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
廣東一省1萬7000多億國有資產,應該算是除央企大軍以外,各省市國資規模最大的幾個盤子之一。在國際次貸危機逐漸演化為全球金融風暴并不斷蔓延波及中國的一個多年頭里,這些國有資產面臨的既是一場危機,更是一場挑戰,一場迎難而上的考驗。
在記者近來的多個采訪里發現,“危機”生涯正讓一部分國企找到自身的“缺點”,讓一部分國資找到新的方向。
保全廣東萬億家當
記者在廣東省8月份一個全省國有企業會議的公開材料里獲悉,截至2009年上半年全省國資監管企業的資產總額14268.37億元,同比上升了11.29%,實現了兩位數的保值增值。
與這份廣東國資家當一起發布的數據還有:在全省國資監管企業實現銷售收入、實現利潤總額略有下降的基礎上,債總額、所有者權益均實現了兩位數增長。
廣東省國資委認為,這得益于全省各級國資監管機構和國有企業全力應對金融危機的挑戰,搶抓機遇,加快調整轉型升級,不斷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發展。
尤其是二季度國企實現銷售收入1754.47億元,利潤總額150.8億元,凈利潤57.41億元,分別比一季度增長33.56%、99.62%、155.9%。
這在全國同類企業中的水平如何?包括廣東在內,我國各省級國資委直接監管的國有企業一共有1008家。有關數據顯示,這批企業今年上半年營業收入也一樣降了8個百分點,但利潤總額的平均降幅卻比廣東厲害,同比下降42.9%。
大項目背后的甜果
采訪中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廣東建工集團今年來業績發展異常好。
事實上,不少國有企業都承認,由于參與了重點項目建設,配合宏觀擴內需保增長政策,金融危機反而成了企業發展的良機。
一時間,城際軌道、地鐵鐵路、高速公路、機場港口、電廠水廠等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的項目建設都閃現著國企的身影。
僅中山一市國有企業參與市重點建設項目計劃22項,新增及續建項目總投資額達到206億元。珠海市國有企業承擔了市重大投資建設項目34項,涉及金額更是高達1400多億元。廣東省鐵投集團承擔的多個鐵路建設項目進展良好,上半年僅穗莞深、莞惠兩個城際軌道項目已完成投資近5億元。
業內人士承認,國有企業在落實宏觀擴內需保增長政策的同時,確實使自身發展實力得到了增強。
摸索中的產業新版圖
最值得關注的是,近年來,廣東國有企業產業版圖出現了不少新面孔:省屬企業廣晟公司音頻數碼技術領域接連突破,其開發的音頻編解碼技術得到了藍光的認可。
同樣是在技術上提升,廣業公司則抓住全省“雙轉移”戰略,全面推進粵東西北地區12個市76個污水處理項目。據稱,該項目實際已帶動投資8億元。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這種業務板塊的變化,其實反映了國有企業加快調整重組和轉型升級的步伐。
珠海市從2008年下半年開始,相繼組建、重組了八大企業集團,使國有資本進一步向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公用事業和戰略產業集中。
東莞市國有企業電化集團通過與中科院和中廣核的合作,積極引入IGCC及“上大壓小”兩個環保電力項目,實現了轉型升級。
事實上,我省國有企業在危機中積極實施低成本戰略擴張,轉型升級,為企業的長遠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國資大省的資本運作
作為國資大省,一直以來,廣東國企的資本運作能力和水平被認為與中央企業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
一個很明顯的比較,目前廣東全省不包括深圳市的國有控股境內上市公司只有40多家。這40家上市公司持有股權市值僅與某些大型央企上市公司相差相當距離。
與許多地方國企一樣,大部分傳統的國有企業融資手段主要靠銀行貸款,其他融資渠道不多,即使有所創新,融資規模總體也偏小。
這樣的狀況,在《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提出來以后,不僅與整體資產規模不相匹配,更與企業自身的產業發展要求不相適應。
于是,自廣晟公司收購風華高科、ST聚酯等多家上市公司“借殼”發展之后,不少省屬國企開始嘗試借助資本市場來突破自身發展所受到的局限。
廣新外貿集團就是一家典型的通過資本運作和產業重新布局而推進轉型的企業。該公司近年來投入資金近18億元,并購星湖科技、佛塑股份以及澳大利亞卡加拉公司等三家國內外上市公司。
龍頭企業粵電集團不僅建立了自己的海運船隊,還收購了澳大利亞納拉布萊煤礦7.5%股份和內蒙古北方聯合電力20%的股權。
不過,專家認為,少數一些企業的探索和突破雖然可喜,然而要進一步使國資大省向國資強省邁進,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