾塑料袋。在維也納街頭我們乘坐的觀光游覽的傳統馬車,馬尾后還掛有污物收集袋“隨時待命”。
維也納實行“大宗廢舊物品回收收費制”,處理舊家具要倒貼。維也納市規定生活垃圾的收集和處理,要經市長批準,并由具有處理有害垃圾專業經驗的垃圾回收處理企業承擔。從事垃圾和廢舊物品運輸的人員和車輛也受到相關規定的限制。導游介紹說,在許多家庭,中小學生承擔了生活垃圾的分類工作。維也納市還設有34個“問題”垃圾回收站和19個無害垃圾中轉站。企業和市民可以向這些站點咨詢垃圾回收方面的問題,如將大宗廢舊物品通過專業公司清運,每立方米需交納近30歐元的清運費。
人們可以到跳蚤市場(即周末市場,只有每禮拜六才有)處理廢舊物品。維也納市民一年可以向政府申請兩次免費在跳蚤市場擺攤,把家里用不著的舊衣服、玩具、書刊等拿到市場上去賣,到閉市時沒賣掉的就不要了。因為如果要拿回家再想扔,就得交垃圾處理費。
我們考察團一行參觀了全封閉的史比特勞垃圾處理廠,它不僅成為多瑙河的一景,同時也是維也納的標志性建筑之一。這座花園般的垃圾焚燒處理廠,幾乎聽不到噪音、也聞不到臭味,一開始我還以為我們走錯了地方。它是一座造型奇異、色彩斑斕的現代建筑,有金色的126米高塔。主體建筑的墻面是用五顏六色的不規則的馬賽克和陶瓷片拼貼成的色塊和圖樣,墻面、窗臺上還植有形狀各異的樹木和草本植物,構成了一個風格獨特,充滿童趣的藝術世界。它的外觀是由奧地利以造型怪誕著稱的畫家、建筑設計師百水設計。
史比特勞垃圾處理廠采用了世界上先進的廢氣凈化處理技術,維也納每天產生成千上萬噸的垃圾都運到此地,先放在可容納近3000噸垃圾的垃圾倉,再由封閉的傳輸管進入1150攝氏度高溫的焚燒爐,焚燒后產生的廢氣進行多次分解、清洗,最后成為符合環保標準的氣體,再由126米高的煙塔排出。焚燒后產生的物質和廢氣中分解出的殘渣,除極少部分需另行掩埋外,大部分可用于制造建筑材料。同時處理垃圾過程中產生的熱能,進入8座熱能供應站,聯成了長達800公里的熱能傳送網絡,為近20萬家住戶和4000家大型用戶供熱(氣、水)。由于它擁有先進的垃圾處理技術,盡管它坐落在市內,但廠房內干凈整潔,四周的環境優美。
維也納的官員介紹說,類似史比特勞這種集垃圾處理與遠程供熱于一體的現代化垃圾焚燒處理廠,在奧地利各州均有。
對于一些大型垃圾,不能放進垃圾袋來處理,就單獨集中擺放;關于處理垃圾的時間,每個街區和路段的時間是錯開的。
紐約:垃圾“集會”一周兩回
◎熱雨(曾旅居美國)
在紐約生活的那些年月,我對生活垃圾的概念有了一次全新的改變。扔垃圾既不是一件隨隨便便的小事情,也不是各自為政的私人行為,而是一周兩次的“集會”式群體活動。
我初到紐約,單位發給我們一些日雜用品。其中,有藍、黑兩種顏色的塑料袋。經了解,這藍、黑兩種顏色的塑料袋是專門用于分類處理垃圾的。根據紐約市政府的劃定,我們單位公寓樓所處地段,每周四和周日晚上8點之后,集中處理生活垃圾。
每逢周四和周日晚上8點之后,公寓樓好像舉辦活動一樣熱鬧。電梯上上下下,大家陸陸續續往底層門廳運送垃圾。我們全樓的住戶各自從家里拿出垃圾塑料袋,擺放到大樓門廳公務員事先準備好的大號垃圾袋中。黑色塑料袋用于放置不可回收垃圾,藍色塑料袋用于可回收垃圾。
對于一些大型垃圾,比如舊家具、舊電器、書刊等印刷品,不能放進垃圾袋來處理,就單獨集中擺放。印刷品如報紙雜志等,需要認真捆好,便于提拿。其他物品,也要擺放整齊。
同在一座樓生活的人,平時未必都有機會熟識。但是,在集中處理垃圾的時候,大家彼此都要見面。因此,這在無形中形成了一種互相之間的監督。每個人處理自家垃圾的時候,都十分認真細致,既不會灑湯漏水,也不隨便亂扔。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對于垃圾的態度十分小心。從垃圾的生成,就開始重視對它加以必要的預先處理。比如,廚房垃圾事先盡量濾干水汁;易腐、易散發異味的垃圾事先用小塑料袋盡可能封死。
我們公寓樓是同一單位工作人員的宿舍樓,我們只需把垃圾送到門廳即可。而后,再由公務員用大垃圾袋集裝,統一放置到大門外的指定馬路邊。至于其他居民公寓樓,物業管理部門各有各的做法,但一般做法為:各自把垃圾分類包裝好送到大門外的馬路邊。對一些不可包裝的大型垃圾,也整整齊齊地擺放在馬路邊。
關于處理垃圾的時間,每個街區和路段的時間是錯開的。比如,我們單位是周四和周日,別的單位可能是周三和周五。每到夜晚的時候,垃圾專用車就開始收垃圾行動。我夜晚有活動外出的時候,經常看到街道上的垃圾車。這些垃圾車和校車差不多享受交通特權,每到一處擺放垃圾的地方,隨時在路邊臨時停車。清潔工就站在垃圾車后面的專設位置上,垃圾車一停,他們就跳下車來,迅速把垃圾搬上垃圾車。
至于指定擺放垃圾的路邊地段,由所在用戶負責及時清理干凈。這個做法與我們 “自掃門前雪”的傳統做法差不多。據我觀察,各家各戶對于自掃門前雪的規定絲毫不敢懈怠。因為,紐約維持環境衛生在很大程度上依靠重罰,公寓也好,商店也罷,沒有不怕重罰的。據我留意,在紐約生活近四年,在我所涉足過的地方,擺放垃圾的馬路邊每天早上都是干干凈凈的。
關于垃圾,還需要說明的是,在美國,沒有廢品回收服務。廢舊生活物品只能當作垃圾處理,是不能賣錢的。非但如此,如果隨便亂扔包括廢舊生活物品在內的垃圾,按規定還需要交納罰金。我們在別的國家賣舊報紙的做法,在美國就行不通了。所以,我在紐約大街上散步的時候,偶爾看到一個有趣的現象。一些好心腸的人,把淘汰的舊電腦放到馬路邊上的時候,還不忘記在電腦上貼一個紙條,紙條上寫著:“這臺電腦還能使用。”言下之意,看見的人如果不介意電腦舊的話,可以拿回家繼續使用。
日本、法國、意大利、新西蘭以及我國的港、臺地區都實現了垃圾分類。
海外垃圾分類拾零
◎吟秋(曾多次出國公干)
“相關部門表示,目前北京每天產生垃圾1.8萬噸并呈增長趨勢。由于垃圾增長太快,13個垃圾處理填埋場將在四年內填滿。如果不采取措施,北京的垃圾危機很快要出現”。
對于大城市,垃圾處理一直是重要且頭疼的問題。專家指出建設一個垃圾處理場需要5-6年時間,且對周邊環境有很高的要求,而北京能夠建垃圾衛生填埋的地方已經很少了。一面是不斷增長的垃圾,一面是找不到更好的處理方法,解決矛盾的方法只有一個“實行垃圾分類,減少垃圾總量”。垃圾分類,一方面可以把有毒有害的東西分開來處理,另一方面還可以回收利用資源,如紙、玻璃等可以成為可持續發展的資源等。
“垃圾分類”喊了很多年,功課也做了不少,大街小巷、住家公園、機關單位的垃圾箱都標有“可回收”、“不可回收”等字樣,但真正做到的有幾人?其實人們都有保護環境的意識,只是人們沒有經過這方面學習或培訓,對垃圾分類細節了解不多,只好一投了事。
國外大城市,如巴黎、東京、意大利同樣有人口密集的情況,他們對垃圾分類有細致明確的定位,周到完善的宣傳,效果顯著。在日本,政府將如何扔垃圾的說明做成大海報,詳細介紹“垃圾分成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資源垃圾和粗大垃圾”,并有不同投放時間。每一個分類都有詳細的圖文說明和舉例,像可燃垃圾主要是廢報紙、雜志和書,即使第一次來日本,不懂日語的外國人也明白了什么垃圾屬于什么類型。
香港的海洋公園,我看到三個巨大的“卡通分類垃圾箱”。紅色可口可樂的造型是“鋁罐回收”;白色普通礦泉水造型的是“塑料回收”;藍白條紋紙盒造型是“一般廢料”。每個垃圾旁邊還有個可愛的“卡通”小人用大手指著垃圾口,好象告訴你“扔在這兒,不要掉地下喲”。海洋公園里小朋友很多,扔垃圾時候分類很清楚。就是很小的孩子,不認字但知道什么東西放什么地方,真是又方便又漂亮。
在臺灣大學一棟教學樓里,垃圾分類做得很細。一樓角落里是放垃圾的地方,墻上有一行大字“環境整潔需要大家共同維護,請確實做好垃圾分類”。一溜兒五、六個大垃圾桶,在桶身分別標有“鋁箔包、飲料包”、“塑料類”、“金屬制品”、“廢電池回收區”、“玻璃空瓶”等。有個小桶專門標著“便當盒丟棄桶”。在鋁箔包、飲料包桶上方有一行字“請將瓶里內容清理干凈再放入”。
法國巴黎,我住的飯店旁一個垃圾箱是專門裝玻璃瓶子的。蓋子圖例是:酒瓶、藥瓶等。裝“有機垃圾”桶外的圖示是“蘋果皮、香蕉皮、菜葉子”等。“牛奶盒、飲料瓶、鋁箔盒”等單是一類,裝這類物品桶上有明確標識。
意大利街頭的垃圾箱在一個三角路口,一排5個垃圾箱,分門別類。分類方法與法國差不多,不同的是垃圾桶的顏色。“藍色桶”,用于可回收的玻璃瓶子一類、紙制品等。回收有害物體如廢電池一類的是“黃色垃圾桶”。
新西蘭的垃圾桶是不銹鋼的,固定在路邊的欄桿上。一個桶寫著“可循環、可再利用”,桶蓋、桶身分別畫了綠色的瓶子、紙盒等。另一桶上寫著“不可回收”,除了圖標還用各種文字寫著“不許吐痰”。
我國垃圾分類可以學習海外這些方法,在垃圾箱上畫上相應的物品,給老百姓一個明確的概念,將相關知識滲透到人們意識中,讓垃圾分類成為可能。
我們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保護環境責無旁貸。
通常情況下西人會在洗菜盆下面的櫥柜里安裝“碎骨機”。
北美垃圾 瘦身有術
◎王力(旅居美國)
西人對廚房很為講究,即便是再普遍不過的公寓,質量再差再不濟,冰箱、烤箱、電爐子也是最低必備品,而一旦住了進去,僅在洗菜盆下的“跟進完善”就讓長于烹飪的國人反思良多。
通常情況下西人會在洗菜盆下面的櫥柜里安裝“碎骨機”,此物連通下水道,舉凡雞骨頭魚刺菜幫子一類的廢棄物皆可信手塞入洗菜盆的下水口,接通水電,一陣“轟鳴”過后廢物來有蹤去無影。
北美地區大力提倡并普遍安裝碎骨機目的有二,一是最大限度減少垃圾數量,二是最大限度減少垃圾水分。如此而來,公寓垃圾自行袋裝處置不再是一句美麗的神話。
除此之外,洗菜盆下面的玩意兒通常還有“垃圾袋儲存筐”、“垃圾袋支撐架”。前者儲存塑料袋、后者支撐塑料袋,一左一右,一前一后,真可謂是一環扣一環一物降一物也……
北美地區的公寓一般都辟有“垃圾收集房”,生活廢棄物分門別類歸屬不同的去處,但凡有條件的公寓還會放置一臺大型“垃圾擠壓機”,以便讓那些蓬松狀的袋裝垃圾瘦身瘦身再瘦身。
我是個走南闖北的人,自從數年前第一次看到并使用垃圾擠壓機以來,在國內去過不少地方也造訪過不少樓盤,遺憾的是,竟然沒有見過同類的設備。
雖說地產開發與物業管理分屬不同的階段,但從“碎骨機”到“垃圾擠壓機”卻是個完整的鏈接過程,而二者有機組合才進一步確保“袋裝垃圾”的順利出行。面對于此,好容易才鬧明白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又一下子墜入“不知木蘭是女郎”的五里霧中。
極度困頓不由得讓我想起“沒錢能使鬼推磨”的地產開發商,真希望他們早點明白最適合人居的地方也一定最適合垃圾過夜……
西人不僅對管理住宅垃圾有一套,同時對戶外垃圾治理也很獨到,所謂獨,是指招兒不多但絕對好使;所謂到,是說事不難但貴在堅持。
加拿大的垃圾桶真可謂式樣繁多,塑料的、金屬的、木制的、水泥的,甚至還有汽油桶改造的,如果沒有記錯,從加東到加西,唯獨沒有看到過工藝品類的垃圾桶。與之相比,我們的垃圾桶則無奇不有,譬如小房子,譬如小擺件,一時興起還敢“譬如國寶大熊貓”。
兩下里比較,我們的精致他們的糙,我們的口小人家的大,如果不分大與小,如果不管糙不糙,彼此最大的區別則在于,人家無論啥模樣都套有塑料袋,我們無論啥打扮全是驏穿空心襖。
盡管沒有“塑料袋”就不叫垃圾桶,但某地傳媒卻嚴肅設問《為啥不給垃圾桶洗澡》?真是沒當過市長不知何為城市學,沒管過市政不知市政比家政難多少,有了隔污層,還用得著給垃圾桶洗澡嗎?
一些食品加工廠每天都扔掉上萬片面包,從垃圾中找到自己的食物,就等于減少了對地球所造成的負擔。
美國:垃圾桶尋食族有擔當
◎逝水浪花(曾在美國工作)
美國有一群“不消費主義者”。他們主要依靠撿垃圾中的食品過活。他們這樣做不是因為窮困潦倒被逼無奈,而是因為他們的理念。他們不購物(包括食物)、不開車、不買房、甚至放棄穩定的工作,盡可能不消耗資源,靠著極為有限的資源生活。這些人用行動與“失去理性”的消費主義保持距離,以減少對企業的支持及對地球環境的沖擊。
荷馬大學中有一些學生雖然沒有這么極端,但也部分借鑒了“不消費主義者”的理念。他們可以稱為“垃圾桶尋食族。”就是從垃圾堆里尋找食物吃。
記得來荷馬大學留學三個月后,一個同學來我們宿舍送我們一大盒精美的餅干吃。他吃得最歡。吃完后,大家都說很好吃,這時,他笑著說:“這些餅干是我從垃圾桶里撿的。”我們幾個差點吐了。不過,他說,我們不必擔心。他已經在垃圾桶里撿了一個多月食物了,從來沒有因為吃了那些東西而拉肚子或者出現別的毛病。他還說,他曾經在一家食品雜貨店工作過,看到過很多很好的食物都被輕易地扔掉了。他挑揀的都是保質期長、包裝沒有拆開過的餅干、麥片等食物。最后,他還勸我們跟他一起從垃圾堆里撿食物。這樣不但可以支持環保、減少浪費,更能省錢。
大家開始都接受不了。不過他經常帶一些從垃圾箱里撿來的食物吃,比如冷凍的高檔即時餐,像意大利大蝦面、牛排,還有餡餅等等。慢慢的,我們都習慣了。后來也有不少同學從垃圾桶里面撿東西吃。有個同學從垃圾桶里撿到了60罐完好的酸奶,另一個同學撿了兩箱冰凍的百吉餅,都吃了幾個星期。還有一個同學到建筑工地旁邊的垃圾桶里撿了很多藝術設計所需的材料。這樣比到五金商店去買省下了不少錢。
也許是受傳統影響太深。我接受不了從垃圾箱里撿食物吃的做法。記得中國的垃圾箱雖然也分為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兩種,但一般人分不清兩者的區別,往往還是胡亂往里面丟垃圾。美國的垃圾箱也分為不可回收和可回收垃圾兩種。前者放綜合垃圾,后者又細分為兩種:一種專門放紙,一種放塑料和鋁。剛到美國時,我還奇怪為什么垃圾桶上要寫鋁?這在中國是不可想象的。如果寫個鋁,恐怕早被撿破爛的給拿走賣了。但看了垃圾桶里的東西后,我明白了。美國垃圾桶上寫的所謂的鋁,主要是指易拉罐。美國的罐裝飲料比我們的銷售量要大得多。塑料當然也主要指裝飲料的塑料瓶子。
學校圖書館的垃圾桶自然與別處不同。這垃圾桶雖然也分兩個箱子,但一個是裝廢紙,另外一個是裝報紙、雜志等垃圾。美國的書和雜志都非常貴,比如美國的讀者文摘要3.5美元一本。我就從這裝報紙、雜志的垃圾箱里淘到不少好雜志,在外面一般裝廢紙的垃圾箱也淘到過一些雜志,省了不少錢。
美國的垃圾箱比中國的垃圾箱里值錢的東西多,除了因為美國人更富有外,與美國人的消費主義也有關。大部分美國人認為,他們花錢買東西,怎么處理都是他們自己的事情,因此即興購買不需要的食物和隨便扔掉他們不喜歡的或吃不下的食物就是很常見的事情。一些工廠、超市和食品店的浪費則屬于制度性浪費。比如,一些食品加工廠每天都扔掉上萬片面包,因為客戶訂購三明治的合同里規定,面包兩頭最靠外的兩片都不準用。超市只采購筆直的胡蘿卜,農場主拉來的胡蘿卜一般會有30%因為形狀不達標被拒收。對于這些,農場主只能選擇扔掉。另外超市還有一些面包店每天都會在貨架上擺放遠遠超過實際銷量的食物。因為如果顧客看到貨架上的食物所剩無幾,就會失去購買欲望;如果貨架上的食物很充足,又會刺激顧客的購買欲。從企業的角度講,是寧愿浪費食物而不愿失去顧客的。這些當天沒賣出去的三明治或者不再新鮮的食物往往會被丟到垃圾桶。因此,垃圾桶尋食族在超市和面包房的垃圾箱里往往會大有收獲。
據說,在大多數地方,垃圾桶尋食都是允許的,但也有極少數地方貼出標志表示不歡迎這種行為,不過我還沒有見到過。
小時候看《半夜雞叫》的作者高玉寶寫的自傳,里面也有從垃圾堆里淘寶的情節,寫得妙趣橫生。不過,高玉寶是為生活所迫,美國人卻是因為環保,因為看不慣社會上的浪費風氣。
一個朋友說:“如果我能從那些即將被運送到垃圾填埋場的東西中找到自己的食物,那么,不就等于減少了我對地球所造成的負擔嗎?如果人人都這么做,地球的負擔無疑會輕得多。”
從源頭上減少垃圾,從垃圾箱里撿出有用的東西,兩者無疑都是在減輕地球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