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的提出
近年來,在創意產業的研究中,各界對“創意社會”(C reative Society)的概念、內涵和功能關注不夠。事實上,西方業界最知名的研究者,如英國的約翰·霍金斯(JohnHowkins)、美國的理查德·佛羅里達(RichardFlorida)、澳大利亞的約翰·哈特利(JohnHartley)等都在著作中直接提出了“創意社會”的概念,對“創意社會”給予了高度重視。
如下,我們從創意產業興起的歷史淵源、創意經濟的社會條件、“創意社會”為何及如何支持創意經濟幾方面作進一步分析。
創意產業的興起是一種“經濟—文化—社會”的整體發展規劃
創意產業的先行者澳大利亞早在1992年就提出了國家文化政策研究的重點概念“創意國家”(CreativeNation),隨后新西蘭提出了“創意新西蘭”(C reative N ew Z ealand)。二者最初都是立足一種“經濟—社會”的整體發展,以“文化立國”——通過對文化價值的重視和推進,使國家獲得一種重要的發展機遇。
在2001年出版的《創意經濟》中,英國的約翰·霍金斯提出,僅僅從“信息社會”的角度看問題是不夠的,我們應具有創意性,因為社會在創意化。到2002年,美國的理查德·佛羅里達出版了《創意階層的興起》;2005年,他又出版了《創意經濟》一書,明確提出了“建立一個創意社會”的主張,“因為哪里有創意,哪里就必定會有技術創新與經濟增長”,所以,“今天,競爭力的核心,在于一個國家動員、吸引和留住創造性人才的能力”。這種留住人才的能力,和獨特的社會地理環境、生活氛圍、政府政策之間有密切關系,具體來說就是所謂的“3T”社會(“Technology”、“Talent”、“Tolerance”),也即“創意的社會架構”。
2007年,澳大利亞的約翰·哈特利詳細地回顧前人觀點,提出了創意產業的發展方向是一種“創意社會”;他描述了創意產業發展的歷史進程:從創意集群(產出)到創意服務(投入),到創意公民(消費者),也即創意社會。
可見,如上研究貫穿了一個思想線索:社會趨于創意化,創意帶來了技術的創新和經濟的增長,創意產業的發展需要一種“創意的社會架構”,離不開創意型社會。
創意經濟的發展:必須基于“創意的社會架構”
2007年,英國舉行系列活動,回顧和反思了10年來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前首相布萊爾認為,像英國這樣的國家,今天之所以能夠存在與繁榮,得益于國民的創新能力、再思考的能力、創意的能力。
這里,提供了對創意產業發展的一種思考角度:創意是人的才能;創意產業發展的落腳點,是人的創意能力的發展。佛羅里達的觀察也是以人的生活方式、思想觀念的變化為基礎的:傳統觀念認為,經濟發展是由企業所帶動的,“吸引企業或者建設工業園區就能促進地區的成長”;但是,這種觀念被新的事實打破了:“地區的經濟發展是由創意人所帶動的。他們喜歡住在多元化、包容力強、對新觀念很開放的地方”。佛羅里達把這種現象稱作“創意的地理學”。
霍普金斯2009年的新作《創意生態學》(Creative Ecologies),從早期聚焦“創意經濟”,發展到了“創意生態”三大原則的說法,以及所謂的“E4模型”:ecology(生態)、energy (能量)、ethics(倫理)、economics(經濟),也是把視角放在人的角度。他指出,在2000年到2015年,將有新的100萬創意人才尋找第一份工作,而他們“去哪里以及為什么去那里”是個重要的問題。由于互聯網提供了新的工作、生活、娛樂方式,移動辦公成為可能,大大解放了人類的勞動形式,所以,創意性工作對自由渴求度更高,因此也就有必要對文化、教育、城市發展、市場、知識產權、國際化政策等進行全面的改造,為創意的心靈尋找空間。
可見,“創意社會”是一種新型的社會環境和氛圍,新的社會功能和結構,它能幫助和激勵人們對創意的追求。
“創意社會”服務創意產業的路徑:創造文化資本
英國在總結10年來的“創意社會”建設時指出,由政府和社會投入巨資扶持文化創意產業。但這種巨大的投入,并不可僅僅看重一種經濟性投入,而是一種社會性投入。投入的角度是國民素質的提升。對此,約翰·霍金斯總結:傳統經濟生產關系是“以物為本”的,而當前創意經濟生產力發展是“以人為本”的。對人的投入,就是法國的布爾迪厄所說的“文化資本”。
在布爾迪厄看來,文化資本,包括了公眾的文化素養(內化資本)、制度創造(制度資本)、以及直接的資金投入(具體文化資本)。文化資本的落腳點,在于民眾的素養的內化資本的培養。因此,“文化資本”強調教育,特別是教養、德行、人性的教育。而這恰恰是創意生發和創意產品消費的人性基礎。通過有效的公民創意教育,為創意經濟發展制造具有創意才能的生產力,又制造創意產品的消費者。生產與生產者、消費與消費者都走向“創意化”,這就是“創意社會”的本意。(作者單位:上海交通大學)
近年來,在創意產業的研究中,各界對“創意社會”(C reative Society)的概念、內涵和功能關注不夠。事實上,西方業界最知名的研究者,如英國的約翰·霍金斯(JohnHowkins)、美國的理查德·佛羅里達(RichardFlorida)、澳大利亞的約翰·哈特利(JohnHartley)等都在著作中直接提出了“創意社會”的概念,對“創意社會”給予了高度重視。
佛羅里達強調,“創意的社會架構”是創意產業發展的必要前提。約翰·哈特利總結認為,創意產業發展的未來目標就是以“(全體)公民——(文化創意)消費者”為基礎的“創意公民”社會,即“創意社會”。約翰·霍金斯2009年新提出了“創意生態”三大原則的觀點,即“人人都有創造力、創造力需要自由、自由需要市場”。可以認為,“創意社會”本來就是創意產業的題中應有之意,激勵創意和認同創意價值,才能催生出創意產業的投資、生產和消費。因此,“創意社會”并非僅僅是一種人文精神和理想,而同時具有產業經濟學意義;而且,“創意社會”不僅僅是創意產業所需要的部分“社會條件”,而是一種完整的社會形態。佛羅里達早在2002年出版的《創意階層的興起》就批評說:“招徠更多廠商、成為另一個硅谷(矽谷),這些招式都沒有用了”。因為一個地區如果缺少“創意的社會架構”(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reativity),就沒有辦法真正促進創意產業發展。
如下,我們從創意產業興起的歷史淵源、創意經濟的社會條件、“創意社會”為何及如何支持創意經濟幾方面作進一步分析。
創意產業的興起是一種“經濟—文化—社會”的整體發展規劃
創意產業的先行者澳大利亞早在1992年就提出了國家文化政策研究的重點概念“創意國家”(CreativeNation),隨后新西蘭提出了“創意新西蘭”(C reative N ew Z ealand)。二者最初都是立足一種“經濟—社會”的整體發展,以“文化立國”——通過對文化價值的重視和推進,使國家獲得一種重要的發展機遇。
在2001年出版的《創意經濟》中,英國的約翰·霍金斯提出,僅僅從“信息社會”的角度看問題是不夠的,我們應具有創意性,因為社會在創意化。到2002年,美國的理查德·佛羅里達出版了《創意階層的興起》;2005年,他又出版了《創意經濟》一書,明確提出了“建立一個創意社會”的主張,“因為哪里有創意,哪里就必定會有技術創新與經濟增長”,所以,“今天,競爭力的核心,在于一個國家動員、吸引和留住創造性人才的能力”。這種留住人才的能力,和獨特的社會地理環境、生活氛圍、政府政策之間有密切關系,具體來說就是所謂的“3T”社會(“Technology”、“Talent”、“Tolerance”),也即“創意的社會架構”。
2007年,澳大利亞的約翰·哈特利詳細地回顧前人觀點,提出了創意產業的發展方向是一種“創意社會”;他描述了創意產業發展的歷史進程:從創意集群(產出)到創意服務(投入),到創意公民(消費者),也即創意社會。
可見,如上研究貫穿了一個思想線索:社會趨于創意化,創意帶來了技術的創新和經濟的增長,創意產業的發展需要一種“創意的社會架構”,離不開創意型社會。
創意經濟的發展:必須基于“創意的社會架構”
2007年,英國舉行系列活動,回顧和反思了10年來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前首相布萊爾認為,像英國這樣的國家,今天之所以能夠存在與繁榮,得益于國民的創新能力、再思考的能力、創意的能力。
這里,提供了對創意產業發展的一種思考角度:創意是人的才能;創意產業發展的落腳點,是人的創意能力的發展。佛羅里達的觀察也是以人的生活方式、思想觀念的變化為基礎的:傳統觀念認為,經濟發展是由企業所帶動的,“吸引企業或者建設工業園區就能促進地區的成長”;但是,這種觀念被新的事實打破了:“地區的經濟發展是由創意人所帶動的。他們喜歡住在多元化、包容力強、對新觀念很開放的地方”。佛羅里達把這種現象稱作“創意的地理學”。
霍普金斯2009年的新作《創意生態學》(Creative Ecologies),從早期聚焦“創意經濟”,發展到了“創意生態”三大原則的說法,以及所謂的“E4模型”:ecology(生態)、energy (能量)、ethics(倫理)、economics(經濟),也是把視角放在人的角度。他指出,在2000年到2015年,將有新的100萬創意人才尋找第一份工作,而他們“去哪里以及為什么去那里”是個重要的問題。由于互聯網提供了新的工作、生活、娛樂方式,移動辦公成為可能,大大解放了人類的勞動形式,所以,創意性工作對自由渴求度更高,因此也就有必要對文化、教育、城市發展、市場、知識產權、國際化政策等進行全面的改造,為創意的心靈尋找空間。
可見,“創意社會”是一種新型的社會環境和氛圍,新的社會功能和結構,它能幫助和激勵人們對創意的追求。
“創意社會”服務創意產業的路徑:創造文化資本
英國在總結10年來的“創意社會”建設時指出,由政府和社會投入巨資扶持文化創意產業。但這種巨大的投入,并不可僅僅看重一種經濟性投入,而是一種社會性投入。投入的角度是國民素質的提升。對此,約翰·霍金斯總結:傳統經濟生產關系是“以物為本”的,而當前創意經濟生產力發展是“以人為本”的。對人的投入,就是法國的布爾迪厄所說的“文化資本”。
在布爾迪厄看來,文化資本,包括了公眾的文化素養(內化資本)、制度創造(制度資本)、以及直接的資金投入(具體文化資本)。文化資本的落腳點,在于民眾的素養的內化資本的培養。因此,“文化資本”強調教育,特別是教養、德行、人性的教育。而這恰恰是創意生發和創意產品消費的人性基礎。通過有效的公民創意教育,為創意經濟發展制造具有創意才能的生產力,又制造創意產品的消費者。生產與生產者、消費與消費者都走向“創意化”,這就是“創意社會”的本意。(作者單位:上海交通大學)