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G20峰會發表“各國將繼續實施經濟刺激計劃”聲明后僅10天,10月6日,澳大利亞儲備銀行意外宣布將基準利率提高0.25個百分點至3.25%。
澳元意外加息極大刺激了全球金融市場的表現。這種果斷表態進一步證實了全球經濟的復蘇進程。不過,人們也在猜測,升息是否意味著全球范圍的大規模退市計劃已經拉開序幕? 國內投資者更為關注的是,此前多次表明“繼續執行適度寬松貨幣政策”的中國會否因此將退市計劃提上議事日程?
進退之間如何取舍
在宣布加息的同時,澳大利亞央行稱,澳大利亞經濟最嚴重的風險已經過去,可以安全撤回經濟刺激計劃。信號發出后,全球主要發達經濟體會否步其后塵成為業界矚目的焦點。
“澳元加息屬于個案,并不是全球貨幣政策進行統一加息行動的標志。澳大利亞良好的經濟表現是做出加息決定的根本因素。”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做此解讀。他分析,由于澳大利亞在這次金融危機中受到的沖擊較小,銀行沒有出現倒閉,金融機構基本上沒受到什么沖擊,資源類企業占比較重的經濟結構也決定了其整體抗風險能力較強。因此在貨幣政策選擇上無需像其他受危機影響較大的西方國家那樣,為挽救受毒資產侵襲的銀行體系付出那么大的代價。貨幣政策在國內經濟形勢持續向好的情況下,一旦發現有通脹的跡象,價格上漲預期出現一定程度強化,就很容易對貨幣政策進行及時調整。
與澳大利亞果斷行動不同,西方各主要經濟體在貨幣政策選擇上顧慮重重。“一方面金融危機的打擊面廣,他們的金融機構損失嚴重;另一方面,經濟向好基礎還不穩固,各種數據表現好壞不一,社會就業壓力尚未緩解,這就決定了他們在貨幣政策取向上不會很隨意,不會完全以通脹率作為調整的參照物,而必須綜合考慮其他經濟指標,即便有通脹預期出現,貨幣政策也不容易輕松轉向。”郭田勇說。
10月8日,英國央行和歐洲央行均宣布維持基準利率在歷史最低水平。相比之下,歐美主要經濟體的經濟數據表現目前尚難支持退出政策的快速出臺,這也是G20達成繼續實施經濟刺激計劃意見的主要因素之一。歐元區和美國的失業率9月份繼續上升,美國大型銀行在壓力測試后逐步趨于穩定,但中小銀行倒閉浪潮并沒有停止,銀行業整體的基礎仍舊十分脆弱。這表明,在經濟復蘇尚未確定前,澳大利亞的行動對其他國家來說并不具備風向標的意義。
放收有節各取所需
盡管目前將退市付諸行動的條件還不成熟,但澳聯儲發出的加息信號卻足以提示一個事實,那就是當經濟逐漸步入回升軌道,而大規模刺激計劃帶來的負面效應開始顯現時,考慮安排各自的退出策略有必要盡早提上日程。
去年9、10月份,為應對來勢兇猛的國際金融危機,各國紛紛采取了激進的貨幣政策。實施一年來,這些政策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對穩定金融市場、增強投資者信心、加快實體經濟復蘇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貨幣理論與貨幣政策室主任彭興韻提出,當前金融危機沒有進一步惡化的跡象,實體經濟不斷趨好已成為全球共識。同時由于發達國家采取的零利率和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使得通脹預期愈加明顯。因而在金融市場和宏觀經濟走向穩定后,這種非常時期采取的非常規性貨幣政策操作手法進行有序地退出或轉向,也是保證未來經濟持續穩定的必要行動。
在彭興韻看來,發達國家采取的零利率和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必然對全球新一輪流動性擴張帶來壓力,其后果有兩方面:一是資產價格泡沫在不斷積聚;二是通脹預期會隨著價格上升成為實實在在的通脹事實。“為了更長期的全球金融穩定和經濟發展,經濟擴張政策退出是必然的選擇。”
但是,經濟刺激政策的退出必須選擇恰當的時機。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在9號向外界稱,美國仍需實施一段時間具有適應性的貨幣政策。
“從全球經濟發展前景看,預計在今年年底通脹預期會進一步上升,未來價格上升將成為客觀的現實。與其在未來通脹轉成現實后再采取措施遏制,不如從現在開始逐步溫和、謹慎地,以漸進的方式退出,這也是貨幣政策本身應該具有的前瞻性和預見性。”彭興韻說。
寬嚴相濟擇機而動
“中國的救市方案與美國及歐洲市場有很大區別,中國的救市資金沒有一分錢是用來拯救銀行業的,而主要是投放于基建領域以及加快行業整合。”這是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在9日出席香港銀行公會午餐會時說的一番話。他明確表態,目前國內的經濟環境還沒有完全好轉及穩定下來,前面的道路仍會崎嶇,現在談論退出措施,還言之過早。
郭田勇判斷,當前國內經濟剛剛回暖,未來能否持續向好還有一些不確定因素。雖然遠期看社會有一定通脹預期,但從中短期看還很難形成通脹的事實。因此,貨幣政策還是應當把保增長、促就業、調結構作為根本出發點,不能貿然轉向。
申銀萬國資深分析師桂浩明也表示,中國的經濟增長已經呈現加速的狀態,但它真正的動力還在于政府投資,民間投資沒有真正起來。如果此時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過早退出,會遏制經濟上行的動能。而且中國救市是將資金直接注入到實體經濟當中去,實體經濟運行的周期較長,目前一些項目還沒有建設完成,不宜過早考慮退出。
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此前召開的第三季度例會提出,我國經濟企穩回升的態勢還不鞏固,外需不足的壓力依然很大,進一步擴大內需還需克服多方面的制約,一些行業、企業經營仍很困難,結構調整的任務十分艱巨。因此下一季度要繼續落實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繼續把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作為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
在維持市場穩定與退出經濟刺激政策之間,中國首先選擇了前者。但這并不意味著沒有后顧之憂。事實上,中國的貨幣政策一直秉承著靈活與審慎兼有之道。
“盡管目前維持低利率對保持經濟增長來說還是非常必要的。但也要隨時關注通脹的因素。”郭田勇說,在確保經濟向好之勢不出現中斷的前提下,要隨時關注價格的變化。估計年內加息的可能性較小,明年上半年可能出現一定程度的價格上漲,屆時估計央行會相機抉擇,可能會考慮將擴張性貨幣政策力度減弱。
雖然中國救市與歐美有別,但無論是哪種方式,它們的結果可能是一樣的,即大量的流動性助推了資產價格的上升,以及通脹預期的不斷強化。殊途同歸的結果使中國不可能完全置身全球市場之外。
澳元意外加息極大刺激了全球金融市場的表現。這種果斷表態進一步證實了全球經濟的復蘇進程。不過,人們也在猜測,升息是否意味著全球范圍的大規模退市計劃已經拉開序幕? 國內投資者更為關注的是,此前多次表明“繼續執行適度寬松貨幣政策”的中國會否因此將退市計劃提上議事日程?
進退之間如何取舍
在宣布加息的同時,澳大利亞央行稱,澳大利亞經濟最嚴重的風險已經過去,可以安全撤回經濟刺激計劃。信號發出后,全球主要發達經濟體會否步其后塵成為業界矚目的焦點。
“澳元加息屬于個案,并不是全球貨幣政策進行統一加息行動的標志。澳大利亞良好的經濟表現是做出加息決定的根本因素。”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做此解讀。他分析,由于澳大利亞在這次金融危機中受到的沖擊較小,銀行沒有出現倒閉,金融機構基本上沒受到什么沖擊,資源類企業占比較重的經濟結構也決定了其整體抗風險能力較強。因此在貨幣政策選擇上無需像其他受危機影響較大的西方國家那樣,為挽救受毒資產侵襲的銀行體系付出那么大的代價。貨幣政策在國內經濟形勢持續向好的情況下,一旦發現有通脹的跡象,價格上漲預期出現一定程度強化,就很容易對貨幣政策進行及時調整。
與澳大利亞果斷行動不同,西方各主要經濟體在貨幣政策選擇上顧慮重重。“一方面金融危機的打擊面廣,他們的金融機構損失嚴重;另一方面,經濟向好基礎還不穩固,各種數據表現好壞不一,社會就業壓力尚未緩解,這就決定了他們在貨幣政策取向上不會很隨意,不會完全以通脹率作為調整的參照物,而必須綜合考慮其他經濟指標,即便有通脹預期出現,貨幣政策也不容易輕松轉向。”郭田勇說。
10月8日,英國央行和歐洲央行均宣布維持基準利率在歷史最低水平。相比之下,歐美主要經濟體的經濟數據表現目前尚難支持退出政策的快速出臺,這也是G20達成繼續實施經濟刺激計劃意見的主要因素之一。歐元區和美國的失業率9月份繼續上升,美國大型銀行在壓力測試后逐步趨于穩定,但中小銀行倒閉浪潮并沒有停止,銀行業整體的基礎仍舊十分脆弱。這表明,在經濟復蘇尚未確定前,澳大利亞的行動對其他國家來說并不具備風向標的意義。
放收有節各取所需
盡管目前將退市付諸行動的條件還不成熟,但澳聯儲發出的加息信號卻足以提示一個事實,那就是當經濟逐漸步入回升軌道,而大規模刺激計劃帶來的負面效應開始顯現時,考慮安排各自的退出策略有必要盡早提上日程。
去年9、10月份,為應對來勢兇猛的國際金融危機,各國紛紛采取了激進的貨幣政策。實施一年來,這些政策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對穩定金融市場、增強投資者信心、加快實體經濟復蘇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貨幣理論與貨幣政策室主任彭興韻提出,當前金融危機沒有進一步惡化的跡象,實體經濟不斷趨好已成為全球共識。同時由于發達國家采取的零利率和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使得通脹預期愈加明顯。因而在金融市場和宏觀經濟走向穩定后,這種非常時期采取的非常規性貨幣政策操作手法進行有序地退出或轉向,也是保證未來經濟持續穩定的必要行動。
在彭興韻看來,發達國家采取的零利率和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必然對全球新一輪流動性擴張帶來壓力,其后果有兩方面:一是資產價格泡沫在不斷積聚;二是通脹預期會隨著價格上升成為實實在在的通脹事實。“為了更長期的全球金融穩定和經濟發展,經濟擴張政策退出是必然的選擇。”
但是,經濟刺激政策的退出必須選擇恰當的時機。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在9號向外界稱,美國仍需實施一段時間具有適應性的貨幣政策。
“從全球經濟發展前景看,預計在今年年底通脹預期會進一步上升,未來價格上升將成為客觀的現實。與其在未來通脹轉成現實后再采取措施遏制,不如從現在開始逐步溫和、謹慎地,以漸進的方式退出,這也是貨幣政策本身應該具有的前瞻性和預見性。”彭興韻說。
寬嚴相濟擇機而動
作為在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下經濟率先走出低谷的國家,中國此時的貨幣政策走向格外引人關注。
“中國的救市方案與美國及歐洲市場有很大區別,中國的救市資金沒有一分錢是用來拯救銀行業的,而主要是投放于基建領域以及加快行業整合。”這是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在9日出席香港銀行公會午餐會時說的一番話。他明確表態,目前國內的經濟環境還沒有完全好轉及穩定下來,前面的道路仍會崎嶇,現在談論退出措施,還言之過早。
郭田勇判斷,當前國內經濟剛剛回暖,未來能否持續向好還有一些不確定因素。雖然遠期看社會有一定通脹預期,但從中短期看還很難形成通脹的事實。因此,貨幣政策還是應當把保增長、促就業、調結構作為根本出發點,不能貿然轉向。
申銀萬國資深分析師桂浩明也表示,中國的經濟增長已經呈現加速的狀態,但它真正的動力還在于政府投資,民間投資沒有真正起來。如果此時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過早退出,會遏制經濟上行的動能。而且中國救市是將資金直接注入到實體經濟當中去,實體經濟運行的周期較長,目前一些項目還沒有建設完成,不宜過早考慮退出。
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此前召開的第三季度例會提出,我國經濟企穩回升的態勢還不鞏固,外需不足的壓力依然很大,進一步擴大內需還需克服多方面的制約,一些行業、企業經營仍很困難,結構調整的任務十分艱巨。因此下一季度要繼續落實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繼續把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作為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
在維持市場穩定與退出經濟刺激政策之間,中國首先選擇了前者。但這并不意味著沒有后顧之憂。事實上,中國的貨幣政策一直秉承著靈活與審慎兼有之道。
“盡管目前維持低利率對保持經濟增長來說還是非常必要的。但也要隨時關注通脹的因素。”郭田勇說,在確保經濟向好之勢不出現中斷的前提下,要隨時關注價格的變化。估計年內加息的可能性較小,明年上半年可能出現一定程度的價格上漲,屆時估計央行會相機抉擇,可能會考慮將擴張性貨幣政策力度減弱。
雖然中國救市與歐美有別,但無論是哪種方式,它們的結果可能是一樣的,即大量的流動性助推了資產價格的上升,以及通脹預期的不斷強化。殊途同歸的結果使中國不可能完全置身全球市場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