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六屆中國中小城市科學發展高峰論壇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中國中小城市科學發展評價體系研究課題組在論壇上公布了科學發展評價體系最新研究成果,發布了2009年度“中國中小城市科學發展百強”“中國十佳‘兩型’中小城市”“中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中國最具區域帶動力中小城市百強”四項測評結果,江蘇省昆山市、張家港市、江陰市,四川省雙流縣、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山東省鄒平縣、萊西市,浙江省慈溪市等近200個市縣區榜上有名。
據悉,應用于國內中小城市及縣域經濟領域的這套全面、系統、權威、可操作性強的科學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包括以立足踐行科學發展觀,從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生改善、環境友好和運行效率5個方面進行考察的“中小城市科學發展水平”評價指標。
2009年度百強城市評選中江蘇省有25個城市上榜,其中昆山市名列榜首
科學發展“打敗了”綜合實力”!在近日舉行的第六屆中國中小城市科學發展高峰論壇上,2009年度“中國中小城市科學發展百強”新鮮出爐,讓風云五年之久的“綜合實力百強”退出了歷史舞臺。一項旨在引導中小城市和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評價體系最新研究成果也同時發布。對于上榜的城市,這個結果無疑是令人興奮的,但這個評價體系到底科不科學?它的價值有多大?帶著這些問題,記者對當事人和有關專家進行了采訪。
————對話當事人————
科學發展百強取代綜合實力百強
記者:我們看到在今年的百強城市評選中,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即科學發展百強,相比以前的綜合實力百強,科學發展百強在指標體系設置上有哪些新的考慮?
楊中川(中國中小城市科學發展評價體系研究課題組秘書長):科學發展百強以前叫做綜合實力百強。在以前的指標體系里面有萬元GDP耗水、耗電、耗能等,社會指標也有,但是與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是對不上的。今年,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我們對指標體系進行了調整,重新架構了指標,大體包括經濟、社會、民生、環境和政府運行效率等5個大的方面,同時還有36個二級指標來支撐,完全囊括了科學發展觀的內容,體現出了全面、系統、科學和可操作等特點。
記者:和往年相比,今年的評價體系重新加入了很多新的元素,如何保證百強城市評選的科學性?
楊中川:到今年,中小城市評價指標體系已經是第5次發布了,每一次都是不斷完善、不斷豐富和不斷修訂的過程。今年,為了保證指標體系設置更加科學,更加符合科學發展觀的思路,我們采取了“請進來,走出去”的辦法,因為科學發展觀是需要量化的,所以我們請地方的縣長和縣委書記就指標體系的架構及其在基層的實踐意義進行研討,對指標體系進行了由簡到繁、由繁到簡的多次修改和完善。同時,為了保證數據的真實可靠,在測評過程中,課題組也多次深入到縣市中去實地走訪和考察,在調研中,我們發現不僅僅通過縣市報上來的這些數據是真實可靠的,而且我們還有了意外的收獲,發現了數據背后的東西,包括污水處理、綠化率、噪音等等一目了然,很多地方做得非常好,遠遠超過了數據所反映的情況。因此,我們在今年的評選中,也打破了單純依靠數據的方式,把專家的實地感受也放了進來。
記者:我們都知道,在科學發展評價指標體系設置和百強城市評選過程中,課題組也遇到了很多問題,比如把不同地區的城市放到一起比較是不是就不太科學,如何保證數據的可比性?
楊中川:當然,數據的可比較性是最大的一個問題。把不同區域的、不同類型的城市放在一起比較這是不科學的,也是沒辦法比的,比如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的城市可以比一比,因為都是經濟發展較快的地區,差別也不是很大,但是把長三角地區的城市和西部地區的城市放在一起比較就不太合適了,也違背了我們百強城市評選的初衷。另外一個就是數據的可得性。因為很多地方的統計局沒有相關的數據庫,所以很多數據是依靠縣市或者省里報上來的,那么數據是否真實是需要我們驗證的,同時,數據怎么獲取,如何科學地獲取也是要考慮的。
記者:課題組在今年的百強城市評選中提出了“區域典型”的概念,這是出于什么考慮?
楊中川:通過不斷地研究和探討,我們提出了“樹立區域典型”的概念,也就是說要把最有學習價值的、最有示范意義的經驗拿過來讓其他城市學習,比如安徽寧國、寧夏靈武這些省一級的經濟強縣,都是省內的排頭兵,這樣一些城市的經驗對于周邊城市的示范意義是非常大的,也是最好學的,像安徽的其他中小城市就可以學習寧國了,不用再去學昆山、江陰這些學起來比較困難的城市了。這些“摸得著、看得見”的典型才是最有帶動意義的。
課題組今后將引入“一票否決制”
記者:據報道,課題組今后將引入“一票否決制”,對參加百強城市評選的城市進一步提出要求,具體如何操作?
楊中川:為了讓評選更加科學、公正、公平,從明年開始,我們將引入“一票否決制”,對于發生過違規占地問題、重大污染事件、群體性事件等這些問題的城市將取消參評資格,存在這些問題就已經說明城市管理層的決策、管理出現了問題,政府的運行效率就無法過關了。已經評上的城市如發生這些問題,我們將專門召開發布會取消它的獎項,同時,兩年之內不允許它參評,兩年以后,在考察合格的前提下,再恢復其參評資格。
此外,我們還將舉辦一些國際性的論壇活動,把發展較好的中小城市推向國際經濟的大舞臺,和世界經濟接軌,和歐洲等地區的國家建立友好城市,將好的經驗、好的做法以及一些先進的建設、環保、新能源等方面的技術引進來供我們使用,同時,將我們擁有的好的產品和名牌推薦出去,走出國門,直接與國際對接。
————專家點評————
評價應該成為現實的真實寫照
付曉東(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現在社會上這樣的活動很多,但是我個人認為,每一種評價、每一個學者、每一個專家都會有自己的看法,所以不同的專家可能評出來的結果就會不一樣。我認為評價對現實是否是真實寫照、效果怎么樣是最重要的。
對于中小城市來說,每一個小城小鎮都有自己的特色,特色指標應該怎么設,怎么能反映出不同城市的特點是很關鍵的問題,用一套統一的指標體系來評判肯定是不合適的。
一個發展的經濟體要考慮的方面是很多的,不能是為了參評才發展,即使評不上,我們也要發展,所以發展是一個長久的命題,但將科學發展觀具體地落到實處是很難操作的。
城市發展應進行科學布局和規劃
牛文元(國務院參事、中科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組長):中國城市化面對著巨大的壓力。中國是全球增長最快的經濟體,GDP增長連續30年保持在9%左右,這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而且這種高速增長還要持續20年到30年左右,那么這樣一個經濟體的增長,就給我們城市的發展帶來非常多的問題。同時,中國又是全球最大的資源消耗國之一,全球最大污染排放國之一,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和溫室氣體排放的大國。
在這樣一個背景下,中國的城市化該怎么走?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我覺得只有把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處理好這些因素之間的矛盾,堅定不移地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才是科學的。同時,按照科學發展觀的思路去進行我們全面的布局和規劃。
————延伸閱讀————
評價體系應能更好地指導發展
光明日報記者王小潤撰文指出,只有通過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的框定,才能科學地反映出發展的績效,才能為發展提供科學、有效的路徑。所謂反映出績效,就是通過評價指標體系的評判,體現出各地在落實科學發展觀過程中取得的成績、存在的差距及出現的問題;通過社會評判和公眾監督,形成強大的約束力,督促政府部門不斷糾正偏差,使公共決策更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所謂提供了有效路徑,就是進一步明確實現經濟社會科學發展必須著力抓好的重點和關鍵點,明確怎樣的發展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進而降低探索與改革的成本,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資源節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